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01-09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卫公孙鞅①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 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公叔曰:“ 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 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 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 .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C .“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
D .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将英布曾因犯罪被黥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
B .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
C .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D .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
(2 )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5 .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五、情景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析《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字间含有八意,写了“羁旅”等八可悲。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蛾眉”在古诗词中既指女子美丽的双眉,也借指女子容貌之美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______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调,______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______,受众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 “ 失语” ,关注度自然不高。可与此同时,无论是这些年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证明了“ 旧经典不旧” 的事实。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 没见过”“ 不了解” 。多给濒危剧种一些______的舞台,让它们走出去,唱起来。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 “ 活” 起来,活下去,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
17 .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B .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C .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
D .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没有生命力是原因之一,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1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 众花皆卸,花神退位” ,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八、材料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 目标” 。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 一切皆有目标” 。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卫公孙鞅①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 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公叔曰:“ 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 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 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 .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C .“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
D .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将英布曾因犯罪被黥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
B .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
C .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D .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
(2 )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5 .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五、情景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析《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字间含有八意,写了“羁旅”等八可悲。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蛾眉”在古诗词中既指女子美丽的双眉,也借指女子容貌之美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______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调,______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______,受众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 “ 失语” ,关注度自然不高。可与此同时,无论是这些年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证明了“ 旧经典不旧” 的事实。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 没见过”“ 不了解” 。多给濒危剧种一些______的舞台,让它们走出去,唱起来。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 “ 活” 起来,活下去,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
17 .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B .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C .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
D .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没有生命力是原因之一,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1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 众花皆卸,花神退位” ,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八、材料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往往设定了各种各样的“ 目标” 。有人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 一切皆有目标” 。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