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2-01
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界对“国潮”的理解大同小异。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创、服饰、美妆、饮食、家居、日化、数码科技等商品形成的一股审美时尚与消费热潮。而广义的“国潮”扩散到观念层面,指某种中国文化基因在消费领域的复兴潮流辐射到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文旅、媒体等众多领域,呈现为一种精神风貌。如国漫电影中表现出的浓厚中国美学风格,航天重器命名时使用的“祝融”“嫦娥”“玉兔”“天问”“天宫”等极具中国浪漫的名字等。
“国潮”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时间维度上看,当下中国正在以和平稳健的发展姿态不断接近实现“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号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共识,“国潮“就是这种号召和共识下的产物之一。从空间维度上看,当今中国正不断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跃升,民族品牌日益强大,为“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力支持、广阔的消费空间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意动力。在这样的时空因素下,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消费群体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他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而且精神成长空间富足,培养出了个性、包容、多元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越来越多萌发了“国货当自强”意识的企业开始在产品定位、营销和风格上主动接近青年群体,在商品设计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民族符号,从而推动了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色的“国潮”。从消费动机上看,消费者既希望通过“国潮”符号文本,建立起自身与国家、群体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渴望通过“国潮”表现个体差异,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然而,当“国潮”消费只是基于对差异的需要时,消费者的选择不再遵从于自我,而变成了遵从于商品为个体赋予的符号身份。不难发现,“国潮”消费中存在一些夸示财富而并非满足自身真实需求的选择。在广告商狂轰溢炸的营销与互联网爆体铺天盖地的建构下,“国潮”二字往往被赋予了过剩的符号意义,尤其是限量版、定制版等高价商品或断货商品,往往会引发抢购风潮,许多青年消费群体就容易因此而掉入“为买而买”或“越买越贵”的陷阱。在资本的驱功下,当一类“国潮”商品获得市场青睐后,各种不同领域的品牌就会一窝蜂地推出类似的产品,以求获得相似的经济效果。例如印着“中”等字样的伪“国潮”产品充斥市场、“万物皆可故宫”的盲目跨界联名以及不合时宜和超出消费认知的产品延伸。显然,盲目地滥用中国符号只会加剧“潮”的意义磨损,让消费者失去新鲜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潮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国潮”既然有“国”的内涵,就应当坚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既然称之为“潮”,就应当与时俱进,符合当下观念。要在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基础上,不断产出新的创意,摆脱同质化竞争,才能真正推动“国潮崛起”。
(摘编自宗祖盼、刘欣雨《“国潮”的消费认同与价值尺度》)
材料二:
2021年初,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一经播出就5次登上热搜榜,实现了“顶流”出圈。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再到端午节、七夕节,河南卫视策划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迅速成为现象级的“国潮”文化品牌。
《唐宫夜宴》的灵感来自唐三彩静态乐俑。在节目中从演员面部的传统“斜红”妆容,到齐胸襦裙的汉服仕女着装,以及嬉笑娇嗔的面部表情,都赋予了静态陶俑鲜活的生命力,彰显了文化之美。《洛神水赋》中,舞蹈演员的五色衣裙,取自端午节五色丝钱祈福的习俗,舞蹈设计参考了敦煌壁画和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演员用艺术化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了惊鸿、游龙之神韵。
在《唐宫夜宴》节目中,贾湖骨笛、莲鹤方壶、《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文物以虚拟时空技能形式呈现出来。《元宵奇妙夜》中,科技打造的奇幻视像更令人动容。“复活”的陶俑在实景拍摄与VR技术、蒙太奇剪辑的相互作用下,串起了省博物馆、清明上河园等省内著名景点,也无缝对接歌舞、戏曲等表演艺术,讲述了一个充满科技与文化色彩的博物馆奇妙之夜的故事。为拥抱年轻受众的审美,节目用“网剧加网综”的方式构架,通过网络平台播出,使观众不再被动观看节目,而是握有选择、跳跃、快进、暂停、退出和实时评论的权力。观众们在“唐宫小姐姐”的带领下穿越古今,上天入地,沉浸式地体验文化盛宴。
(摘编自孟晓辉《“新国潮”涌动下黄河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潮”指含中国元素的商品引发的审美及消费潮流,也指中国文化基因广泛辐射而呈现的精神风貌。
B.“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与当今中国创造实力提升、民族品牌强大及消费市场广阔等因素密不可分。
C.青年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推动商家不断迈出年轻的步伐,从而萌发“国货当自强”的意识。
D.“国潮”消费领域的乱象一方面源于消费群体错误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也是由资本逐利特性造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潮”不等同于中国元素和时尚潮流的简单叠加,它也不应成为营销的噱头。
B.剥离“国潮”产品上附着的过剩符号意义,青年人便能理性消费“国潮”产品。
C.企业开发“国潮”产品时,不仅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中国节日”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两者优势互补,“国潮”实现了破圈跨界。
3.根据材料一对“国潮”的定义,下列选项中与《唐宫夜宴》“出圈”属于同一类“国潮”现象的是( )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闭幕式上折柳送别,将中国传统美学推向世界。
B.近年来,外国品牌如普拉达(Prada)、古驰(Gucci)等纷纷将“中国风”元素运用到设计中。
C.春节期间,黄鹤楼造型的雪糕火爆出圈,游客人手一块,争相拍照发朋友圈。
D.“Nanci囡茜”推出的十二生肖、今夕何夕等国风治愈系列盲盒手办受到追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角逐中国电视金鹰奖的“最佳电视文艺节目奖”,请结合材料为该节目写几条推荐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
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
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
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
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
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
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
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
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
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
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
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
8.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界对“国潮”的理解大同小异。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创、服饰、美妆、饮食、家居、日化、数码科技等商品形成的一股审美时尚与消费热潮。而广义的“国潮”扩散到观念层面,指某种中国文化基因在消费领域的复兴潮流辐射到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文旅、媒体等众多领域,呈现为一种精神风貌。如国漫电影中表现出的浓厚中国美学风格,航天重器命名时使用的“祝融”“嫦娥”“玉兔”“天问”“天宫”等极具中国浪漫的名字等。
“国潮”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时间维度上看,当下中国正在以和平稳健的发展姿态不断接近实现“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号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共识,“国潮“就是这种号召和共识下的产物之一。从空间维度上看,当今中国正不断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跃升,民族品牌日益强大,为“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力支持、广阔的消费空间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意动力。在这样的时空因素下,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消费群体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他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而且精神成长空间富足,培养出了个性、包容、多元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越来越多萌发了“国货当自强”意识的企业开始在产品定位、营销和风格上主动接近青年群体,在商品设计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民族符号,从而推动了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色的“国潮”。从消费动机上看,消费者既希望通过“国潮”符号文本,建立起自身与国家、群体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渴望通过“国潮”表现个体差异,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然而,当“国潮”消费只是基于对差异的需要时,消费者的选择不再遵从于自我,而变成了遵从于商品为个体赋予的符号身份。不难发现,“国潮”消费中存在一些夸示财富而并非满足自身真实需求的选择。在广告商狂轰溢炸的营销与互联网爆体铺天盖地的建构下,“国潮”二字往往被赋予了过剩的符号意义,尤其是限量版、定制版等高价商品或断货商品,往往会引发抢购风潮,许多青年消费群体就容易因此而掉入“为买而买”或“越买越贵”的陷阱。在资本的驱功下,当一类“国潮”商品获得市场青睐后,各种不同领域的品牌就会一窝蜂地推出类似的产品,以求获得相似的经济效果。例如印着“中”等字样的伪“国潮”产品充斥市场、“万物皆可故宫”的盲目跨界联名以及不合时宜和超出消费认知的产品延伸。显然,盲目地滥用中国符号只会加剧“潮”的意义磨损,让消费者失去新鲜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潮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国潮”既然有“国”的内涵,就应当坚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既然称之为“潮”,就应当与时俱进,符合当下观念。要在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基础上,不断产出新的创意,摆脱同质化竞争,才能真正推动“国潮崛起”。
(摘编自宗祖盼、刘欣雨《“国潮”的消费认同与价值尺度》)
材料二:
2021年初,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一经播出就5次登上热搜榜,实现了“顶流”出圈。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再到端午节、七夕节,河南卫视策划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迅速成为现象级的“国潮”文化品牌。
《唐宫夜宴》的灵感来自唐三彩静态乐俑。在节目中从演员面部的传统“斜红”妆容,到齐胸襦裙的汉服仕女着装,以及嬉笑娇嗔的面部表情,都赋予了静态陶俑鲜活的生命力,彰显了文化之美。《洛神水赋》中,舞蹈演员的五色衣裙,取自端午节五色丝钱祈福的习俗,舞蹈设计参考了敦煌壁画和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演员用艺术化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了惊鸿、游龙之神韵。
在《唐宫夜宴》节目中,贾湖骨笛、莲鹤方壶、《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文物以虚拟时空技能形式呈现出来。《元宵奇妙夜》中,科技打造的奇幻视像更令人动容。“复活”的陶俑在实景拍摄与VR技术、蒙太奇剪辑的相互作用下,串起了省博物馆、清明上河园等省内著名景点,也无缝对接歌舞、戏曲等表演艺术,讲述了一个充满科技与文化色彩的博物馆奇妙之夜的故事。为拥抱年轻受众的审美,节目用“网剧加网综”的方式构架,通过网络平台播出,使观众不再被动观看节目,而是握有选择、跳跃、快进、暂停、退出和实时评论的权力。观众们在“唐宫小姐姐”的带领下穿越古今,上天入地,沉浸式地体验文化盛宴。
(摘编自孟晓辉《“新国潮”涌动下黄河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潮”指含中国元素的商品引发的审美及消费潮流,也指中国文化基因广泛辐射而呈现的精神风貌。
B.“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与当今中国创造实力提升、民族品牌强大及消费市场广阔等因素密不可分。
C.青年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推动商家不断迈出年轻的步伐,从而萌发“国货当自强”的意识。
D.“国潮”消费领域的乱象一方面源于消费群体错误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也是由资本逐利特性造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潮”不等同于中国元素和时尚潮流的简单叠加,它也不应成为营销的噱头。
B.剥离“国潮”产品上附着的过剩符号意义,青年人便能理性消费“国潮”产品。
C.企业开发“国潮”产品时,不仅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中国节日”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两者优势互补,“国潮”实现了破圈跨界。
3.根据材料一对“国潮”的定义,下列选项中与《唐宫夜宴》“出圈”属于同一类“国潮”现象的是( )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闭幕式上折柳送别,将中国传统美学推向世界。
B.近年来,外国品牌如普拉达(Prada)、古驰(Gucci)等纷纷将“中国风”元素运用到设计中。
C.春节期间,黄鹤楼造型的雪糕火爆出圈,游客人手一块,争相拍照发朋友圈。
D.“Nanci囡茜”推出的十二生肖、今夕何夕等国风治愈系列盲盒手办受到追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角逐中国电视金鹰奖的“最佳电视文艺节目奖”,请结合材料为该节目写几条推荐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
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
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
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
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
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
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
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
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
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
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
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
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
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
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
猛地挥袖长捋。
“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
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
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
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
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
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
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
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
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
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
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
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
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
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
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
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
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
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
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
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
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
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
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
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
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
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
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
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
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
对,是雪樵亲笔所书。
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
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
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
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
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
(《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
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
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
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
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
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
8.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