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02-11
参考答案
1.C2.C 3.B 4.①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
②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
③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
④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5.①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祝福》描写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
②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③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得到的是一片谩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C.“这是中国古典悲剧最大的缺陷”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这是鲁迅先生对古典悲剧持否定态度原因。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及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C.“抚慰人们撕裂的创痛”与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格格不入。“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籍”,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拒绝抚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推理运用的能力。
B.“‘在瓦砾上修补老例’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历史书写中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代代相传的一种审美范式和心态”,古典悲剧观核心在于虚饰的大团圆结局。《诗经∙氓》的结尾是采桑女的决绝与清醒,但并没有改变被抛弃的结局。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在鲁迅的幼年时代,曾家道中落,家庭的变故随之带来的人情冷暖,给鲁迅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加深了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体验,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这种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原因之一: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受了西方作家的思想,这其中,挪威作家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远”,原因之二: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
“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悲剧的批判”,原因之三: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
“鲁迅的‘毁灭式’悲剧观明显有着尼采悲剧观影响的痕迹”,原因之四: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悲剧意味发生暴力摧毁人的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剥夺人生尊严和权益”,可见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祝福》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
“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籍”“悲剧拒绝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审美趣味,拒斥对灾难置若罔闻的濡弱心态”“在雷峰塔倒塌中,鲁迅抨击文人和史家醉心于重写灾难的过去或史迹,使之可观赏可忍受,他们粉饰灾难”,可见《祝福》中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
“鲁迅为什么否定中国古典悲剧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遮蔽了,因而形成了‘瞒’和‘骗’的文艺”,《祝福》中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得到的却是一片谩骂,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
6.C7.D 8.伏笔如下:①为了挣钱,宁愿雨“年头下到年尾”,可见其自私。②针扎了“眉头皱的很紧”,可见其内心软弱。③小执揭发他“抱怨做伞不挣钱”,赖子健教育他“好好做人”,可见其好逸恶劳、贪图快钱。④殷天宇“躲雨”,他说“要关门了”,可见其冷漠,对别人的痛苦没有同情心。⑤喊道“共产党正法了”,还催促堂叔“快去警察局”,人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挣钱,自私无情。 9.①小执“不立碑、不换店”,既不图名,也不图利。②赖子健不是共产党,但同情革命,乐于款待革命者,宁死保护革命者,不图名利。③小执深受父亲濡染,并未供出纸条保父亲性命,更未拿父亲的死换取名利,也是绝对忠诚的革命群众。④此句既彰显了赖子健及小执的古道热肠和牺牲精神,也侧面烘托出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社会环境描写渲染强烈时代气息,自然环境描写则为殷天宇上坟埋下伏笔”说法不当。社会和自然环境描写都意在渲染压抑、痛苦、落后、恐怖的时代气息,其中的告示属社会环境描写,为后文殷天宇去乱坟岗看望樊之的埋下伏笔。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侧面写出其并未真正明白殷天宇的用意”说法有误。根据之前赖子健感慨世道“唉,天雨也愁人,天晴也愁人,什么世道!”以及原文中他盛情相邀殷天宇及与其的对话“无碑,无字,可石朽而他不朽”“进店而不买伞,只说避雨,可见不俗”可知,赖子健当然明白殷天宇的深意,他开始就已经猜到了他的身份。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思路的能力。
小说中,赖子健后来无缘无故被逮捕,以及丙生无缘无故被杀,其实都源于“丙生告密”。但对于这一情节,小说中并没有明言,而是通过一系列伏笔来展现。
比如小说前半段对丙生的语言描写“堂叔,开伞铺的还怕下雨?年头下到年尾才好呢”可见其只关注挣钱的自私。
比如“针尖忽然刺到指头上,渗出一点猩红,忙把手指头吮到嘴里,眉头皱得很难看”可见其内心软弱。
根据小执说“丙生哥,你又讲大话。平素你对我讲,做伞有什么意思,一天不得一天完”揭发他抱怨做伞不挣钱后,赖子健告诫丙生的话“丙生,自你爹娘死后,我把你接来学手艺,将来靠它安身立命。要好好做人”及丙生心虚的反应“丙生勾下头,忙着去穿针,不知怎么弄的,针尖忽然刺到指头上,渗出一点猩红,忙把手指头吮到嘴里,眉头皱得很难看”可见丙生好逸恶劳、贪图快钱。
根据文中殷天宇请求躲雨时时丙生的反应“‘我们要关门了。’丙生啜着嘴说”可知,他说“要关门了”,对别人的痛苦没有同情心。
根据文中殷天宇被处决后,“丙生从城中心归来,进店就喊:‘堂叔,看报,那晚来的人原来是个共产党,正法了!’”“‘堂叔,快去警察局。’丙生兴奋得一张脸通红”,可见在其眼里挣钱比人命更重要。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文赖子健无端被抓、丙生突然有钱喝花酒,并神秘被杀的情节。
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的能力。
原文中,小执之所以要说这番话,是源于市党史办的同志“要在伞铺门前树一石碑”,并“为小执另建了一处店铺,高大、堂皇,很有气派,以和这旧址兑换”这一背景。其中,所立的碑“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县委地下联络站旧址”是名,所换的富丽堂皇的新店是利。因此,小执说“不立碑、不换店”,是其既不图名,也不图利的体现。
小执之所以说“我清楚我爹”,是他当时理解了父亲在狱中所说的话“老殷虽然死了,我不能图活着乱讲,那样做人太没意思。爹死也无怨,虽然只和老殷这样的人,在一起喝过酒,说过话,萍水相逢,却有如深交。你准备收爹的尸骨吧。纸片在……你要记住”。小执深刻理解了其父赖子健不是共产党,但同情革命,乐于款待革命者,宁死保护革命者,不图名利的精神。
从原文中“小执抱着爹大哭了一场”“果然不久,赖子健被处决了,报纸上说他是‘共产党地下联络站负责人’。小执将爹的尸骨埋在野郊的乱坟岗子中”可知,小执深受父亲濡染,并未供出纸条保父亲性命。而这里小执拒绝立碑和换店,也说明他并未拿父亲的死换取名利。由此可见小执也是绝对忠诚的革命群众。
从文中赖子健和小执的做法,及小执后面说的“他地下有灵,也会赞成我这样做的”可见赖子健及小执的古道热肠和牺牲精神。而从文中赖子健和小执父子两代人的命运变化,以及市党史办的同志能主动“为小执另建了一处店铺,高大、堂皇,很有气派,以和这旧址兑换”的情节,也知其能侧面烘托出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
10.C11.D 12.A 13.(1)只有明智的人能考察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才会事先有所舍弃,这已经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了。
(2)敌人坚守营垒的原因,是想要让我方军队陷入疲劳,我军现在攻打他们,正好落入他们的谋算。14.①魏军先是打出许多战旗,装作向南出击的样子,以吸引卑衍等人向南②接着司马懿率军暗中渡河,向北直奔襄平③最后司马懿率军迎击连夜撤回的卑衍大军,大败他们。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大意:谋议大臣认为四万士兵太多,军费难以供应。明帝说∶“四千里远征讨伐,虽说要出奇制胜,但也应当依靠实力,不应斤斤计较军费。
“多”是形容“四万兵”,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役费难供”意为军费难以供应,中间不可断开“亦当任力”意为也应当依靠实力,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将要/助词,不译;句意:公孙渊将用什么计策来对待您?/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
B.正确
C.正确
D.“古代用于指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错误,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称为期颐。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司马懿认为,公孙渊会孤军远征”错误,原文是“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意思是司马懿又说:“现在我军孤军深入,不能支撑很久”。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审量”,考察衡量;“豫”,事先;“所及”,达到。
(2)“坚壁”,坚守营垒;“老”,使……疲劳;“堕”,落入。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魏军先是打出许多战旗,装作向南出击的样子,以吸引卑衍等人向南;
②“懿潜济水,出其北,直取裹平”接着司马懿率军暗中渡河,向北直奔襄平;
③“衍等恐,引兵夜走。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最后司马懿率军迎击连夜撤回的卑衍大军,大败他们。
参考译文∶
景初二年春季正月,魏明帝将司马懿召回长安,命他率军四万讨伐辽东。谋议大臣认为四万士兵太多,军费难以供应。明帝说∶“四千里远征讨伐,虽说要出奇制胜,但也应当依靠实力,不应斤斤计较军费。”明帝对司马懿说∶“公孙渊将用什么计策来对待您?”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弃城先行逃走,这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大军,是中策。如果坐守襄平,必然会被擒获。”明帝说“那么,三者之中他将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明智的人能考察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才会事先有所舍弃,这已经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了。”他又说∶“目前我们孤军远征,不能支撑很久,公孙渊一定先在辽水抵抗,然后退守襄平。”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命大将军卑衍、杨祚率领步兵和骑兵几万人驻扎在辽隧,围城挖掘壕沟长达二十余里。各位将领想要攻城,司马懿说∶“敌人坚守营垒的原因,是想要让我方军队陷入疲劳,我军现在攻打他们,正好落入他们的谋算。而且敌人主力在此,他们的老巢必定空虚。我军直指襄平,必能攻破。”于是魏军打出许多战旗,装作要向南方出击,卑衍等人率领全部精兵随之向南。司马懿率军暗中渡过辽河,向北挺进,直扑襄平。卑衍等人大为惊恐,率军连夜撤回。司马懿迎击他,打败他们,于是进军包围襄平。七月,天降大雨,辽河暴涨,平地水深数尺。魏国三军恐惧,打算迁移营垒。司马懿在军中下令∶“有敢说移营的斩首。”敌人依靠大水,砍柴放牧一如之前的样子,各位将领想要夺取襄平,司马懿都不听,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要善于随机应变。敌人依仗人多雨大,所以虽然饥饿困乏,但还不肯束手投降,我军应当显示无能以便使他们安心。若因贪图小利而惊动他们,这不是好的计策。”雨停后,司马懿就从四面围困敌军城池,昼夜不停地攻打他们,箭石如雨。公孙渊陷入窘境,粮草用尽,发展到人吃人的境地,死去的人很多,他的将领杨祚等人投降。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退兵,君臣定当自缚而降。司马懿命人杀了他们,发布檄文通告公孙渊说∶“楚国和郑国地位相等,而郑伯还光着臂膀牵着羊出城迎降。我,位居三公之上,你凭借王建等人就想要我解围后退,哪里符合礼仪!况且二人老糊涂,传话失去本意,已经相继被我杀掉。如果还有表意未尽之处,可以另派年轻有明智决断能力的人前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请求指定日期送去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要有五条,能战则战,不能战应当坚守,不能坚守应当逃走,剩下的两件事只有投降和死了。公孙渊你如果不肯自缚而降,这就是决心送死了。”壬午日,襄平城被攻破,公孙渊和他的儿子公孙修带领数百骑兵从东南突围逃走,魏军急忙追击,在梁水之上斩杀了公孙渊父子。
15.D16.①从内容上看,“落日”指天色渐晚的日暮时分,本应是百姓劳作后的归家时间,这里却“未见人”,更反衬了村庄的荒落凄凉之状。②从句间关系上看,与上句的“空村”在词性及色彩上相协调,共同构成了一幅荒凉的画面。③从情感色彩上看,“落日”意象与诗人对国家及人民的命运充满忧虑的心境暗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落日”与“空村”相呼应,描写北崦山村只见飞鸟不见人的惨淡景象,表现出被搜掠后山村的荒芜破败。
“落日”描写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日暮归家,却“唯见鸟”飞,“未逢人”影,反衬北崦荒凉景色。
诗的首联直抒胸臆,痛斥盗贼对百姓的盘剥,颈联和颔联通过对北崦荒凉之景的描写,引出尾联作者对百姓的关切,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落日”意象带有象征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及人民的命运的忧虑。
17.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示例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指”“迩”“馔”“坼”。
18.①蔚然成风 ②薪火相传 ③流连忘返 19.蜀口茶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 20.文中第一段将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不仅点出油桐花瓣的颜色,还表现出油桐花瓣飘落的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披”字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表现出夕阳的温柔与多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对读书风气的描述,可知前文是谈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以及成为一种风气,据此可填入“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②处,根据前后文对蜀口茶的制作工艺传承的描述,可知语境指蜀口茶的制作工艺已经一代代流传很久了,据此可填入“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③处,根据前文“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和后文“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提示,可语境指游客不想离去,据此可填入“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主语是蜀口茶,其特点分别是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将长句化为短句,只需以主谓句的形式分别列举其特点即可。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蜀口茶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洒”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油桐花瓣”,喻体是“白雪”,把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他们的相似点是颜色相同、数量多,所以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油桐花瓣的颜色是白色,以及油桐花瓣飘落的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
拟人:“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晖”使用了拟人手法,“披上了”是人的行为,此处把夕阳拟人化了,赋予夕阳人的行为动作,“披上了”动作温柔轻盈,表现了夕阳的温柔与多情。
21.①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②就是做生意(商业) ③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 22.①第一段: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②第二段: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商业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情境补写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以判断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达了,人和人需要商业活动维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由“:”及后文文中清算需要“有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还需要“媒介”,“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而“钱”就可以实现“当场算清”,空一应该是“货币是什么”的判断句给货币下定义,综上所述,空一可填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由“通俗地说”可知,空二应该是对本句的概括,本句主要讲“钱上往来”,也就是“经济活动”,故空二可填“就是做生意”或“就是商业”。
由“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见本段主要谈“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血缘社会的交易是“相互馈赠的方式”,空二是对“相互馈赠的方式”的具体化,是前文“货币清算”的反面,故可填“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或“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先看第一段,依据“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可知,这是人与人建立新的关系的基础,可以保留“社会生活发达”;依据“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钱上往来”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活动,故第一段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
再看第二段,依据第二段“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知,商业不建立在血缘社会中,“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而“血缘关系之外”,就是“非血缘社会”,故可概括为“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
注意字数不超过20个。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当下难辨真伪的海量信息和难判对错的各种观点,提出了当代青年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青年成长中的关键问题,如何才能在泛滥的意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即面对泛滥的网络信息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在如洪水般涌动的观点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的能力。
具体看来,我们青年首先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做“墙头草”,也不能是“骑墙派”;其次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发问,有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还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标准,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不被洪水般的观点所裹挟。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观点,时代青年要具备独立的思辨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然后从当下信息浪潮中的诸多观点说起,提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辨能力的问题,运用总分的形式展开论证,设置分论点,从态度立场、思维辨析、价值观和道德观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可采用典型例证、引证,进行辩证说理,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要敢于质疑,还要有批判的眼光,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做一个有独立思辨能力的时代新青年。
立意:
1.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察而不乱。
2.学会独立思考,不做盲从者。
3.独立思考才能有正确的认知。
4.莫做东施一味效颦。
5.我思故我在,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6.学会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信息。
1.C2.C 3.B 4.①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
②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
③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
④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5.①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祝福》描写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
②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③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得到的是一片谩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C.“这是中国古典悲剧最大的缺陷”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这是鲁迅先生对古典悲剧持否定态度原因。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及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C.“抚慰人们撕裂的创痛”与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格格不入。“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籍”,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拒绝抚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推理运用的能力。
B.“‘在瓦砾上修补老例’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历史书写中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代代相传的一种审美范式和心态”,古典悲剧观核心在于虚饰的大团圆结局。《诗经∙氓》的结尾是采桑女的决绝与清醒,但并没有改变被抛弃的结局。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在鲁迅的幼年时代,曾家道中落,家庭的变故随之带来的人情冷暖,给鲁迅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加深了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体验,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这种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原因之一: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受了西方作家的思想,这其中,挪威作家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远”,原因之二: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
“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悲剧的批判”,原因之三: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
“鲁迅的‘毁灭式’悲剧观明显有着尼采悲剧观影响的痕迹”,原因之四: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悲剧意味发生暴力摧毁人的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剥夺人生尊严和权益”,可见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祝福》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
“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籍”“悲剧拒绝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审美趣味,拒斥对灾难置若罔闻的濡弱心态”“在雷峰塔倒塌中,鲁迅抨击文人和史家醉心于重写灾难的过去或史迹,使之可观赏可忍受,他们粉饰灾难”,可见《祝福》中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
“鲁迅为什么否定中国古典悲剧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遮蔽了,因而形成了‘瞒’和‘骗’的文艺”,《祝福》中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得到的却是一片谩骂,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
6.C7.D 8.伏笔如下:①为了挣钱,宁愿雨“年头下到年尾”,可见其自私。②针扎了“眉头皱的很紧”,可见其内心软弱。③小执揭发他“抱怨做伞不挣钱”,赖子健教育他“好好做人”,可见其好逸恶劳、贪图快钱。④殷天宇“躲雨”,他说“要关门了”,可见其冷漠,对别人的痛苦没有同情心。⑤喊道“共产党正法了”,还催促堂叔“快去警察局”,人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挣钱,自私无情。 9.①小执“不立碑、不换店”,既不图名,也不图利。②赖子健不是共产党,但同情革命,乐于款待革命者,宁死保护革命者,不图名利。③小执深受父亲濡染,并未供出纸条保父亲性命,更未拿父亲的死换取名利,也是绝对忠诚的革命群众。④此句既彰显了赖子健及小执的古道热肠和牺牲精神,也侧面烘托出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社会环境描写渲染强烈时代气息,自然环境描写则为殷天宇上坟埋下伏笔”说法不当。社会和自然环境描写都意在渲染压抑、痛苦、落后、恐怖的时代气息,其中的告示属社会环境描写,为后文殷天宇去乱坟岗看望樊之的埋下伏笔。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侧面写出其并未真正明白殷天宇的用意”说法有误。根据之前赖子健感慨世道“唉,天雨也愁人,天晴也愁人,什么世道!”以及原文中他盛情相邀殷天宇及与其的对话“无碑,无字,可石朽而他不朽”“进店而不买伞,只说避雨,可见不俗”可知,赖子健当然明白殷天宇的深意,他开始就已经猜到了他的身份。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思路的能力。
小说中,赖子健后来无缘无故被逮捕,以及丙生无缘无故被杀,其实都源于“丙生告密”。但对于这一情节,小说中并没有明言,而是通过一系列伏笔来展现。
比如小说前半段对丙生的语言描写“堂叔,开伞铺的还怕下雨?年头下到年尾才好呢”可见其只关注挣钱的自私。
比如“针尖忽然刺到指头上,渗出一点猩红,忙把手指头吮到嘴里,眉头皱得很难看”可见其内心软弱。
根据小执说“丙生哥,你又讲大话。平素你对我讲,做伞有什么意思,一天不得一天完”揭发他抱怨做伞不挣钱后,赖子健告诫丙生的话“丙生,自你爹娘死后,我把你接来学手艺,将来靠它安身立命。要好好做人”及丙生心虚的反应“丙生勾下头,忙着去穿针,不知怎么弄的,针尖忽然刺到指头上,渗出一点猩红,忙把手指头吮到嘴里,眉头皱得很难看”可见丙生好逸恶劳、贪图快钱。
根据文中殷天宇请求躲雨时时丙生的反应“‘我们要关门了。’丙生啜着嘴说”可知,他说“要关门了”,对别人的痛苦没有同情心。
根据文中殷天宇被处决后,“丙生从城中心归来,进店就喊:‘堂叔,看报,那晚来的人原来是个共产党,正法了!’”“‘堂叔,快去警察局。’丙生兴奋得一张脸通红”,可见在其眼里挣钱比人命更重要。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文赖子健无端被抓、丙生突然有钱喝花酒,并神秘被杀的情节。
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的能力。
原文中,小执之所以要说这番话,是源于市党史办的同志“要在伞铺门前树一石碑”,并“为小执另建了一处店铺,高大、堂皇,很有气派,以和这旧址兑换”这一背景。其中,所立的碑“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县委地下联络站旧址”是名,所换的富丽堂皇的新店是利。因此,小执说“不立碑、不换店”,是其既不图名,也不图利的体现。
小执之所以说“我清楚我爹”,是他当时理解了父亲在狱中所说的话“老殷虽然死了,我不能图活着乱讲,那样做人太没意思。爹死也无怨,虽然只和老殷这样的人,在一起喝过酒,说过话,萍水相逢,却有如深交。你准备收爹的尸骨吧。纸片在……你要记住”。小执深刻理解了其父赖子健不是共产党,但同情革命,乐于款待革命者,宁死保护革命者,不图名利的精神。
从原文中“小执抱着爹大哭了一场”“果然不久,赖子健被处决了,报纸上说他是‘共产党地下联络站负责人’。小执将爹的尸骨埋在野郊的乱坟岗子中”可知,小执深受父亲濡染,并未供出纸条保父亲性命。而这里小执拒绝立碑和换店,也说明他并未拿父亲的死换取名利。由此可见小执也是绝对忠诚的革命群众。
从文中赖子健和小执的做法,及小执后面说的“他地下有灵,也会赞成我这样做的”可见赖子健及小执的古道热肠和牺牲精神。而从文中赖子健和小执父子两代人的命运变化,以及市党史办的同志能主动“为小执另建了一处店铺,高大、堂皇,很有气派,以和这旧址兑换”的情节,也知其能侧面烘托出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
10.C11.D 12.A 13.(1)只有明智的人能考察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才会事先有所舍弃,这已经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了。
(2)敌人坚守营垒的原因,是想要让我方军队陷入疲劳,我军现在攻打他们,正好落入他们的谋算。14.①魏军先是打出许多战旗,装作向南出击的样子,以吸引卑衍等人向南②接着司马懿率军暗中渡河,向北直奔襄平③最后司马懿率军迎击连夜撤回的卑衍大军,大败他们。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大意:谋议大臣认为四万士兵太多,军费难以供应。明帝说∶“四千里远征讨伐,虽说要出奇制胜,但也应当依靠实力,不应斤斤计较军费。
“多”是形容“四万兵”,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役费难供”意为军费难以供应,中间不可断开“亦当任力”意为也应当依靠实力,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将要/助词,不译;句意:公孙渊将用什么计策来对待您?/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
B.正确
C.正确
D.“古代用于指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错误,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称为期颐。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司马懿认为,公孙渊会孤军远征”错误,原文是“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意思是司马懿又说:“现在我军孤军深入,不能支撑很久”。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审量”,考察衡量;“豫”,事先;“所及”,达到。
(2)“坚壁”,坚守营垒;“老”,使……疲劳;“堕”,落入。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魏军先是打出许多战旗,装作向南出击的样子,以吸引卑衍等人向南;
②“懿潜济水,出其北,直取裹平”接着司马懿率军暗中渡河,向北直奔襄平;
③“衍等恐,引兵夜走。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最后司马懿率军迎击连夜撤回的卑衍大军,大败他们。
参考译文∶
景初二年春季正月,魏明帝将司马懿召回长安,命他率军四万讨伐辽东。谋议大臣认为四万士兵太多,军费难以供应。明帝说∶“四千里远征讨伐,虽说要出奇制胜,但也应当依靠实力,不应斤斤计较军费。”明帝对司马懿说∶“公孙渊将用什么计策来对待您?”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弃城先行逃走,这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大军,是中策。如果坐守襄平,必然会被擒获。”明帝说“那么,三者之中他将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明智的人能考察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才会事先有所舍弃,这已经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了。”他又说∶“目前我们孤军远征,不能支撑很久,公孙渊一定先在辽水抵抗,然后退守襄平。”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命大将军卑衍、杨祚率领步兵和骑兵几万人驻扎在辽隧,围城挖掘壕沟长达二十余里。各位将领想要攻城,司马懿说∶“敌人坚守营垒的原因,是想要让我方军队陷入疲劳,我军现在攻打他们,正好落入他们的谋算。而且敌人主力在此,他们的老巢必定空虚。我军直指襄平,必能攻破。”于是魏军打出许多战旗,装作要向南方出击,卑衍等人率领全部精兵随之向南。司马懿率军暗中渡过辽河,向北挺进,直扑襄平。卑衍等人大为惊恐,率军连夜撤回。司马懿迎击他,打败他们,于是进军包围襄平。七月,天降大雨,辽河暴涨,平地水深数尺。魏国三军恐惧,打算迁移营垒。司马懿在军中下令∶“有敢说移营的斩首。”敌人依靠大水,砍柴放牧一如之前的样子,各位将领想要夺取襄平,司马懿都不听,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要善于随机应变。敌人依仗人多雨大,所以虽然饥饿困乏,但还不肯束手投降,我军应当显示无能以便使他们安心。若因贪图小利而惊动他们,这不是好的计策。”雨停后,司马懿就从四面围困敌军城池,昼夜不停地攻打他们,箭石如雨。公孙渊陷入窘境,粮草用尽,发展到人吃人的境地,死去的人很多,他的将领杨祚等人投降。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退兵,君臣定当自缚而降。司马懿命人杀了他们,发布檄文通告公孙渊说∶“楚国和郑国地位相等,而郑伯还光着臂膀牵着羊出城迎降。我,位居三公之上,你凭借王建等人就想要我解围后退,哪里符合礼仪!况且二人老糊涂,传话失去本意,已经相继被我杀掉。如果还有表意未尽之处,可以另派年轻有明智决断能力的人前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请求指定日期送去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要有五条,能战则战,不能战应当坚守,不能坚守应当逃走,剩下的两件事只有投降和死了。公孙渊你如果不肯自缚而降,这就是决心送死了。”壬午日,襄平城被攻破,公孙渊和他的儿子公孙修带领数百骑兵从东南突围逃走,魏军急忙追击,在梁水之上斩杀了公孙渊父子。
15.D16.①从内容上看,“落日”指天色渐晚的日暮时分,本应是百姓劳作后的归家时间,这里却“未见人”,更反衬了村庄的荒落凄凉之状。②从句间关系上看,与上句的“空村”在词性及色彩上相协调,共同构成了一幅荒凉的画面。③从情感色彩上看,“落日”意象与诗人对国家及人民的命运充满忧虑的心境暗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落日”与“空村”相呼应,描写北崦山村只见飞鸟不见人的惨淡景象,表现出被搜掠后山村的荒芜破败。
“落日”描写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日暮归家,却“唯见鸟”飞,“未逢人”影,反衬北崦荒凉景色。
诗的首联直抒胸臆,痛斥盗贼对百姓的盘剥,颈联和颔联通过对北崦荒凉之景的描写,引出尾联作者对百姓的关切,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落日”意象带有象征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及人民的命运的忧虑。
17.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示例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指”“迩”“馔”“坼”。
18.①蔚然成风 ②薪火相传 ③流连忘返 19.蜀口茶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 20.文中第一段将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不仅点出油桐花瓣的颜色,还表现出油桐花瓣飘落的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披”字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表现出夕阳的温柔与多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对读书风气的描述,可知前文是谈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以及成为一种风气,据此可填入“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②处,根据前后文对蜀口茶的制作工艺传承的描述,可知语境指蜀口茶的制作工艺已经一代代流传很久了,据此可填入“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③处,根据前文“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和后文“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提示,可语境指游客不想离去,据此可填入“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主语是蜀口茶,其特点分别是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将长句化为短句,只需以主谓句的形式分别列举其特点即可。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蜀口茶汤色透明清澈、醇香浓郁、沁人心脾,一年可产四次,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洒”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油桐花瓣”,喻体是“白雪”,把油桐花瓣比作白雪。他们的相似点是颜色相同、数量多,所以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油桐花瓣的颜色是白色,以及油桐花瓣飘落的数量之多,姿态之轻盈。
拟人:“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晖”使用了拟人手法,“披上了”是人的行为,此处把夕阳拟人化了,赋予夕阳人的行为动作,“披上了”动作温柔轻盈,表现了夕阳的温柔与多情。
21.①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②就是做生意(商业) ③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 22.①第一段: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②第二段: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商业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情境补写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以判断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达了,人和人需要商业活动维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由“:”及后文文中清算需要“有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还需要“媒介”,“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而“钱”就可以实现“当场算清”,空一应该是“货币是什么”的判断句给货币下定义,综上所述,空一可填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由“通俗地说”可知,空二应该是对本句的概括,本句主要讲“钱上往来”,也就是“经济活动”,故空二可填“就是做生意”或“就是商业”。
由“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见本段主要谈“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血缘社会的交易是“相互馈赠的方式”,空二是对“相互馈赠的方式”的具体化,是前文“货币清算”的反面,故可填“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或“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先看第一段,依据“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可知,这是人与人建立新的关系的基础,可以保留“社会生活发达”;依据“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钱上往来”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活动,故第一段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
再看第二段,依据第二段“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知,商业不建立在血缘社会中,“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而“血缘关系之外”,就是“非血缘社会”,故可概括为“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
注意字数不超过20个。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当下难辨真伪的海量信息和难判对错的各种观点,提出了当代青年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青年成长中的关键问题,如何才能在泛滥的意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即面对泛滥的网络信息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在如洪水般涌动的观点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的能力。
具体看来,我们青年首先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做“墙头草”,也不能是“骑墙派”;其次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发问,有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还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标准,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不被洪水般的观点所裹挟。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观点,时代青年要具备独立的思辨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然后从当下信息浪潮中的诸多观点说起,提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辨能力的问题,运用总分的形式展开论证,设置分论点,从态度立场、思维辨析、价值观和道德观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可采用典型例证、引证,进行辩证说理,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要敢于质疑,还要有批判的眼光,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做一个有独立思辨能力的时代新青年。
立意:
1.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察而不乱。
2.学会独立思考,不做盲从者。
3.独立思考才能有正确的认知。
4.莫做东施一味效颦。
5.我思故我在,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6.学会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