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02-1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幸行,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 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曰:“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行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B.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C.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D.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望道次”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次”字含义相同。
B.“幸洛阳宫”的“幸”指皇帝亲临,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中的“幸”含义不同。
C.巡狩,指天子视察各地,也有狩猎的意思,文中的意思为天子视察各地。
D.朕,文中是人称代词,与“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中的“朕”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君主应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随便动用民力,隋炀帝不爱惜民力,大肆建造宫殿,纵情游幸,导致民不堪命,不得不一起反抗。
B.贞观十一年,在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期间,长孙无忌进言指出隋朝的灭亡, 不仅是天意 , 实际上也是君臣之间不相互扶持所致 。
C.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巡狩洛阳,住在显仁宫,很多官吏因没有尽到职责被责罚,魏征指出奢靡将导致灭亡,君主应厉行节俭,唐太宗听取了他的进言。
D.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在与魏征的交谈中表明,帝运的长短,是天意决定的,但人事也很重要,这与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表达的观点类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
(2)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
14.文中唐太宗说道“朕与卿等承其余弊”,这里的“余弊”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猛虎行
高 启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
B.“燑燑”,火光明亮的样子,诗中指猛虎的目光像火一样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
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
D.猛虎出行,人已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
16.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荀子用“ ”,还没有十步之远,但“ , ”,却能走很远,说明坚持不辍的重要性。
(2)《念奴娇·过洞庭湖》中,作者用“ ”表明自己的纯正胸怀,与洞庭湖“ ”的明洁气象交融,超越了世俗的荣辱得失。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种植树木的时候“ , ”,就可以使树木保全天性,依照自己的本性生长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捣练”是一种用草木灰水或贝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织物并使用砧杵反复捶打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的工艺。若是留心古人的诗作,你或许会发现,“捣练”活动似乎总是固定在秋季的夜晚,即“秋夜捣练”。秋季天气逐渐转寒,妇人们要准备御寒的衣物,以便能及时寄到戍边的丈夫手里。因此,“捣练”活动多在秋季进行。但令人费解的是, ① ?
有人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妇人们白天要在地里做农活,无暇顾及“捣练”之事,因此选在晚上进行。唐代诗人王建善于写宫词,“玉钗低昂”的宫廷女子,也会选在“夜深月落冷如刀”时进行“捣 练”活动,因此 ② 。“捣练”是一种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相结合的加工工艺。“捣练”过的 衣服面料,特别是葛、麻等植物纤维面料,往往容易变得松散、不耐用。这时候,对“捣练”温度的控 制就比较关键,“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石砧白日暴晒,不宜“捣练”, ③ ,才是“捣 练”的好时机,能尽量确保衣物或面料的坚韧耐用,这就是古人“犹尚寒砧”的原因。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桂花细细碎碎地开,最日常,最平静,最民间,像日子, ① 的日子,一年一见。见时花开纷纷,小朵小朵,絮絮叨叨的样子。挤着,花梗处,叶子荫下,一点儿也不张扬,是 ② 过日子的姿态。《诗经》里有男女互赠香草,赠芍药,赠白茅,赠红管草,但没见人家赠桂花。我觉得桂花真值得一赠啊,在那样的草木年代,赠一枝,一个村子都沉浸在袅绕的香气中了。现在的人在那些送花时节,送玫瑰,送百合,却不送桂花。诸花之中,大约只有桂花,和吃贴得这样近,和烟火气贴得这样近。除了桂花糖,还有桂花糕、桂花饼。中秋吃月饼,最喜那饼馅里一粒一粒的桂花,尘芥一般,星子一般。还有桂花茶,沸水冲泡,一粒一粒的小花在水里乱纷纷地逃逸,然后浮上来,在水面上铺成一片,眉头紧锁似的不情不愿。可是,半个时辰后,揭杯盖窥一眼,它们一粒一粒,缓缓沉下去,禅坐在杯底。好像一群怀抱理想的女子,在茫然与不甘之后,在对抗与疼痛之后,最后与生活和解,变得 ③ ,化作一抹袅袅的茶香,各自咀嚼,各自回味。可是,桂花骨子里到底是有远意的。山中桂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僻静清幽处,兀自落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泡桂花茶使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好妹妹,原是我们的不是。(《红楼梦》)
B.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乡土中国》)
C.现在我们都是上年纪的人了,这些话请你不必说了。(《雷雨》)
D.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既要做好物质积累,也要实现精神丰实;既要让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要让人民知礼节、明荣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需要我们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幸行,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 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曰:“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行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B.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C.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D.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望道次”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次”字含义相同。
B.“幸洛阳宫”的“幸”指皇帝亲临,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中的“幸”含义不同。
C.巡狩,指天子视察各地,也有狩猎的意思,文中的意思为天子视察各地。
D.朕,文中是人称代词,与“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中的“朕”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君主应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随便动用民力,隋炀帝不爱惜民力,大肆建造宫殿,纵情游幸,导致民不堪命,不得不一起反抗。
B.贞观十一年,在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期间,长孙无忌进言指出隋朝的灭亡, 不仅是天意 , 实际上也是君臣之间不相互扶持所致 。
C.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巡狩洛阳,住在显仁宫,很多官吏因没有尽到职责被责罚,魏征指出奢靡将导致灭亡,君主应厉行节俭,唐太宗听取了他的进言。
D.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在与魏征的交谈中表明,帝运的长短,是天意决定的,但人事也很重要,这与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表达的观点类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
(2)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
14.文中唐太宗说道“朕与卿等承其余弊”,这里的“余弊”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猛虎行
高 启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
B.“燑燑”,火光明亮的样子,诗中指猛虎的目光像火一样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
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
D.猛虎出行,人已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
16.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荀子用“ ”,还没有十步之远,但“ , ”,却能走很远,说明坚持不辍的重要性。
(2)《念奴娇·过洞庭湖》中,作者用“ ”表明自己的纯正胸怀,与洞庭湖“ ”的明洁气象交融,超越了世俗的荣辱得失。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种植树木的时候“ , ”,就可以使树木保全天性,依照自己的本性生长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捣练”是一种用草木灰水或贝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织物并使用砧杵反复捶打使生丝或葛麻等植物纤维以及它们的织成品脱胶的工艺。若是留心古人的诗作,你或许会发现,“捣练”活动似乎总是固定在秋季的夜晚,即“秋夜捣练”。秋季天气逐渐转寒,妇人们要准备御寒的衣物,以便能及时寄到戍边的丈夫手里。因此,“捣练”活动多在秋季进行。但令人费解的是, ① ?
有人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妇人们白天要在地里做农活,无暇顾及“捣练”之事,因此选在晚上进行。唐代诗人王建善于写宫词,“玉钗低昂”的宫廷女子,也会选在“夜深月落冷如刀”时进行“捣 练”活动,因此 ② 。“捣练”是一种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相结合的加工工艺。“捣练”过的 衣服面料,特别是葛、麻等植物纤维面料,往往容易变得松散、不耐用。这时候,对“捣练”温度的控 制就比较关键,“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石砧白日暴晒,不宜“捣练”, ③ ,才是“捣 练”的好时机,能尽量确保衣物或面料的坚韧耐用,这就是古人“犹尚寒砧”的原因。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桂花细细碎碎地开,最日常,最平静,最民间,像日子, ① 的日子,一年一见。见时花开纷纷,小朵小朵,絮絮叨叨的样子。挤着,花梗处,叶子荫下,一点儿也不张扬,是 ② 过日子的姿态。《诗经》里有男女互赠香草,赠芍药,赠白茅,赠红管草,但没见人家赠桂花。我觉得桂花真值得一赠啊,在那样的草木年代,赠一枝,一个村子都沉浸在袅绕的香气中了。现在的人在那些送花时节,送玫瑰,送百合,却不送桂花。诸花之中,大约只有桂花,和吃贴得这样近,和烟火气贴得这样近。除了桂花糖,还有桂花糕、桂花饼。中秋吃月饼,最喜那饼馅里一粒一粒的桂花,尘芥一般,星子一般。还有桂花茶,沸水冲泡,一粒一粒的小花在水里乱纷纷地逃逸,然后浮上来,在水面上铺成一片,眉头紧锁似的不情不愿。可是,半个时辰后,揭杯盖窥一眼,它们一粒一粒,缓缓沉下去,禅坐在杯底。好像一群怀抱理想的女子,在茫然与不甘之后,在对抗与疼痛之后,最后与生活和解,变得 ③ ,化作一抹袅袅的茶香,各自咀嚼,各自回味。可是,桂花骨子里到底是有远意的。山中桂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僻静清幽处,兀自落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泡桂花茶使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好妹妹,原是我们的不是。(《红楼梦》)
B.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乡土中国》)
C.现在我们都是上年纪的人了,这些话请你不必说了。(《雷雨》)
D.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既要做好物质积累,也要实现精神丰实;既要让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要让人民知礼节、明荣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需要我们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