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04-09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 ① ,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 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 ② 。(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 ③ 。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 ④ 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17. 示例:①泰然处之 ②油然而生 ③不言自明 ④琳琅满目
18. A
19. 示例: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语境形容苏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生活态度,可用“泰然处之”。泰然处之:形容对事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比喻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和平常一样,不慌不忙。
②语境形容观众重读苏轼词时情感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③语境形容苏轼影响之深远不用言说,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④语境形容形容展品丰富,可用“琳琅满目”。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
B项是杜甫诗句;
CD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和壮志豪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揭示出……时代风貌”动宾不搭配,改为“呈现出……时代风貌”;
成分残缺,前面主语是“特展”,“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应改为“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看颜色,识成分”。黑土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 ①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腐殖质由碳、氢、氧、氮、硫、磷等营养元素组成,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中国黑土看东北。为什么黑土地 ② ?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阳光充足、温暖多雨的夏季,植物大量繁殖。秋末植物枯死,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在地面上。寒冷而漫长的冬季,积雪覆盖,地面的滞水冻结形成冻土,将枯枝落叶和枯死的植物保存起来。来年春季, ③ ,但融化后的水不能及时排掉,导致土壤湿度过大,植物残骸依然分解缓慢。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年复一年,才形成了如今的黑土地。
由于黑土地土壤肥沃,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持续巩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意义重大。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表示因果关系,此处如果去掉“由于”,并不会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
B. “压舱石”指起稳定作用事物,此处凸显了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
C. 本句第二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才会更为清晰。
D. 将黑土地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用语生动,比喻修辞突出了黑土地的珍贵。
【答案】20. 示例:①其中富含腐殖质 ②主要分布在东北呢 ③积雪和冻土融化 21. C
【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面“腐殖质是……”可知,此处要说到腐殖质,可填“其中富含腐殖质”。
②根据“中国黑土看东北”“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可知,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可填“主要分布在东北呢” 。
③根据“但融化后的水”可知,此处要说到融化,结合前文“积雪覆盖,地面的滞水冻结形成冻土”可知,是“积雪和冻土融化”。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C.此处前后语句都是因果复句的结果部分,句意关联密切,不用区分层次,用逗号更好。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魏征的话,提炼关键词“固根本”“浚泉源”,强调要打牢根基,注重根本、源头。可以把“本”“源”具体化,于个人、国家来讲,“本”“源”可以是务实、打基础、不忘初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自信等等。材料二引述桓宽在《盐铁论》中的句子,提炼关键词“因时变”“随事制”,强调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固根本”和“因时变”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的,“本”是“变”的前提,“变”可以更好地固“本”。
材料最后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将文章置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思考我们青年“固本”“求变”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固本”“求变”。固本与变化都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兼顾的,二者不可或缺,共同指向求发展。如今中国要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在意识形态上要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就是要因势而动,因时而变,双管齐下,方能行稳致远。那些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那些不断调整的切实有效的国际国内的民生政策,那些在科技上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者,那些传递爱和善意的平凡英雄,无不是固本与变化的最好注脚。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培根以筑基,因时而求变。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重其根基者,稳扎稳打,初心如一,方可行稳致远。二、因时而变者,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能屹立潮头。三、因时而变并非是“为变而变”,失其本根,我们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可变者形,不可变者心”,观念、思维、方法可变,但本根不可变。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应拿出“固根本”的精神,“随事制”的态度,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立意:
1.固本立德,因时而变。
2.修身须固本,处事应权变。
3.不忘初心,创新破局。
4.修身以固本,因事而求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 ① ,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 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 ② 。(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 ③ 。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 ④ 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17. 示例:①泰然处之 ②油然而生 ③不言自明 ④琳琅满目
18. A
19. 示例: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语境形容苏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生活态度,可用“泰然处之”。泰然处之:形容对事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比喻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和平常一样,不慌不忙。
②语境形容观众重读苏轼词时情感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③语境形容苏轼影响之深远不用言说,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④语境形容形容展品丰富,可用“琳琅满目”。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
B项是杜甫诗句;
CD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和壮志豪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揭示出……时代风貌”动宾不搭配,改为“呈现出……时代风貌”;
成分残缺,前面主语是“特展”,“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应改为“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看颜色,识成分”。黑土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 ①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腐殖质由碳、氢、氧、氮、硫、磷等营养元素组成,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中国黑土看东北。为什么黑土地 ② ?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阳光充足、温暖多雨的夏季,植物大量繁殖。秋末植物枯死,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在地面上。寒冷而漫长的冬季,积雪覆盖,地面的滞水冻结形成冻土,将枯枝落叶和枯死的植物保存起来。来年春季, ③ ,但融化后的水不能及时排掉,导致土壤湿度过大,植物残骸依然分解缓慢。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年复一年,才形成了如今的黑土地。
由于黑土地土壤肥沃,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持续巩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意义重大。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表示因果关系,此处如果去掉“由于”,并不会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
B. “压舱石”指起稳定作用事物,此处凸显了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
C. 本句第二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才会更为清晰。
D. 将黑土地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用语生动,比喻修辞突出了黑土地的珍贵。
【答案】20. 示例:①其中富含腐殖质 ②主要分布在东北呢 ③积雪和冻土融化 21. C
【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面“腐殖质是……”可知,此处要说到腐殖质,可填“其中富含腐殖质”。
②根据“中国黑土看东北”“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可知,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可填“主要分布在东北呢” 。
③根据“但融化后的水”可知,此处要说到融化,结合前文“积雪覆盖,地面的滞水冻结形成冻土”可知,是“积雪和冻土融化”。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C.此处前后语句都是因果复句的结果部分,句意关联密切,不用区分层次,用逗号更好。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魏征的话,提炼关键词“固根本”“浚泉源”,强调要打牢根基,注重根本、源头。可以把“本”“源”具体化,于个人、国家来讲,“本”“源”可以是务实、打基础、不忘初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自信等等。材料二引述桓宽在《盐铁论》中的句子,提炼关键词“因时变”“随事制”,强调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固根本”和“因时变”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的,“本”是“变”的前提,“变”可以更好地固“本”。
材料最后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将文章置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思考我们青年“固本”“求变”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固本”“求变”。固本与变化都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兼顾的,二者不可或缺,共同指向求发展。如今中国要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在意识形态上要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就是要因势而动,因时而变,双管齐下,方能行稳致远。那些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那些不断调整的切实有效的国际国内的民生政策,那些在科技上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者,那些传递爱和善意的平凡英雄,无不是固本与变化的最好注脚。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培根以筑基,因时而求变。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重其根基者,稳扎稳打,初心如一,方可行稳致远。二、因时而变者,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能屹立潮头。三、因时而变并非是“为变而变”,失其本根,我们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可变者形,不可变者心”,观念、思维、方法可变,但本根不可变。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应拿出“固根本”的精神,“随事制”的态度,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立意:
1.固本立德,因时而变。
2.修身须固本,处事应权变。
3.不忘初心,创新破局。
4.修身以固本,因事而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