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3届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18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04-2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团:“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 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 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 齐大而鲁小。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 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 秦。 ”献鱼盐之地三百里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 王。 ”王曰: “奈何? ”曰: “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 在,必举兵而伐之。 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①,齐必举兵而伐之。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 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共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王曰: “善。 ”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 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 “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齐王曰: “寡人甚憎 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 ”对曰: “是乃王之托仪也。 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 ‘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 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 齐必举兵伐梁。 ’而果伐之,是王 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 此臣之所谓托仪也。 ”王曰: “善。 ”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注】①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决定迁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 封)。 从此以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 (3分)
悉A赵B兵C涉D河E关F指G博H关I虽J欲K事L秦M不N可O得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作连衡。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张仪常用来游说各国, 也用来泛指结盟。
B.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 原始崇拜物。
C.“乃具革车”的“具”是“置办,准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D.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 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劝说齐宣王,认为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但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 定,并未从长远角度为齐国谋划出长治久安的政策。
B.张仪劝说齐王与秦国联盟,齐王认为齐国地理位置偏僻,东临大海,没有考虑社稷的长远计 划,所幸现在有张仪这样的贵客前来指教。
C.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因此张仪献计武王,愿意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仇恨,让 齐梁两国交战,秦国趁此机会入侵三川之地。
D.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在齐、楚之事处理完毕后,冯喜对齐王 说,大王憎恨张仪,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4分)
(2)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4分)
14.两则材料中,张仪、冯喜游说齐王都取得了成功。 请简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说服齐王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本诗原题为《蜀中离席》,因模仿杜甫风格,故加“杜工部”三字。②李商隐写此诗时, 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很紧张。 此与杜甫当 年离开成都时徐知道作乱、吐蕃侵扰、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的情况相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起笔用反问写离别的平常,再转到“世路干戈”大背景上,落笔不凡。
B.颔联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简笔勾勒出了边境的紧张局面。
C.颈联上句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异曲同工,其中“醉客”是诗人自指。
D.全诗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16.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与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一致。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暗用“响遏行云”典故,具体写出乐声的美妙动听的诗句是“ , ”。
(3)古诗文中常用“美人”比喻君王或自喻,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亮相国家大剧院,5场演出场场爆满。2022年国内舞台上的新老爆款, 几乎都是舞蹈,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 从《只此青绿》到《五星出东方》《李白》等,中国传统文 化与非遗文化正通过不同的舞台艺术传递到世界,成为文化热点。
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①的明珠。它既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 源远流长的中华各族文明不断②的典范; 这种融合造就了《丝路花雨》独特的艺术形式。 底 蕴深厚的《丝路花雨》向世人展现了敦煌文化的③和丝路精神的时代内涵。
作为中国第一部敦煌舞蹈流派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开办了中国古典舞蹈传承与创新的先 河,被誉为“活的敦煌壁画”“中国舞剧的里程碑”的称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才,就地利。”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管 子》等著作论述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纵观数千年的城市化进程,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显著而深远。 湿地,这一名词虽然尚显“年轻”,却早已成为城市构成不可或缺的元素。
古往今来,①,文明伴水而生。如果说水是城市的命脉,延续城市的生命、丰厚城市的底蕴; 那么,湿地②▁,起着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湿地与城市,在和谐共生中相得益彰。
润雨无声生万物,泽川不盲纳百水。当保护与修复湿地成为城市管理者与都市居民的自觉之举时,湿地自然会还城市③,并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20.请给以上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 (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雨了,没带雨具,你暂且可以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避雨。与伞比较起来,屋檐大,伞小, 屋檐能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
但屋檐毕竟是别人家的,是固定的,你无法带走,倘若有一把自己的伞,虽然小,但灵巧, 方便随身携带,什么时候有雨了,可以随时打开伞为自己遮挡风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 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