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05-1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文本二: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徽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的意思是“阻止”,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意思不同。
B.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多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C.“过”的意思是“过错”,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不相同。
D.“挟”的意思是“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苏轼认为,曹操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对刘备和孙权判断有误,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两则选文以史论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鲜明,摆事实讲道理,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
(2)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14.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河·和王潜斋韵①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释】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D.词人在词的后段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16.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
(3)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古代诗人常用“沧海”的意象,表现宽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①。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②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③,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3分)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20.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意象,写一组排比句。(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同通灵玉之于贾宝玉一样,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历来的画家对此多有描绘,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① 。
原著第八回,金锁第一次露面是宝玉央求宝钗赏玩她的金锁:“宝钗被缠不过......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作者写得十分清楚,宝钗并非直接从脖子上取下金锁。设想一下,②,宝玉又怎会从未见过,毫不知情呢?宝钗的性格是藏愚守拙,不露圭角。第五十七回宝钗见岫烟裙上系着碧玉佩,因说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
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 ③,甚至还要着重描绘。《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此时画家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站观者一目了然,这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对画面处理的主观能动性:即“误读”及“重构”的行为。
21.有人说,末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对全段意思表达没有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文本二: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徽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的意思是“阻止”,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意思不同。
B.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多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C.“过”的意思是“过错”,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不相同。
D.“挟”的意思是“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苏轼认为,曹操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对刘备和孙权判断有误,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两则选文以史论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鲜明,摆事实讲道理,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
(2)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14.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河·和王潜斋韵①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释】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D.词人在词的后段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16.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
(3)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古代诗人常用“沧海”的意象,表现宽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①。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②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③,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3分)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20.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意象,写一组排比句。(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同通灵玉之于贾宝玉一样,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历来的画家对此多有描绘,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① 。
原著第八回,金锁第一次露面是宝玉央求宝钗赏玩她的金锁:“宝钗被缠不过......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作者写得十分清楚,宝钗并非直接从脖子上取下金锁。设想一下,②,宝玉又怎会从未见过,毫不知情呢?宝钗的性格是藏愚守拙,不露圭角。第五十七回宝钗见岫烟裙上系着碧玉佩,因说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
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 ③,甚至还要着重描绘。《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此时画家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站观者一目了然,这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对画面处理的主观能动性:即“误读”及“重构”的行为。
21.有人说,末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对全段意思表达没有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