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新高考I卷地区考向预测信息卷(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5-21
2023届全国新高考I卷地区考向预测信息卷(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相对于其他文体,报告文学是一种“外向型”的文体。它的“报告性”决定了它必须像新闻一样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其他任何一种文体也许都有借口逃避现实,而报告文学不能。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的姿态和脚步都必须是向前的。与社会现实互动,与时代发展同步,将根系深深扎入当下生活,是这个文体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它能量和活力的源泉。
文学创作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说法,这“四力”仿佛为报告文学量身定做。“四力”之中,最费心、劳力、耗时的当属脚力;并且脚力的意义,还依赖于其他“三力”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如果眼力、脑力、笔力不行,纵然你走了千里万里,结果仍不得而知。数月或数年后,一部作品出来方有定论。如果作品成功,那之前的辛苦和劳动还算有了意义;如果作品失败,之前大段时间的奔波与周折,都将被宣告为“无用功”。无疑,报告文学作家总是要比从事其他文体的作家多付出很大一部分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劳动。很多天赋好一些的写作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便转头去写小说或诗歌,没耐性也没有勇气把热情、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那些难以把握的采访上。
然而,不管这件事情有多难做,终究还是需要有人做。毕竟,报告文学这一大有作为的文体需要优秀的作家群体来支撑,需要有人为其付出心血和汗水。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领域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写作主题,只适合于报告文学;直接、迅捷、有力量,这些特殊的文学向度也构成作家们不能舍弃的理由。既然报告文学写作的人文价值在,其全面反映社会现状和人性复杂的文学可能性在,坚守和捍卫这个文体尊严的必要性就在。什么叫担当呢?就是要在艰难与容易、压力与安逸、约束与自在、值得与不值的权衡和选择中,依从责任和使命,而不是个人苦乐和得失。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使命担当。
(摘编自佟鑫《报告文学的修为、使命与担当》)
材料二
对报告文学应该模仿客观存在的现实还是揭示更加本质的现实,不同的理论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且争论不休。小说、戏剧和诗歌,其自身具有虚构性。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业已成为虚构类文学创作者信奉的圭臬。对非虚构类文学书写的讨论,则长期在反映已发生的事情上打转。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记录历史和社会的文体,读者天然会对其产生信任感和真实感。不过,报告文学的书写者也希望通过客观真实达到一种更本质真实的效果。毕竟所有的文学书写者反映的绝不仅仅是生活世界,而是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的“可,能性世界”——只是这种对可能性世界的描述潜藏于作者的想象书写中。
事实上,“可能发生的事”背后也包含着作者从“实然世界”寻找其所认为的“应然世界”的愿望和可能。除了透过事实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写作者往往也希望借助文学创作传达自身的某种理念和愿望。有无这些理念和愿望,可说是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的重要区别。新闻报道力图准确、客观传达事件的来龙去脉与人物的真实形象,即便书写者想透露自身的看法或无意识地流露出价值判断,也受限于文体自身的要求。但报告文学则不同,因为它是一种记忆性书写,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想象与纪实交融的情况,报告文学书写也就不再像镜子般再现社会真实,而是会打上受访者与书写者主体意识的烙印。
其实,不论是寓褒贬于纪实还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都需要主客体的统一。想象恰恰为报告文学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提供了基础,因为想象具有双重超越性。一重是主体对自我意识的超越。受访者和书写者总是抱有某种目的进行想象活动,这种目的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其在现实中难以获得满足,主体想象出一种让自己满意的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另一重超越性便是对社会现实的超越。这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或通过报告社会现实存在的不良现象,呼唤更美好的社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超越;或弘扬社会新风、时代精神与个人品质,这同样是对客观存在的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柔石想象歌声是五彩美丽的云,“用了‘共产主义’的大红色的帆篷,装载着我们到了自由、平等的无贫富、无阶级的乐国”。今天,《大国重器》《最好的时代》《国家温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力量,这样的中国正是柔石等先行者期盼的中国社会。中国奇迹与时代精神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奋进,超越当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摘编自陈想、袁勇麟《纪实与想象:作为记忆书写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它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的特殊之处。
B.在表现领域、写作主题、文学向度等方面,报告文学往往具有自身的特色,作家有可能大有作为。
C.亚里士多德关于诗人职责的话对小说等虚构文学影响巨大,对报告文学等非虚构文学也有借鉴意义。
D.主体在现实中未能获得满足,就可能抱着某种目的进行想象,以此达到一种满意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有耐性和勇气,需要依从责任和使命,有担当的意识。
B.材料二从是否传达自身理念和愿望的角度论证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的区别,对比鲜明。
C.材料二举《大国重器》等例,论证了报告文学与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D.材料一指出报告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材料二引柔石言论说明了报告文学中想象的功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报告文学有三重门,第一重门是生活之门,其次是文学之门、思想之门。
B.报告文学要求的是“是生活”,而小说等文学门类要求的则是“像生活”。
C.“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所以人们常把报告文学形容为“行走的文学”。
D.报告文学,报告在前,文学在后,当以报告为主,文学不过点缀而已。
4.想象在报告文学中存在的原因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5.报告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
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的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
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生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连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
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娃最大的有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
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出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彭德怀速写
丁 玲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令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诚恳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的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的细节,文本二中“最普通”“不大合身”等表述,都体现了彭德怀衣着简朴的特点。
B.文本一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而是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主要刻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
C.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爱戴,文末写彭总留给百姓的深刻印象,别具匠心,都运用侧面描写手法。
D.文本一着重刻画彭德怀眼光的严肃、刚毅和深沉,文本二突出其眼神的活泼、天真和顽皮,角度虽异,传神却同。
7.关于文本一中彭德怀与娃娃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娃娃们闯进彭总窑洞,折射出彭德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爱戴。
B.彭德怀摸娃娃头的动作,与“军国大事”的问话反差鲜明,尽显幽默。
C.“荷花叶上的水珠”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娃娃们的天真无邪。
D.彭德怀对娃娃们充满爱心,但“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凸显其原则性。
8.文本二说:“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是如何塑造彭德怀形象的?并据此概括“速写”的文体特征。(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相对于其他文体,报告文学是一种“外向型”的文体。它的“报告性”决定了它必须像新闻一样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其他任何一种文体也许都有借口逃避现实,而报告文学不能。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的姿态和脚步都必须是向前的。与社会现实互动,与时代发展同步,将根系深深扎入当下生活,是这个文体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它能量和活力的源泉。
文学创作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说法,这“四力”仿佛为报告文学量身定做。“四力”之中,最费心、劳力、耗时的当属脚力;并且脚力的意义,还依赖于其他“三力”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如果眼力、脑力、笔力不行,纵然你走了千里万里,结果仍不得而知。数月或数年后,一部作品出来方有定论。如果作品成功,那之前的辛苦和劳动还算有了意义;如果作品失败,之前大段时间的奔波与周折,都将被宣告为“无用功”。无疑,报告文学作家总是要比从事其他文体的作家多付出很大一部分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劳动。很多天赋好一些的写作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便转头去写小说或诗歌,没耐性也没有勇气把热情、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那些难以把握的采访上。
然而,不管这件事情有多难做,终究还是需要有人做。毕竟,报告文学这一大有作为的文体需要优秀的作家群体来支撑,需要有人为其付出心血和汗水。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领域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写作主题,只适合于报告文学;直接、迅捷、有力量,这些特殊的文学向度也构成作家们不能舍弃的理由。既然报告文学写作的人文价值在,其全面反映社会现状和人性复杂的文学可能性在,坚守和捍卫这个文体尊严的必要性就在。什么叫担当呢?就是要在艰难与容易、压力与安逸、约束与自在、值得与不值的权衡和选择中,依从责任和使命,而不是个人苦乐和得失。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使命担当。
(摘编自佟鑫《报告文学的修为、使命与担当》)
材料二
对报告文学应该模仿客观存在的现实还是揭示更加本质的现实,不同的理论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且争论不休。小说、戏剧和诗歌,其自身具有虚构性。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业已成为虚构类文学创作者信奉的圭臬。对非虚构类文学书写的讨论,则长期在反映已发生的事情上打转。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记录历史和社会的文体,读者天然会对其产生信任感和真实感。不过,报告文学的书写者也希望通过客观真实达到一种更本质真实的效果。毕竟所有的文学书写者反映的绝不仅仅是生活世界,而是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的“可,能性世界”——只是这种对可能性世界的描述潜藏于作者的想象书写中。
事实上,“可能发生的事”背后也包含着作者从“实然世界”寻找其所认为的“应然世界”的愿望和可能。除了透过事实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写作者往往也希望借助文学创作传达自身的某种理念和愿望。有无这些理念和愿望,可说是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的重要区别。新闻报道力图准确、客观传达事件的来龙去脉与人物的真实形象,即便书写者想透露自身的看法或无意识地流露出价值判断,也受限于文体自身的要求。但报告文学则不同,因为它是一种记忆性书写,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想象与纪实交融的情况,报告文学书写也就不再像镜子般再现社会真实,而是会打上受访者与书写者主体意识的烙印。
其实,不论是寓褒贬于纪实还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都需要主客体的统一。想象恰恰为报告文学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提供了基础,因为想象具有双重超越性。一重是主体对自我意识的超越。受访者和书写者总是抱有某种目的进行想象活动,这种目的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其在现实中难以获得满足,主体想象出一种让自己满意的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另一重超越性便是对社会现实的超越。这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或通过报告社会现实存在的不良现象,呼唤更美好的社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超越;或弘扬社会新风、时代精神与个人品质,这同样是对客观存在的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柔石想象歌声是五彩美丽的云,“用了‘共产主义’的大红色的帆篷,装载着我们到了自由、平等的无贫富、无阶级的乐国”。今天,《大国重器》《最好的时代》《国家温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力量,这样的中国正是柔石等先行者期盼的中国社会。中国奇迹与时代精神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奋进,超越当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摘编自陈想、袁勇麟《纪实与想象:作为记忆书写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它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的特殊之处。
B.在表现领域、写作主题、文学向度等方面,报告文学往往具有自身的特色,作家有可能大有作为。
C.亚里士多德关于诗人职责的话对小说等虚构文学影响巨大,对报告文学等非虚构文学也有借鉴意义。
D.主体在现实中未能获得满足,就可能抱着某种目的进行想象,以此达到一种满意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有耐性和勇气,需要依从责任和使命,有担当的意识。
B.材料二从是否传达自身理念和愿望的角度论证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的区别,对比鲜明。
C.材料二举《大国重器》等例,论证了报告文学与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D.材料一指出报告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材料二引柔石言论说明了报告文学中想象的功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报告文学有三重门,第一重门是生活之门,其次是文学之门、思想之门。
B.报告文学要求的是“是生活”,而小说等文学门类要求的则是“像生活”。
C.“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所以人们常把报告文学形容为“行走的文学”。
D.报告文学,报告在前,文学在后,当以报告为主,文学不过点缀而已。
4.想象在报告文学中存在的原因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5.报告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
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的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
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生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连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
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娃最大的有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
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出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彭德怀速写
丁 玲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令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诚恳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的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的细节,文本二中“最普通”“不大合身”等表述,都体现了彭德怀衣着简朴的特点。
B.文本一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而是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主要刻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
C.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爱戴,文末写彭总留给百姓的深刻印象,别具匠心,都运用侧面描写手法。
D.文本一着重刻画彭德怀眼光的严肃、刚毅和深沉,文本二突出其眼神的活泼、天真和顽皮,角度虽异,传神却同。
7.关于文本一中彭德怀与娃娃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娃娃们闯进彭总窑洞,折射出彭德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爱戴。
B.彭德怀摸娃娃头的动作,与“军国大事”的问话反差鲜明,尽显幽默。
C.“荷花叶上的水珠”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娃娃们的天真无邪。
D.彭德怀对娃娃们充满爱心,但“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凸显其原则性。
8.文本二说:“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是如何塑造彭德怀形象的?并据此概括“速写”的文体特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