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成都外国语学校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10-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B.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C.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D.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来泛指结盟。
B. 御史,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 文中“适闻”之“适”作“恰好”讲,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适”意义相同。
D. 寡人,寡人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一般被封诸侯王者自称“寡人”,诸侯夫人和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表面上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实力强大,使秦国十五年来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且举国恐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国因此怀恨已久。
B. 张仪说辞里引用历史上周武王甲子日伐纣灭殷之事,扬言秦国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决战邯郸城下,灭亡赵国,意在威胁赵国,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C. 张仪对赵武王说,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灭了巴蜀,吞了汉中,亡了两周,夺了九鼎,虽然夸大其辞,却也表明秦国具备吞并其它各国的能力。
D. 赵武王认为,先王只知在深宫中读书,不参与国政,执政后因为年纪轻轻而且执政时间短,而对合纵术心存怀疑,决定割地事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2)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
14. 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变外交策略的原因。
【答案】
10. D 11. C 12. D
13. (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
(2)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做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
14. ①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③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
“以是为非”和“以非为是”结构一致,应分别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AC;
“自”为“令车裂于齐之市”的主语,“自”后不能断开,排除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适:恰好/适合,迎合。意义不同。句意:恰好领受了你的教海/年少时就没有迎合凡俗世界的情志。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先王只知在深宫中读书,不参与国政”错误,由原文“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可知,是赵武王自己,不是先王。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军”,驻扎;“愿”,希望;“迎战邯郸之下”,省略“于”,应为“迎战(于)邯郸之下”,与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
(2)“相”,做宰相;“擅势”,专权跋扈;“蔽晦”,蒙蔽。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说赵(武)王曰:‘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可知,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
②由原文“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今秦发三将军”可知,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
③由原文“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可知,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武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崤山以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砺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旧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禀告大王陛下。”
“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主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
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读书,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但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来侍奉秦国。我正准备车马(派车)要到秦国去时,恰好领受了你的教海。”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
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 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 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 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16. 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答案】
15. C
16. ①上片运用心理描写,写窗内闺中人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下片运用语言描写,写她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
②全词通过“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写了七个“折”,表现出窗内闺中人爱花、护花、爱美并愿成人之美的高雅生活情趣。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说法错误。《霜天晓角》是词牌名,不是题目。词牌名仅规定了格式和押韵,跟词的内容无关,并不是环境描写。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从写人的手法入手:上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心理描写,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怀疑这人有其他企图,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可见她爱花心切。既然爱花,自然想护花,不愿让人折去。但她转念又想,虽然不知道来折花的是谁,但想必也是爱花之人,不如成全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成人之美的好事。
下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语言描写,闺中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高点。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她对自家的花枝十分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可见对花多么怜爱。等到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她又嘱咐道“须插向,鬓边斜”,说的是这么美的花最适合美人戴,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韵味。这就看出她是爱美的,平日里插花发现这样插戴最是好看。
从修辞手法入手:由词中“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可以看出,全词写了七个“折”字,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反复的手法可以起到强调作用,通过反复咏叹增加诗词语言的复沓美。通过这些与“折”相关的内容,反映了窗内闺中人爱花、护花、爱美并愿成人之美的高雅生活情趣,写得极有层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向乡人说明求见鲁庄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琴声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肉食者鄙 ②. 未能远谋 ③.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④.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鄙”“舫”“唯”“渚”。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