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10-0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身古装侠客,拍摄科幻大片,变装民族服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文旅局长们或美、或飒、或奇的生动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
这些 ① 的宣传方式,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渐丰富。在合力共促下,原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变得热门,“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把吸引游客的关注力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前不久,有网友投诉了康定一酒店,引起广泛关注。这无疑对各地是一种警示,宣传推广再花心思,如果服务没有跟上,也不能把网络上的流量转化为拉动发展的人气。
好的口碑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需要 ② ,而且创意宣介、服务品质一样都不能少。各地既要在宣传上推陈出新,更要在服务上 ③ ,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回去了愿意再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以“文旅局长们进行了生动演绎”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文旅局长们进行了生动演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指出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8. ①别出心裁(别具一格) ②日积月累 ③精益求精
19. 示例:它们或美、或飒、或奇,这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或:它们或美、或飒、或奇,背后有看得见的自然风景,还有沉淀下的人文风情。)
20. 示例:①化用/引用,“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意指不为人知景点的审美潜质;②比喻,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③拟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的隐蔽、不为人知晓的特点。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后文“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渐丰富”可知,此处说宣传方式很有特点,可填“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②对应“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则是需要的时间长,可填“日积月累”。日积月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
③对应“在宣传上推陈出新”,此处指要在服务上变得更好,可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以“文旅局长们进行了生动演绎”为开头,则后文应为演绎具体情况,“或美、或飒、或奇”即为演绎的具体情况,加上主语放在后面;后承“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可改为两个短句“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或者“背后有看得见的自然风景,还有沉淀下的人文风情”。
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引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喻事物地处偏僻或处于较为封闭状态,其风采、价值、魅力等还不被外界所了解。此处意指不为人知景点的审美潜质;
“‘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运用比喻修辞,本体为“‘出圈’的文旅宣”,喻体为“催化剂”,比喻词为“犹如”。催化剂起推动作用,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
“藏在深山人未识”运用拟人修辞,“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暗含景点被发现的渴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的隐蔽、不为人知晓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____①____,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____②___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21. ①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加强了语气语势;②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③“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22. 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②他们还会唱呢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能力。
首先,从句式上进行比较,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改后的句子把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进行合并,把原先的排比句给改了,这样就没有了句式整齐工整的特点,语句也缺少了气势。
其次,从内容方面看,“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反复强调“各种各样”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品类样式多。
最后,“各种各样”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作用,排比句更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前面可知,这句话应是围绕前面的“水果”来说的,结合后面“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可知,这里应是说这些水果摆放非常好看。
②“况且”之前是说果贩们在摆放水果方面的技巧,后面是写果贩们唱有腔调的“果赞”,由此可知,此处应是说“他们还会唱呢”。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古时候有个出外经商的人,十分怀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怀念他,两人不断写信遥寄相思。不料有一次丈夫实在无暇写信,便急中生智,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他的妻子极富想象力,见到白纸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立即写诗回赠。诗曰:“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丈夫见到这首诗,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请注意,丈夫的家书上空空如也,而妻子却从中读出了丈夫刻骨铭心的别恨与相思,真可谓无中生有。如此看来,“无”和“有”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绝然对立。因为“无”和“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还是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都需要思考“无”和“有”的问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无和有”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泰然于“无”,幸福自“有”
无字之书,却满溢相思。“无”和“有”从不是完全对立的存在。人们总是向往“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但有时候,“无”才是真正的幸福。因此,我们要理性思考“有”与“无”的关系。
很多表面上“有”的人,不一定幸福;而看上去一“无”所有的人,也不一定不幸福。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你自己怎么看。1988年4月,2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向市民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内容是你是否感到幸福。认为自己幸福的人中只有几十位是有钱人,其余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卖菜的农民、公司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为什么这些职业平凡、生活黯淡的人,也有幸福感呢?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异,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能享受柴米油盐的生活。相反,大多数有钱人却总不满于自己的生活,总希望有更多的钱,这使他们永远不能满足,也难以感受到幸福。多年后再一次调查,发现那些无钱的人依然感到幸福,有钱的人只剩几位了。由此可见,“有”并不等于幸福,“无”也不一定就不幸福。
当然能够做到“有”,是好事情。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车开……这自然是一种幸福。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是不甘于满足的,他们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这自然产生了痛苦,导致了自己的不幸福。如果这样,还不如“无”,无欲望,无所求,只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那个荡舟于赤壁之下的东坡居士,什么都没了,却仍然怡然自得,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个被贬潮州,爱女死于途中的韩愈,什么都没了,却把一腔悲叹与寂寥化作了治国的动力,修水利,兴教学,造福一方人民,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什么都没了,依然在南山快乐地采菊,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所以,懂得“放下”的人是幸福的,懂得知足的人是幸福的,懂得淡泊的人是幸福的,以笑脸从容地面对生活的人是幸福的。
“无”虽然没有形状,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却是对生活的最高敬意。能够在“无”中安身立命,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才是生命的大智慧,才有人生的大境界,从而拥有真正的“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古代一则经典故事引出话题,丈夫无暇写信,于是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而信件虽“无字”,丈夫的绵绵情意却不会因为这外在的形式而消失。所以,虽看似是“无中生有”,却其实是“似无是有”。而材料最后,则启示我们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各个角度去思考两者的关系。因此,对于“无和有”的关系,可以是从“无”到“有”,也可能是从“有”到“无”。
写作时,每个人对“有”与“无”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都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比如,可以说“无”可以转化为“有”。通过奋斗、创造、积累、借助等途径可以从“无”到“有”;通过馈赠、捐献、共享、帮扶等途径可以使“无”者“有”。可以说, “有”可能转化为“无”。如果过于贪婪,过度挥霍,违法背德,违背规律,“有”可能会失去,变成“无”。因此,在已经“有”的时候要珍惜所有,克制欲望,克勤克俭;追求“有”的时候要恪守良知,遵法守德,遵循规律。否则,就会失“有”成“无”,悔之晚矣。当然,也可说,“无”与“有”或许互为表里。要辩证地看待“无和有”,有时候表面的“无”背后就是“有”,如师长之严苛,看似“无情”实则“有爱”;“出世”者无官无禄,却又有空有闲。有时候表面的“有”背后就是“无”,如奸商“有”财富,却可能无诚无信;贪官“有”权力,却可能无法无天;沽名钓誉或许“有”名,却可能无情无义;蝇营狗苟者也许“有”利,却可能无良无德。或者说, “无”“有”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理念与方法,也是欣赏的切口和抓手。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要有相应的素材支撑,而与之相关的素材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对于人来讲,在某个方面“有”,在另外的方面可能就是“无”,因为人生是平衡的,比如苏东坡“无”官场上的一帆风顺,但是他“有”人生的豁达和文学的成就;海伦·凯勒“无”身体上的健全,但是她“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勇敢。
立意:
1.“无”中生“有”。
2.人生有无天地间。
3.“无”胜于“有”。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身古装侠客,拍摄科幻大片,变装民族服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文旅局长们或美、或飒、或奇的生动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
这些 ① 的宣传方式,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渐丰富。在合力共促下,原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变得热门,“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把吸引游客的关注力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前不久,有网友投诉了康定一酒店,引起广泛关注。这无疑对各地是一种警示,宣传推广再花心思,如果服务没有跟上,也不能把网络上的流量转化为拉动发展的人气。
好的口碑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需要 ② ,而且创意宣介、服务品质一样都不能少。各地既要在宣传上推陈出新,更要在服务上 ③ ,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回去了愿意再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以“文旅局长们进行了生动演绎”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文旅局长们进行了生动演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指出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8. ①别出心裁(别具一格) ②日积月累 ③精益求精
19. 示例:它们或美、或飒、或奇,这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或:它们或美、或飒、或奇,背后有看得见的自然风景,还有沉淀下的人文风情。)
20. 示例:①化用/引用,“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意指不为人知景点的审美潜质;②比喻,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③拟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的隐蔽、不为人知晓的特点。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后文“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渐丰富”可知,此处说宣传方式很有特点,可填“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②对应“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则是需要的时间长,可填“日积月累”。日积月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
③对应“在宣传上推陈出新”,此处指要在服务上变得更好,可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以“文旅局长们进行了生动演绎”为开头,则后文应为演绎具体情况,“或美、或飒、或奇”即为演绎的具体情况,加上主语放在后面;后承“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可改为两个短句“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或者“背后有看得见的自然风景,还有沉淀下的人文风情”。
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引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喻事物地处偏僻或处于较为封闭状态,其风采、价值、魅力等还不被外界所了解。此处意指不为人知景点的审美潜质;
“‘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运用比喻修辞,本体为“‘出圈’的文旅宣”,喻体为“催化剂”,比喻词为“犹如”。催化剂起推动作用,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
“藏在深山人未识”运用拟人修辞,“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暗含景点被发现的渴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的隐蔽、不为人知晓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____①____,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____②___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21. ①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加强了语气语势;②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③“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22. 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②他们还会唱呢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能力。
首先,从句式上进行比较,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改后的句子把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进行合并,把原先的排比句给改了,这样就没有了句式整齐工整的特点,语句也缺少了气势。
其次,从内容方面看,“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反复强调“各种各样”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品类样式多。
最后,“各种各样”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作用,排比句更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前面可知,这句话应是围绕前面的“水果”来说的,结合后面“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可知,这里应是说这些水果摆放非常好看。
②“况且”之前是说果贩们在摆放水果方面的技巧,后面是写果贩们唱有腔调的“果赞”,由此可知,此处应是说“他们还会唱呢”。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古时候有个出外经商的人,十分怀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怀念他,两人不断写信遥寄相思。不料有一次丈夫实在无暇写信,便急中生智,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他的妻子极富想象力,见到白纸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立即写诗回赠。诗曰:“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丈夫见到这首诗,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请注意,丈夫的家书上空空如也,而妻子却从中读出了丈夫刻骨铭心的别恨与相思,真可谓无中生有。如此看来,“无”和“有”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绝然对立。因为“无”和“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还是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都需要思考“无”和“有”的问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无和有”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泰然于“无”,幸福自“有”
无字之书,却满溢相思。“无”和“有”从不是完全对立的存在。人们总是向往“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但有时候,“无”才是真正的幸福。因此,我们要理性思考“有”与“无”的关系。
很多表面上“有”的人,不一定幸福;而看上去一“无”所有的人,也不一定不幸福。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你自己怎么看。1988年4月,2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向市民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内容是你是否感到幸福。认为自己幸福的人中只有几十位是有钱人,其余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卖菜的农民、公司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为什么这些职业平凡、生活黯淡的人,也有幸福感呢?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异,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能享受柴米油盐的生活。相反,大多数有钱人却总不满于自己的生活,总希望有更多的钱,这使他们永远不能满足,也难以感受到幸福。多年后再一次调查,发现那些无钱的人依然感到幸福,有钱的人只剩几位了。由此可见,“有”并不等于幸福,“无”也不一定就不幸福。
当然能够做到“有”,是好事情。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车开……这自然是一种幸福。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是不甘于满足的,他们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这自然产生了痛苦,导致了自己的不幸福。如果这样,还不如“无”,无欲望,无所求,只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那个荡舟于赤壁之下的东坡居士,什么都没了,却仍然怡然自得,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个被贬潮州,爱女死于途中的韩愈,什么都没了,却把一腔悲叹与寂寥化作了治国的动力,修水利,兴教学,造福一方人民,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什么都没了,依然在南山快乐地采菊,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所以,懂得“放下”的人是幸福的,懂得知足的人是幸福的,懂得淡泊的人是幸福的,以笑脸从容地面对生活的人是幸福的。
“无”虽然没有形状,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却是对生活的最高敬意。能够在“无”中安身立命,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才是生命的大智慧,才有人生的大境界,从而拥有真正的“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古代一则经典故事引出话题,丈夫无暇写信,于是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而信件虽“无字”,丈夫的绵绵情意却不会因为这外在的形式而消失。所以,虽看似是“无中生有”,却其实是“似无是有”。而材料最后,则启示我们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各个角度去思考两者的关系。因此,对于“无和有”的关系,可以是从“无”到“有”,也可能是从“有”到“无”。
写作时,每个人对“有”与“无”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都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比如,可以说“无”可以转化为“有”。通过奋斗、创造、积累、借助等途径可以从“无”到“有”;通过馈赠、捐献、共享、帮扶等途径可以使“无”者“有”。可以说, “有”可能转化为“无”。如果过于贪婪,过度挥霍,违法背德,违背规律,“有”可能会失去,变成“无”。因此,在已经“有”的时候要珍惜所有,克制欲望,克勤克俭;追求“有”的时候要恪守良知,遵法守德,遵循规律。否则,就会失“有”成“无”,悔之晚矣。当然,也可说,“无”与“有”或许互为表里。要辩证地看待“无和有”,有时候表面的“无”背后就是“有”,如师长之严苛,看似“无情”实则“有爱”;“出世”者无官无禄,却又有空有闲。有时候表面的“有”背后就是“无”,如奸商“有”财富,却可能无诚无信;贪官“有”权力,却可能无法无天;沽名钓誉或许“有”名,却可能无情无义;蝇营狗苟者也许“有”利,却可能无良无德。或者说, “无”“有”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理念与方法,也是欣赏的切口和抓手。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要有相应的素材支撑,而与之相关的素材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对于人来讲,在某个方面“有”,在另外的方面可能就是“无”,因为人生是平衡的,比如苏东坡“无”官场上的一帆风顺,但是他“有”人生的豁达和文学的成就;海伦·凯勒“无”身体上的健全,但是她“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勇敢。
立意:
1.“无”中生“有”。
2.人生有无天地间。
3.“无”胜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