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宿迁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10-08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身修除了需要“格物”“致知”两个步骤之外,另外两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意诚而后心正 ②. 心正而后身修 ③. 慎终如始 ④. 则无败事 ⑤.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⑥.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⑦. 相顾无言 ⑧. 惟有泪千行
三、课内文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B. 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 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 正确。句意: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
B. 得:处事合宜。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C. 正确。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D. 正确。句意: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
故选B。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 见贤思齐焉 B. 在明明德 C. 自贼者也 D. 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该字属于哪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故选D。
2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 当察乱何自起 B. 加之以师旅
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D. 自知者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句意:自古以来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好品德的人。
A.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自何”。句意: 我尝试考察混乱起源于何处。
B.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以师旅加之”。句意:强大的军队来施加侵犯。
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贼自”。句意:人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是害自己的人。
D.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知自”。句意: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聪明的。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___①___,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___②___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___③___。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21 ①言简意赅/言简义丰;②出神入化/炉火纯青;③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22. 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23. ①比喻:将历代著名诗人比作璀璨的“巨星”,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诗的国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②反问:用反问句表达“中国……,巨星……”与古代汉语特点密不可分这一肯定的意思,能起到突出强调、增强气势的作用,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修饰古代汉语的最大特点,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语言精炼,但含义却很丰富,可填“言简意赅/言简义丰”。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②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在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可填“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③由“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可知这是在说古代汉语的短板,由“也有些”可知是说古代汉语在科学原理表述方面做的不好,可填“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力不从心:指心中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或无力去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划线句可知,此句表述对象就是唐诗宋词,可先提取句子主干: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美誉;
然后将“音韵和谐、言不尽意”这两个定语加上主语“它”,变成两个句子;
最后将“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承前省略主语,改成: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然后整理答案为: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比喻:“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本体是历代著名诗人,喻体是璀璨的“巨星”,“巨星”闪耀而引人注目,受人仰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诗的国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②反问:“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意思是“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跟古代汉语更精炼的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用反问句表达“中国……,巨星……”与古代汉语特点密不可分这一肯定的意思,能起到突出强调、增强气势的作用,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第一则材料是《论语》中的,意思是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强调君子对食物、居住不要有过度的追求是好学的前提。第二则材料是《老子》中的,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强调欲望多了人就会心智不正,行为不轨。第三个材料是《训俭示康》中的,意思是君子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强调少欲的重要性。从三则材料来看,它们的共性就是强调,人不能对物质有更多的贪欲,如果贪欲过多,则会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或发展。
情境: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其中“做生活的减法”是写作的主题。关键理解什么是“做生活的减法”。结合材料不难理解,“做生活的减法”就是在物质上少些贪欲,多些精神上的追求。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列举少物欲,或者是节俭的名人的例子,如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再比如周恩来总理,一生鞠躬尽瘁,衬衣经常缝缝补补穿很多年。也可以列举一些人因为对物欲追求过多最终身败名裂,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事例。比如:晋代的何曾,当了太傅,喜欢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到了孙子这一代便因骄奢而家业败落。又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来了杀身之祸。正反对比,这样更容易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应该表达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受与思考”,强调写作者“我”的存在,提倡个性化写作,“我手写我心”。考生应从自身出发对“生活的减法”的意义进行阐发,写出大时代中“小我”的真实感受与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感受与思考”必须基于“减法”这个核心概念。
“写一篇书信”已经明确了文体必须是书信,也明确了信由李华写给王明,全文应采用第二人称。“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作文。
立意:
1.轻装上阵,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
2.给生活做减法,才会让自己更轻松。
3.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4.懂得给生活做减法的人才会拥有幸福。
5.少物欲可洁身。
6.成由勤俭败由奢。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身修除了需要“格物”“致知”两个步骤之外,另外两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意诚而后心正 ②. 心正而后身修 ③. 慎终如始 ④. 则无败事 ⑤.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⑥.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⑦. 相顾无言 ⑧. 惟有泪千行
三、课内文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B. 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 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 正确。句意: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
B. 得:处事合宜。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C. 正确。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D. 正确。句意: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
故选B。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 见贤思齐焉 B. 在明明德 C. 自贼者也 D. 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该字属于哪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故选D。
2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 当察乱何自起 B. 加之以师旅
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D. 自知者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句意:自古以来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好品德的人。
A.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自何”。句意: 我尝试考察混乱起源于何处。
B.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以师旅加之”。句意:强大的军队来施加侵犯。
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贼自”。句意:人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是害自己的人。
D.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知自”。句意: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聪明的。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___①___,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___②___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___③___。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21 ①言简意赅/言简义丰;②出神入化/炉火纯青;③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22. 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23. ①比喻:将历代著名诗人比作璀璨的“巨星”,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诗的国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②反问:用反问句表达“中国……,巨星……”与古代汉语特点密不可分这一肯定的意思,能起到突出强调、增强气势的作用,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修饰古代汉语的最大特点,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语言精炼,但含义却很丰富,可填“言简意赅/言简义丰”。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②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在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可填“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③由“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可知这是在说古代汉语的短板,由“也有些”可知是说古代汉语在科学原理表述方面做的不好,可填“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力不从心:指心中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或无力去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划线句可知,此句表述对象就是唐诗宋词,可先提取句子主干: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美誉;
然后将“音韵和谐、言不尽意”这两个定语加上主语“它”,变成两个句子;
最后将“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承前省略主语,改成: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然后整理答案为: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比喻:“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本体是历代著名诗人,喻体是璀璨的“巨星”,“巨星”闪耀而引人注目,受人仰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诗的国度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②反问:“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意思是“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跟古代汉语更精炼的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用反问句表达“中国……,巨星……”与古代汉语特点密不可分这一肯定的意思,能起到突出强调、增强气势的作用,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第一则材料是《论语》中的,意思是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强调君子对食物、居住不要有过度的追求是好学的前提。第二则材料是《老子》中的,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强调欲望多了人就会心智不正,行为不轨。第三个材料是《训俭示康》中的,意思是君子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强调少欲的重要性。从三则材料来看,它们的共性就是强调,人不能对物质有更多的贪欲,如果贪欲过多,则会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或发展。
情境: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其中“做生活的减法”是写作的主题。关键理解什么是“做生活的减法”。结合材料不难理解,“做生活的减法”就是在物质上少些贪欲,多些精神上的追求。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列举少物欲,或者是节俭的名人的例子,如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再比如周恩来总理,一生鞠躬尽瘁,衬衣经常缝缝补补穿很多年。也可以列举一些人因为对物欲追求过多最终身败名裂,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事例。比如:晋代的何曾,当了太傅,喜欢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到了孙子这一代便因骄奢而家业败落。又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来了杀身之祸。正反对比,这样更容易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应该表达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受与思考”,强调写作者“我”的存在,提倡个性化写作,“我手写我心”。考生应从自身出发对“生活的减法”的意义进行阐发,写出大时代中“小我”的真实感受与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感受与思考”必须基于“减法”这个核心概念。
“写一篇书信”已经明确了文体必须是书信,也明确了信由李华写给王明,全文应采用第二人称。“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作文。
立意:
1.轻装上阵,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
2.给生活做减法,才会让自己更轻松。
3.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4.懂得给生活做减法的人才会拥有幸福。
5.少物欲可洁身。
6.成由勤俭败由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