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张掖市高台县第一名校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10-09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待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 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 赤壁,关于与赤壁有关的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 冯夷,也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1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 《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 《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 《后赤壁赋》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答案】13. B 14. A 15. C
16. (1)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缕,绵延不断。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2)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画线句子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意思是才相隔多少日子,而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而“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则解释不通,据此可排除C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解说不正确,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项,题干中“动态美”“静态美”错误,该选项手法分析错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字词有:(1)“袅袅”,婉转悠长;“如”,像;“缕”细长的丝缕;“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深谷;“泣”,使动用法,使……哭泣;“之”,助词,的;“嫠妇”,寡妇。(2)“薄”,迫近;“薄暮”,傍晚;“举网”,撒网;“状”,形状;“之”,助词,的;“顾”,不过,但是;“安所”,何所,哪里;“得”,弄到,得到。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缕,绵延不断。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节选自《前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么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节选自《后赤壁赋》)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
B. 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
C. 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D.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18.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17. C 18.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项,“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错误。应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般的谪居生活。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掌握,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详略、意象以及语言方面作答,先指出方法再结合方法分析其描绘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描写角度来看,“白”“红”“香”既有色彩的搭配,也是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翻空白鸟”“照水红蕖”是远近结合,也是动静结合,还是俯仰结合。短短两句话,将诗人所见美景从多个角度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叠词“时时”“细细”的使用,也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和红蕖香气之细腻很好的表现出来,“细细”还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给读者及其真切的感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答案】 ①. 舳舻千里 ②. 旌旗蔽空 ③. 寄蜉蝣于天地 ④. 渺沧海之一粟 ⑤. 山不厌高 ⑥. 海不厌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舳、舻、旌、蜉、蝣、渺、沧、厌。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