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23年秋期开学学业调研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10-13
答案与解析
1.D 2.B 3.C 4.①瑞典天文学家提出了蟹状星云和天关客星可能有联系的假说;②多位科学家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验证;③从而得出蟹状星云就是 1054 年爆发的天关客星的遗迹的结论。 5.①中国古代科学史料非常丰富,有些史料独一无二;②中国古代科学史料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错,材料一“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是说天关客星的发现意义重大,而不是罕见。
B.“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古人观测目的的相关说法,“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错,“天关客星”的观测是公元1054年,记载在宋代,而现代观测到的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错,材料二是说“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更加通俗易懂”错,这里甲骨文的图片,并不通俗易懂;是为了增加论证结论的真实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四节:上述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使得古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天象记录在现代天文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也使得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观测数据而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一部分。材料二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唯一性。
C.“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体现其唯一性,“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规律的有力佐证”体现其可行性。
A.体现唯一性;
B.体现可行性;
D.体现唯一性。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这一结论首先经过了假说阶段,“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先是发现了“蟹状星云”“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瑞典天文学家从位置上估计“蟹状星云”与1054年天关客星可能有联系;
然后经过了验证阶段,“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先测出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确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再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进行确认,“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又经过进一步加强论证,最后才得出科学结论。可见,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学史增信”就是要重视历史研究,“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发言稿的核心就是重视古代科学史的研究,从古代科学史料中发现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科学研究。
本题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三。结合材料三“中国古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天象记录,这构成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欧洲、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的缺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记录具有唯一性”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史料非常丰富,有些史料独一无二;
结合材料三“科学史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史料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6.B 7.C 8.①叙述形式朴素。作者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叙述平易自然,娓娓道来,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
②叙述内容朴素。小说通过叙述三个年轻人把一位老年人(所谓的“贼”)捆绑、审判并“处决”,最后又与他觥筹交错、依依惜别的荒唐而滑稽可笑的举动,揭示人的善良本性的主题。 9.①小说开头写三人都有点儿醉意,但“唯有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而在“审判”贼的时候,他刚好担任了辩护人。
②在贼被“判处”死刑之后,普瓦特文又提议送警察局并真的去了警察局。
③警察局长知道他们爱搞恶作剧就让“我们不要再发傻”“快回家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主要赞扬了他疾恶如仇的美德,也体现了他的组织才能”说法有误。根据索里尔所说的“我是将军,你是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做我的护卫”可知,此时的他并没有在清醒地安排分工,此处作者仍是在表现他的醉态。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是小说主人公”说法有误。从情节上看,小说以三个醉汉的场面描写开篇,“三个醉汉”是小说中的主要活动者,是小说的主人公,贯穿了举行宴会、穿军装、再次开宴、抓贼、审贼等情节。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小说开头,作者以“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老画家讲起了他的故事”这种我们熟悉的讲故事的开头自然地展开故事,并且后文中“那晚,我们三个年轻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说:‘静一静,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我们查看了画室的每一个角落”“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往外看我,我马上镇定下来,忽地一下子就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我们退后商量对策”“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把他抬到了警察局”“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这些事情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顺序依次进行下去的,在这里作者并没有采用倒叙、插叙之类的特殊手法。而且,文章结尾这个贼“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虽然看似出人意料,但文章标题“幸运”已有所揭示,且行文中间已多次出现“由于心虚”“普瓦特文怜悯地说”“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等表示我们心软等语句,所以这个结局也合情合理。所以,文章的叙述形式朴素平实。
小说想要表现人性善良的主题,却并没有刻意制造人性巨大的冲突矛盾,而是通过三个画家酒醉扮演军士,发现贼并戏弄他这样生活中“不那么寻常”的寻常小事来引出。而在后文,他们虽然喝醉了,但他们的法制观念没有让他们干出更荒唐的事情,在受到警察局长训斥,回家后酒醒了,他们的善良本性也觉醒了,还宴请这个贼畅饮了一顿。文章的主题就在这几个普通人在一天晚上对待一个普通老贼的态度转变中淡淡道出。因此,文章的叙述内容也是朴素真诚的。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根据“然后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让普瓦特文穿上,普瓦特文说什么也不肯穿,但我俩硬给他套上了”“我们各有各的想法: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是想用炸药炸。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索里尔说,‘不过,不能让他不做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可知,在这场闹剧中,我们有一个“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的普瓦特文,并且担任的是站在被告一方的辩护人,不至于让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下去。
文章中间,根据“索里尔逼他跪下,由于心虚,他没有给俘虏施洗礼,只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然后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们俩的枪没有子弹,只听枪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可知,虽然在他们的审判下贼被“判处”死刑,但他们却也能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滥用私刑的权利,因此普瓦特文又提议送警察局并真的去了警察局,使得这个贼逃过私刑。
文章后面,根据“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但认为闹得有点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可知他们送的这个贼虽然是真贼,但因为警察局长知道他们爱搞恶作剧的固有认知,就让“我们不要再发傻”“快回家去”,使得贼免遭牢狱之灾,并有了后文“‘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一个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款待起来”的转机。
10.BDF 11.C 12.A 13.(1)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
(2)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位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位授与他们亲近的人。 14.①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②鲁仲连认为秦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③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赵胜我还能说什么呢?
“魏王使将军……”与前文的主语不一样,前文主语是“秦军”,此处主语是“魏王”,应在“魏王”前断开,即B处断开;
“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为句意完整的主谓结构,主语是“魏王”,谓语是“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是句子的 宾语,应在“帝秦”后断开,即D处断开;
“今其人在是”,“其人”是主语,“在”是谓语,“是”是宾语,应在“是”后断开,即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奈何”意为“怎么、为什么”。句意: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C.错误。文中“责”的意思是责备、斥责,而“求全责备”中的“责”意思是“要求”,两者不同。句意: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对人或事要求过分严格;必须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错误。原文“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可知,平原君并没有请求鲁仲连去见辛垣衍,而是鲁仲连主动请见辛垣衍。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尚”,崇尚;“权”,用权术;“使”,役使。
(2)“所谓”,所认为的;“不肖”,不贤,没有才能的臣子;“所爱”,亲近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可知,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由原文“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可知,鲁仲连认为秦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由原文“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可知,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他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 就去见平原君说:“事情现在怎样了?”平原君回答说:“赵国的百万大军战败于长平,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魏国来的那位叫辛垣衍的客人在哪里?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先生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辛垣衍问:“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让魏国和燕国发兵救赵。”辛垣衍说:“燕国么,我倒是真的认为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回答:“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如果让魏国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它一定会救助赵国的!”辛垣衍又问道:“秦国称帝究竟会有些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说:“现在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相互都有称王的名分。况且秦国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它称帝的野心,会马上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们。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务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务授与他们亲近的人。他们还会把他们的女儿和那些善于毁贤嫉能的女人配给诸侯充当妃嫔,这样的女人进入魏王的王宫里,魏王还能安安然然地过日子吗?而将军您又怎么能继续像原来那样受宠信呢?”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歉说:“起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我才知道先生是能经纬天下的士人呀!请让我离开这里,我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国的将军听说这件事后,把围困邯郸的部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邯郸。这时,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
材料二:
人们知道鲁仲连高尚的德义,却不知道鲁仲连的远见卓识。他辞去封赏,拋弃千金,超脱世俗远游而去,正像麒麟凤凰一样难得的人才,堪称战国第一人。
15.B 16.张诗末句用典,借用伊尹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杨诗末句以景结情,用燕雁的回归反衬自己在外不能归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特色的能力。
A.“均有奔腾澎湃的气势”有误,张诗首句“平湖一望”,可知湖面平静,无奔腾澎湃之势。
C.“俯仰纵览”与“横向铺展”应对调。写湖水,从近到远横向铺展,描出平远之景;写林景,从上到下俯仰纵览,绘就高峻之图。
D.“通篇充满寓意与寄托,但是又不露痕迹”有误,杨诗第三句表达了思乡之情。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和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张诗末句“疑是乘舟到日边”用伊尹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诗人正满怀豪情逸兴纵览湖山景色,忽然惊觉湖上波光闪闪,阳光灿烂,交相辉映,一派光明满溢。诗人仿佛感到自己已乘舟回到了旭日身边。诗人借用典故,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杨诗末句“汀洲燕雁渐来多”以景结情,远飞的燕雁渐渐都飞回汀洲,结合“乡信为凭谁寄去”可知,用燕雁的回归反衬自己在外不能归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7.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老鱼跳波瘦蛟舞 舞幽壑之潜蛟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事、幽壑、荠、衿、悠、澹。
18.①依依不舍 ②郁郁葱葱 ③绚烂多彩 19.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20.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此处语境是指“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所以可用成语“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
第②空,此处语境是形容植被曾经苍翠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所以可用成语“郁郁葱葱”。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第③空,此处语境是指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而变得色彩灿烂美丽,所以可用成语“绚烂多彩”。绚烂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需要选择目标句,然后把其他的句子改写成与目标句句式结构一样的句子即可。
本题可以选择“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作为目标句,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进行修改。
分析目标句的句式,“你可+动词+状语,动宾结构,动词+偏正结构”,对照修改为“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最后改为: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
二是搭配不当,以“红枫”为主语,把“落下”改为“遇上”。
三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与“也”搭配。
21.C 22.①“限塑令”实施之后 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 ③实行“以竹代塑”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表示判断。
A.与“的”字配合使用,加重语气;
B.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
C.表示判断;
D.代词,这样。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是说“限塑令”实施之前,“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此处是“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通过数字对比可知,此处是与上文时间的对比,可填“‘限塑令’实施之后”。
第二空,此处是一过渡句,紧承上文“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又与下句“但规模依然庞大”形成转折,可填“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
第三空,前面提到“以竹代塑”的计划,结合“我国不妨先行一步”可知,此处是说具体实行“以竹代塑”,可填“实行‘以竹代塑’”。
23.例文:
上进知止,守正而行
人生如字,一横一竖如同方向的选择,起笔收笔如同命运的起落。而奋力争“上”,行上而明“止”再守“正”而行,从三笔到五笔,写尽人生之智慧。
三笔学写“上”。以此勉励我们应先奋发向上,刻苦争先。从闻鸡起舞到“大棚外借网读书”;从科研高校,到流水车间,对于如日出之阳的少年阶段,一个“上”字就是我们打好人生基础,成就人生价值的不二引导。其上不仅是行动上的勤勇争先,更是思想上保持先进奋进。因为心中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可以让我们高瞻远望。如青年之毛泽东很早就立下向“上”的誓言——“少年立志出深山,学不成名誓不还”。最终学有所成,成就革命之伟业。又如周恩来从小就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向上奋斗的指导思想,后以此自勉,笃行不怠,在向“上”中打好人生基础,为之后的人生事业提供了保障。
四画明所“止”。这告诉我们要有所不为,有所敬畏才能让根基更稳。就如“上”字虽指明了方向,但其左边却有所缺失,则需要用添之一“竖”,象征着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所坚定,学会在“上”中明“止”。就如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是虽有惊世才华,却走向叛国之路的汪精卫;虽有强大领导力,却错误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希特勒。这些人皆是只进,而不知止,让自己的欲望泛滥而不懂克制,在没有“止”的约束与调节下,最终走向了歧途。倘若他们心中有所“止”,在选择向上奋进的道路的同时,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抑制奢靡、贪婪之念,也许会为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顶加一横,寓意“上止相和”,“一”以贯之。最后五笔形成正字则是总结向上和明止的道理应该和谐相和,要求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把握在向“上”中又有所“止”,有所“止”但又不断奋发向“上”,守其智慧,“一”以贯之,人生才会正道光明,达到“守正”的境界。深长思之,人生之奥妙何尝不是在这个“正”中。我们在向上奋发的路上难免会有所犯错,但只需要我们及时止损,并选择新的向上方向,心中有所敬畏,明辨是非曲直,从而坚定向上,向阳拔节,在自我进步中恒心守正道,迈步清风,人生的道路才能走得稳健,走得长远。
正所谓山再高,努力攀登总能到达;又有言方向错了,走得再远也是南辕北辙。见微知著,因此,我们应争上而明止,并以此为基写好人生的“正”字,一横一竖一笔一画,在方寸间写出人生的精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三个字:“上”“止”“正”。文字材料中简要对这三个字的内涵进行了解释,然后指出概括的是人生历程,包含着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本题所配图片是为凸显“上”“止”“正”三个字依次多一笔,这锁定了三个概念的排列顺序。这一点由材料中“人生的成长历程”的说法进一步强调。所以本题要求论说在人生中如何或为何要依次经历“上进”“知止”“守正”,而不是选择其一而论,或者将三者作为并列概念进行阐述。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
审题时,需要把这三个字里面的内涵揭示出来。“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上”代表目标、梦想。作为当代青年,要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在梦想的沃野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对于“知止”,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要永不止步,要达到“至善”境界,不能半途而废,这跟“上”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另外一方面,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懂得“适可而止”。“正”者,守正,“正”代表恪守正道,做大写的人,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考生在写的时候,可以列举反面素材突出对比。比如社会上有一些人不行“学问”之正,剽窃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后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再比如有一些人不守“职业”之正,狗苟蝇营,违背职业操守,无利不起早,难逃身败名裂结局。
从任务上来看“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现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行文构思上,可以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作为当年青年,要上进、知止和守正。接着采用并列式分别阐述三个字的内涵,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奋斗前进是人生的基本姿态,但我们同样知道,人生不会永远只有进步,正如山有顶峰也会有低谷,当前进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我们停下来,好好审视走过的路。“前进”过程中的“知止”,是一种忧患意识,也是人生智慧。无论是前进拼搏还是审视知止,都要恪守正道,行正路,做正事。这就是三个汉字包孕的人生智慧。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的姿态,并发出呼吁。
立意:
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
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
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
1.D 2.B 3.C 4.①瑞典天文学家提出了蟹状星云和天关客星可能有联系的假说;②多位科学家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验证;③从而得出蟹状星云就是 1054 年爆发的天关客星的遗迹的结论。 5.①中国古代科学史料非常丰富,有些史料独一无二;②中国古代科学史料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错,材料一“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是说天关客星的发现意义重大,而不是罕见。
B.“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古人观测目的的相关说法,“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错,“天关客星”的观测是公元1054年,记载在宋代,而现代观测到的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错,材料二是说“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更加通俗易懂”错,这里甲骨文的图片,并不通俗易懂;是为了增加论证结论的真实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四节:上述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使得古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天象记录在现代天文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也使得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观测数据而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一部分。材料二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唯一性。
C.“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体现其唯一性,“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规律的有力佐证”体现其可行性。
A.体现唯一性;
B.体现可行性;
D.体现唯一性。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这一结论首先经过了假说阶段,“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先是发现了“蟹状星云”“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瑞典天文学家从位置上估计“蟹状星云”与1054年天关客星可能有联系;
然后经过了验证阶段,“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先测出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确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再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进行确认,“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又经过进一步加强论证,最后才得出科学结论。可见,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学史增信”就是要重视历史研究,“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发言稿的核心就是重视古代科学史的研究,从古代科学史料中发现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科学研究。
本题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三。结合材料三“中国古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天象记录,这构成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欧洲、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的缺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记录具有唯一性”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史料非常丰富,有些史料独一无二;
结合材料三“科学史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史料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6.B 7.C 8.①叙述形式朴素。作者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叙述平易自然,娓娓道来,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
②叙述内容朴素。小说通过叙述三个年轻人把一位老年人(所谓的“贼”)捆绑、审判并“处决”,最后又与他觥筹交错、依依惜别的荒唐而滑稽可笑的举动,揭示人的善良本性的主题。 9.①小说开头写三人都有点儿醉意,但“唯有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而在“审判”贼的时候,他刚好担任了辩护人。
②在贼被“判处”死刑之后,普瓦特文又提议送警察局并真的去了警察局。
③警察局长知道他们爱搞恶作剧就让“我们不要再发傻”“快回家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主要赞扬了他疾恶如仇的美德,也体现了他的组织才能”说法有误。根据索里尔所说的“我是将军,你是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做我的护卫”可知,此时的他并没有在清醒地安排分工,此处作者仍是在表现他的醉态。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是小说主人公”说法有误。从情节上看,小说以三个醉汉的场面描写开篇,“三个醉汉”是小说中的主要活动者,是小说的主人公,贯穿了举行宴会、穿军装、再次开宴、抓贼、审贼等情节。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小说开头,作者以“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老画家讲起了他的故事”这种我们熟悉的讲故事的开头自然地展开故事,并且后文中“那晚,我们三个年轻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说:‘静一静,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我们查看了画室的每一个角落”“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往外看我,我马上镇定下来,忽地一下子就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我们退后商量对策”“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把他抬到了警察局”“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这些事情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顺序依次进行下去的,在这里作者并没有采用倒叙、插叙之类的特殊手法。而且,文章结尾这个贼“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虽然看似出人意料,但文章标题“幸运”已有所揭示,且行文中间已多次出现“由于心虚”“普瓦特文怜悯地说”“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等表示我们心软等语句,所以这个结局也合情合理。所以,文章的叙述形式朴素平实。
小说想要表现人性善良的主题,却并没有刻意制造人性巨大的冲突矛盾,而是通过三个画家酒醉扮演军士,发现贼并戏弄他这样生活中“不那么寻常”的寻常小事来引出。而在后文,他们虽然喝醉了,但他们的法制观念没有让他们干出更荒唐的事情,在受到警察局长训斥,回家后酒醒了,他们的善良本性也觉醒了,还宴请这个贼畅饮了一顿。文章的主题就在这几个普通人在一天晚上对待一个普通老贼的态度转变中淡淡道出。因此,文章的叙述内容也是朴素真诚的。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根据“然后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让普瓦特文穿上,普瓦特文说什么也不肯穿,但我俩硬给他套上了”“我们各有各的想法: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是想用炸药炸。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索里尔说,‘不过,不能让他不做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可知,在这场闹剧中,我们有一个“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的普瓦特文,并且担任的是站在被告一方的辩护人,不至于让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下去。
文章中间,根据“索里尔逼他跪下,由于心虚,他没有给俘虏施洗礼,只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然后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们俩的枪没有子弹,只听枪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可知,虽然在他们的审判下贼被“判处”死刑,但他们却也能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滥用私刑的权利,因此普瓦特文又提议送警察局并真的去了警察局,使得这个贼逃过私刑。
文章后面,根据“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但认为闹得有点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可知他们送的这个贼虽然是真贼,但因为警察局长知道他们爱搞恶作剧的固有认知,就让“我们不要再发傻”“快回家去”,使得贼免遭牢狱之灾,并有了后文“‘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一个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款待起来”的转机。
10.BDF 11.C 12.A 13.(1)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
(2)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位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位授与他们亲近的人。 14.①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②鲁仲连认为秦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③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赵胜我还能说什么呢?
“魏王使将军……”与前文的主语不一样,前文主语是“秦军”,此处主语是“魏王”,应在“魏王”前断开,即B处断开;
“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为句意完整的主谓结构,主语是“魏王”,谓语是“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是句子的 宾语,应在“帝秦”后断开,即D处断开;
“今其人在是”,“其人”是主语,“在”是谓语,“是”是宾语,应在“是”后断开,即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奈何”意为“怎么、为什么”。句意: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C.错误。文中“责”的意思是责备、斥责,而“求全责备”中的“责”意思是“要求”,两者不同。句意: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对人或事要求过分严格;必须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错误。原文“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可知,平原君并没有请求鲁仲连去见辛垣衍,而是鲁仲连主动请见辛垣衍。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尚”,崇尚;“权”,用权术;“使”,役使。
(2)“所谓”,所认为的;“不肖”,不贤,没有才能的臣子;“所爱”,亲近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可知,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
由原文“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可知,鲁仲连认为秦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由原文“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可知,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他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 就去见平原君说:“事情现在怎样了?”平原君回答说:“赵国的百万大军战败于长平,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魏国来的那位叫辛垣衍的客人在哪里?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先生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辛垣衍问:“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让魏国和燕国发兵救赵。”辛垣衍说:“燕国么,我倒是真的认为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回答:“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如果让魏国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它一定会救助赵国的!”辛垣衍又问道:“秦国称帝究竟会有些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说:“现在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相互都有称王的名分。况且秦国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它称帝的野心,会马上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们。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务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务授与他们亲近的人。他们还会把他们的女儿和那些善于毁贤嫉能的女人配给诸侯充当妃嫔,这样的女人进入魏王的王宫里,魏王还能安安然然地过日子吗?而将军您又怎么能继续像原来那样受宠信呢?”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歉说:“起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我才知道先生是能经纬天下的士人呀!请让我离开这里,我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国的将军听说这件事后,把围困邯郸的部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邯郸。这时,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
材料二:
人们知道鲁仲连高尚的德义,却不知道鲁仲连的远见卓识。他辞去封赏,拋弃千金,超脱世俗远游而去,正像麒麟凤凰一样难得的人才,堪称战国第一人。
15.B 16.张诗末句用典,借用伊尹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杨诗末句以景结情,用燕雁的回归反衬自己在外不能归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特色的能力。
A.“均有奔腾澎湃的气势”有误,张诗首句“平湖一望”,可知湖面平静,无奔腾澎湃之势。
C.“俯仰纵览”与“横向铺展”应对调。写湖水,从近到远横向铺展,描出平远之景;写林景,从上到下俯仰纵览,绘就高峻之图。
D.“通篇充满寓意与寄托,但是又不露痕迹”有误,杨诗第三句表达了思乡之情。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和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张诗末句“疑是乘舟到日边”用伊尹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诗人正满怀豪情逸兴纵览湖山景色,忽然惊觉湖上波光闪闪,阳光灿烂,交相辉映,一派光明满溢。诗人仿佛感到自己已乘舟回到了旭日身边。诗人借用典故,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杨诗末句“汀洲燕雁渐来多”以景结情,远飞的燕雁渐渐都飞回汀洲,结合“乡信为凭谁寄去”可知,用燕雁的回归反衬自己在外不能归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7.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老鱼跳波瘦蛟舞 舞幽壑之潜蛟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事、幽壑、荠、衿、悠、澹。
18.①依依不舍 ②郁郁葱葱 ③绚烂多彩 19.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20.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此处语境是指“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所以可用成语“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
第②空,此处语境是形容植被曾经苍翠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所以可用成语“郁郁葱葱”。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第③空,此处语境是指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而变得色彩灿烂美丽,所以可用成语“绚烂多彩”。绚烂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需要选择目标句,然后把其他的句子改写成与目标句句式结构一样的句子即可。
本题可以选择“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作为目标句,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进行修改。
分析目标句的句式,“你可+动词+状语,动宾结构,动词+偏正结构”,对照修改为“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最后改为: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
二是搭配不当,以“红枫”为主语,把“落下”改为“遇上”。
三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与“也”搭配。
21.C 22.①“限塑令”实施之后 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 ③实行“以竹代塑”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表示判断。
A.与“的”字配合使用,加重语气;
B.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
C.表示判断;
D.代词,这样。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是说“限塑令”实施之前,“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此处是“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通过数字对比可知,此处是与上文时间的对比,可填“‘限塑令’实施之后”。
第二空,此处是一过渡句,紧承上文“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又与下句“但规模依然庞大”形成转折,可填“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
第三空,前面提到“以竹代塑”的计划,结合“我国不妨先行一步”可知,此处是说具体实行“以竹代塑”,可填“实行‘以竹代塑’”。
23.例文:
上进知止,守正而行
人生如字,一横一竖如同方向的选择,起笔收笔如同命运的起落。而奋力争“上”,行上而明“止”再守“正”而行,从三笔到五笔,写尽人生之智慧。
三笔学写“上”。以此勉励我们应先奋发向上,刻苦争先。从闻鸡起舞到“大棚外借网读书”;从科研高校,到流水车间,对于如日出之阳的少年阶段,一个“上”字就是我们打好人生基础,成就人生价值的不二引导。其上不仅是行动上的勤勇争先,更是思想上保持先进奋进。因为心中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可以让我们高瞻远望。如青年之毛泽东很早就立下向“上”的誓言——“少年立志出深山,学不成名誓不还”。最终学有所成,成就革命之伟业。又如周恩来从小就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向上奋斗的指导思想,后以此自勉,笃行不怠,在向“上”中打好人生基础,为之后的人生事业提供了保障。
四画明所“止”。这告诉我们要有所不为,有所敬畏才能让根基更稳。就如“上”字虽指明了方向,但其左边却有所缺失,则需要用添之一“竖”,象征着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所坚定,学会在“上”中明“止”。就如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是虽有惊世才华,却走向叛国之路的汪精卫;虽有强大领导力,却错误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希特勒。这些人皆是只进,而不知止,让自己的欲望泛滥而不懂克制,在没有“止”的约束与调节下,最终走向了歧途。倘若他们心中有所“止”,在选择向上奋进的道路的同时,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抑制奢靡、贪婪之念,也许会为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顶加一横,寓意“上止相和”,“一”以贯之。最后五笔形成正字则是总结向上和明止的道理应该和谐相和,要求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把握在向“上”中又有所“止”,有所“止”但又不断奋发向“上”,守其智慧,“一”以贯之,人生才会正道光明,达到“守正”的境界。深长思之,人生之奥妙何尝不是在这个“正”中。我们在向上奋发的路上难免会有所犯错,但只需要我们及时止损,并选择新的向上方向,心中有所敬畏,明辨是非曲直,从而坚定向上,向阳拔节,在自我进步中恒心守正道,迈步清风,人生的道路才能走得稳健,走得长远。
正所谓山再高,努力攀登总能到达;又有言方向错了,走得再远也是南辕北辙。见微知著,因此,我们应争上而明止,并以此为基写好人生的“正”字,一横一竖一笔一画,在方寸间写出人生的精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三个字:“上”“止”“正”。文字材料中简要对这三个字的内涵进行了解释,然后指出概括的是人生历程,包含着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本题所配图片是为凸显“上”“止”“正”三个字依次多一笔,这锁定了三个概念的排列顺序。这一点由材料中“人生的成长历程”的说法进一步强调。所以本题要求论说在人生中如何或为何要依次经历“上进”“知止”“守正”,而不是选择其一而论,或者将三者作为并列概念进行阐述。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
审题时,需要把这三个字里面的内涵揭示出来。“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上”代表目标、梦想。作为当代青年,要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在梦想的沃野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对于“知止”,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要永不止步,要达到“至善”境界,不能半途而废,这跟“上”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另外一方面,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懂得“适可而止”。“正”者,守正,“正”代表恪守正道,做大写的人,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考生在写的时候,可以列举反面素材突出对比。比如社会上有一些人不行“学问”之正,剽窃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后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再比如有一些人不守“职业”之正,狗苟蝇营,违背职业操守,无利不起早,难逃身败名裂结局。
从任务上来看“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现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行文构思上,可以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作为当年青年,要上进、知止和守正。接着采用并列式分别阐述三个字的内涵,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奋斗前进是人生的基本姿态,但我们同样知道,人生不会永远只有进步,正如山有顶峰也会有低谷,当前进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我们停下来,好好审视走过的路。“前进”过程中的“知止”,是一种忧患意识,也是人生智慧。无论是前进拼搏还是审视知止,都要恪守正道,行正路,做正事。这就是三个汉字包孕的人生智慧。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的姿态,并发出呼吁。
立意:
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
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
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