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10-15
语文参考答案
一、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它不是作家及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载体”理解错误,根据“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这句话看,文学语言应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故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在语言技巧运用上发力是重中之重”理解有误,余华和迟子建创作时都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但不能因此得出“在语言技巧运用上发力是重中之重”的结论。
C.“鲁迅借鉴古代画家倪云林和梁楷大写意笔法”说法无据,材料只是将鲁迅的写法与二人的画法进行类比,没有明确谁借鉴谁。
D.“小说中纯粹的景物描写是不能出彩的”说法绝对,材料肯定了“这也是一种写法”,那么这种写法中肯定有出彩的案例。故选B。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福楼拜这句话是就生活中人们的语言与情感的关系而言的,与文学语言无关。故选D。
4.①“文不甚深”是说《三国演义》语言浅显易懂,而不艰涩深奥。
②“言不甚俗”是说《三国演义》语言形式上仍是文言,是传统的雅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评价《红楼梦》的语言特点“它的语言却不是纯然的白话,而是文白间杂”“是一种俗化了的文言”可知“文不甚深”的意思应是语言比较浅显,容易理解,俗化了的文言,不会艰涩难懂,深奥不解。因而蒋大器评价《三国演义》“文不甚深”,是说《三国演义》语言浅显易懂,而不艰涩深奥。
②根据材料二评价《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白话化了的雅言,也即新雅言”可知《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又带有文言的形式。但是《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不同,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文言,即与“新雅言”不同的传统雅言。蒋大器评价《三国演义》“言不甚俗”,是说《三国演义》语言形式上仍是文言,是传统的雅言。
5.①要善于调动各种手段、技巧,提升语言的高度。
②要善于通过不断修改订正,来增强语言的张力和魅力。
③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营养,化腐朽为神奇。
④作家要让作品的语言浸透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红楼梦》的成功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余华的成功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可归纳出:要善于调动各种手段、技巧,提升语言的高度。
②依据材料一第五段“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需要反复修改”可概括出:要善于通过不断修改订正,来增强语言的张力和魅力。
③根据材料一第七段“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可归纳出: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营养,化腐朽为神奇。
④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可知,作家要让作品的语言浸透自己的人格和情感。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故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利益与功利。故选C。
8.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惊讶。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恐惧。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可知,看见老人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
感动。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我决定扮演好我的角色。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羞愧与敬畏。结合“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可知,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十分羞愧,又充满了敬畏之情。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9.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答案可从“妻女对老人的关爱”“老人对艺术的热爱”“老人充实的精神世界与严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等角度来作答,每点2分,共6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老人是幸福的。
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他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尽管现实严酷,只要有精神追求,就能够在荒芜的现实中看到希望,昭示着人性中的善良与高贵。
老人是不幸的。
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收藏家的女儿在旅馆里找到了我,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故事,现在画册里放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画,而是一些发黄的纸。老人对这些全然不知,依然每天抚摸欣赏着他那些珍贵的画册。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二、10.D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
“者……也”表判断,应在“者”后D处断开;
“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都是动宾结构,应在“木”后F处和“夏”后H处断开。故在DFH处断句。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使动用法,让……做相国。/名词,丞相。句意: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让子婴做丞相。
B.正确。认为。/把……当作……。句意: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把仁当作自己的责任。
C.正确。都是“要求”。句意:又要求我礼遇你。/对人对事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对别人要求要宽,对自己要求要严。
D.正确。故选A。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错误,魏文侯礼敬段干木是因为段干木是个贤者,富有德义,并非因为自己“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而且原文也没有“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的意思。故选D。
13.(1)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
(2)(段干木)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相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礼”,礼敬;“莫”,没有谁;“无乃……乎”,恐怕……吧;“加兵”,用兵。
(2)“贱”,地位低下;“仕”,做官;“造”,拜访;“逾”,翻越。
14.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魏文侯对待段干木很尊敬,“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并且请段干木做国相,被拒绝后“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受到国人称赞,“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当秦军想要攻打魏国时,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由此可见,君子用兵,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是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15.D【解析】D项 “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中“想象”理解错误,尾联的大意是“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尾联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并非想象,而是现实。
16.参考答案: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②客子思归之悲。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忧。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近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联,写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颔联,写诗人在野所见之景,所听之声。北斗星柄渐渐横斜,听画角声声凄惨萦绕,诗人彻夜不眠。所以由这两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为战乱和自己的漂泊而愁。颈联,写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听浪思归,诗人身在客中,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是写漂泊思归,而又无家可归之愁。尾联,前一句诗人从自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自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一身漂泊还心系朝廷。诗人把兵荒马乱、政局未稳的景写足,也把忧国伤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17.(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
18.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 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 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回答“二者并不等同”可推知此处问二者是相等的吗,应填“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结合后文榨果汁后维生素减少了可知,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营养价值变小了,应填“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此处对应“糖都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壁被破坏后,糖会出来,应填“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19.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一处是“增加风险得龋齿”语序不当,可改为“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20.D【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像”,表示举例。A.是比喻手法的比喻词。B.意为似乎、好像。C.表示相似、类似。D.表示举例。故选D。
21.①“忘掉!”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表现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决。②三个“忘掉”构成排比,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与改句相比,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多了最开始的一个“忘掉!”这一词语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表现出孙少平对于“忘掉”的内心的坚决。
第二个区别是原句在“温暖、温柔、享乐”前分别加上动词“忘掉”,而且最后还强调是“一切享乐”。三个相同的动词“忘掉”,使得句子形成排比句式。这一句式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表达了主人公孙少平面对困难时决意忘掉,勇敢奋斗的态度。与原句平淡的表述相比,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22.①使用“他”,有利于表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②使用“你”,营造对话语境,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感情更强烈。③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三段中,“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使用第三人称“他”。这些部分,是对孙少平进行思考时的客观描写。这里从上帝视角展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以及总体的前后变化,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
“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是对孙少平思考内容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营造对话语境,模拟孙少平内心自我对话的激烈场景,并最终得出“勇敢地去战胜困难”的结论,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同时,对话体的表现方式,也可以使语句感情更强烈。
交替使用“他”和“你”两种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四、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
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
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
一、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它不是作家及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载体”理解错误,根据“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这句话看,文学语言应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故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在语言技巧运用上发力是重中之重”理解有误,余华和迟子建创作时都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但不能因此得出“在语言技巧运用上发力是重中之重”的结论。
C.“鲁迅借鉴古代画家倪云林和梁楷大写意笔法”说法无据,材料只是将鲁迅的写法与二人的画法进行类比,没有明确谁借鉴谁。
D.“小说中纯粹的景物描写是不能出彩的”说法绝对,材料肯定了“这也是一种写法”,那么这种写法中肯定有出彩的案例。故选B。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福楼拜这句话是就生活中人们的语言与情感的关系而言的,与文学语言无关。故选D。
4.①“文不甚深”是说《三国演义》语言浅显易懂,而不艰涩深奥。
②“言不甚俗”是说《三国演义》语言形式上仍是文言,是传统的雅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评价《红楼梦》的语言特点“它的语言却不是纯然的白话,而是文白间杂”“是一种俗化了的文言”可知“文不甚深”的意思应是语言比较浅显,容易理解,俗化了的文言,不会艰涩难懂,深奥不解。因而蒋大器评价《三国演义》“文不甚深”,是说《三国演义》语言浅显易懂,而不艰涩深奥。
②根据材料二评价《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白话化了的雅言,也即新雅言”可知《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又带有文言的形式。但是《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不同,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文言,即与“新雅言”不同的传统雅言。蒋大器评价《三国演义》“言不甚俗”,是说《三国演义》语言形式上仍是文言,是传统的雅言。
5.①要善于调动各种手段、技巧,提升语言的高度。
②要善于通过不断修改订正,来增强语言的张力和魅力。
③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营养,化腐朽为神奇。
④作家要让作品的语言浸透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红楼梦》的成功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余华的成功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可归纳出:要善于调动各种手段、技巧,提升语言的高度。
②依据材料一第五段“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需要反复修改”可概括出:要善于通过不断修改订正,来增强语言的张力和魅力。
③根据材料一第七段“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可归纳出: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营养,化腐朽为神奇。
④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可知,作家要让作品的语言浸透自己的人格和情感。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故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利益与功利。故选C。
8.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惊讶。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恐惧。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可知,看见老人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
感动。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我决定扮演好我的角色。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羞愧与敬畏。结合“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可知,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十分羞愧,又充满了敬畏之情。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9.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答案可从“妻女对老人的关爱”“老人对艺术的热爱”“老人充实的精神世界与严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等角度来作答,每点2分,共6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老人是幸福的。
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他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尽管现实严酷,只要有精神追求,就能够在荒芜的现实中看到希望,昭示着人性中的善良与高贵。
老人是不幸的。
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收藏家的女儿在旅馆里找到了我,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故事,现在画册里放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画,而是一些发黄的纸。老人对这些全然不知,依然每天抚摸欣赏着他那些珍贵的画册。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二、10.D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
“者……也”表判断,应在“者”后D处断开;
“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都是动宾结构,应在“木”后F处和“夏”后H处断开。故在DFH处断句。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使动用法,让……做相国。/名词,丞相。句意: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让子婴做丞相。
B.正确。认为。/把……当作……。句意: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把仁当作自己的责任。
C.正确。都是“要求”。句意:又要求我礼遇你。/对人对事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对别人要求要宽,对自己要求要严。
D.正确。故选A。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错误,魏文侯礼敬段干木是因为段干木是个贤者,富有德义,并非因为自己“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而且原文也没有“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的意思。故选D。
13.(1)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
(2)(段干木)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相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礼”,礼敬;“莫”,没有谁;“无乃……乎”,恐怕……吧;“加兵”,用兵。
(2)“贱”,地位低下;“仕”,做官;“造”,拜访;“逾”,翻越。
14.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魏文侯对待段干木很尊敬,“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并且请段干木做国相,被拒绝后“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受到国人称赞,“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当秦军想要攻打魏国时,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由此可见,君子用兵,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是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15.D【解析】D项 “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中“想象”理解错误,尾联的大意是“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尾联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并非想象,而是现实。
16.参考答案: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②客子思归之悲。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忧。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近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联,写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颔联,写诗人在野所见之景,所听之声。北斗星柄渐渐横斜,听画角声声凄惨萦绕,诗人彻夜不眠。所以由这两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为战乱和自己的漂泊而愁。颈联,写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听浪思归,诗人身在客中,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是写漂泊思归,而又无家可归之愁。尾联,前一句诗人从自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自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一身漂泊还心系朝廷。诗人把兵荒马乱、政局未稳的景写足,也把忧国伤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17.(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
18.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 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 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回答“二者并不等同”可推知此处问二者是相等的吗,应填“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结合后文榨果汁后维生素减少了可知,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营养价值变小了,应填“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此处对应“糖都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壁被破坏后,糖会出来,应填“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19.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一处是“增加风险得龋齿”语序不当,可改为“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20.D【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像”,表示举例。A.是比喻手法的比喻词。B.意为似乎、好像。C.表示相似、类似。D.表示举例。故选D。
21.①“忘掉!”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表现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决。②三个“忘掉”构成排比,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与改句相比,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多了最开始的一个“忘掉!”这一词语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表现出孙少平对于“忘掉”的内心的坚决。
第二个区别是原句在“温暖、温柔、享乐”前分别加上动词“忘掉”,而且最后还强调是“一切享乐”。三个相同的动词“忘掉”,使得句子形成排比句式。这一句式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表达了主人公孙少平面对困难时决意忘掉,勇敢奋斗的态度。与原句平淡的表述相比,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22.①使用“他”,有利于表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②使用“你”,营造对话语境,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感情更强烈。③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三段中,“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使用第三人称“他”。这些部分,是对孙少平进行思考时的客观描写。这里从上帝视角展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以及总体的前后变化,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
“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是对孙少平思考内容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营造对话语境,模拟孙少平内心自我对话的激烈场景,并最终得出“勇敢地去战胜困难”的结论,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同时,对话体的表现方式,也可以使语句感情更强烈。
交替使用“他”和“你”两种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四、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
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
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