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许济洛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10-19
河南省平许济洛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极为丰富,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成为“幸福的烦恼”。如今,数字媒介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蔽地控制着人们的选择权,要想逃离谈何容易。恰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苦恼:“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电影的隐喻同样在拷问现实:互联网世界可谓应有尽有,可就是看不到尽头,媒介技术无孔不入,我们只能“束手就擒”吗?放弃、逃离和被遗忘是否也是一种正当权力?我们还能对那些远离智能技术的“少数人”不闻不问甚至嗤之以鼻吗?或许,能否善待这部分群体将决定媒介文明的高度。如此,数字鸿沟的衡量标准应从媒介使用的“量”向“质”的维度转变,否则,媒介的滥用乃至成瘾将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为了节省信息搜索成本,防止用户注意力过载,搜索引擎和算法技术应运而生。人们欣然接受个性化推荐技术的援手,却未曾发觉这些技术凭借对信息的全方位形塑而编排和控制我们的生活。人们表面上获得了自主体验,却陷入“过滤泡”而浑然不觉。正如帕里泽所言:“过滤泡是一个舒适的地方,身边都是最喜欢的人、事物和想法,一切都围着你转,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多样的世界,互联网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海量信息中,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过量消耗,降低了独立思考、理性对话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一个被算法分类操纵的公共领域,本质上是零碎的、排斥对话的,容易培养“单向度的人”,造成价值分裂和身份区隔。
信息选择悖论同样体现在隐私保护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们虽在态度上表现出对隐私保护的关切,但在行为上出现了一定的偏离,甚至有人宁愿牺牲隐私去换取利益;其二,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隐私问题时,呈现出“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他们虽重视自身隐私保护,却乐于窥视和消费他人的隐私,呈现“无感伤害”的心理特征;其三,在形象管理动机的驱动下,有人会逸择生动分享自己的隐私,如身份、相貌、行踪等,以便更好地维持社会关系;其四。使用应用程序时,在面对各种冗长而晦涩的隐私政策时,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人们往往会怠惰于思哥,也缺乏维护个人隐私安全的动力和自信,点击“同意”按钮似乎成为多数人无奈的选择,由此引发“隐私疲倦”心理。
可见,数字化生存时代充满了悖论,焦虑与不确定性注定与我们长相伴随。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不断涌现,如智慧城市、区块链,元宇宙等。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身份符号的迅速更迭与社会符号的意义争夺,如后人类、透明社会、后真相社会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复杂而丰富的生活图景,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
(摘编自郭小安《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信息过剩与选择悖论》)
材料二: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海量聚合影响了人文学者观察、思考问题的思路,增强了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的科学性,更新了人文学科研究的研究范式,拓展了人文学科经典理论的验证空间。
传统的实证研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和验证过程,其最大的特征是研究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之后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其不足或缺陷主要在于研究者的主观性直接影响或干扰验证的过程。大数据则将研究者的视野扩展到个人经验、见识甚至想象之外,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一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所能处理的范畴。与传统随机抽样相比,海量信息在时空上具有传统抽样数据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大数据全样本的性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个人经验有限性对研究过程客观性的负面影响。大数据因没有事先渗透主观意图而具有客观性,它全面、完整、客观地刻画了研究对象,较之以往有更庞大的数据支撑。大数据这种大而全的超凡特性,降低了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大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研究资料,与传统资料相比,其样本量具有庞大、丰富及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充分的描写、充分的解释和充分的预测”提供了远超个人认知范围和能力的巨大空间与可能性,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对包含在大数据中的隐形模型进行挖掘和归纳,突破了人文学科研究者的视野局限,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经验范畴。这对于以内省式研究为主的人文学科研究以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范式来说,也都是高级助手或必要补充。
研究领域信息总量的变化将导致信息形态的变化,不再受限于传统学科研究思维方式,体现出大数据分析的核心预测能力,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深刻的洞察力,为社会科学经典理论的验证和拓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大数据在延伸和重新检视经典学说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尤其是使宏观理论成为可能。
(摘编自欧阳剑《大数据视域下人文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量信息在互联网中构成了一个应有尽有却看不到尽头的世界,这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成了人们“幸福的烦恼”。
B.材料一中“差序格局”的含义和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一样,指在对待“自我”与“他人”时“内外有别”的态度。
C.无论是传统的实证研究,还是数字化时代的大数据统计,都因为现实的限制而无法拥有全样本,只能进行抽样研究。
D.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研究资料,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一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所能处理的范畴。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传统媒介生态系统截然不同的数字媒介,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
B.使用应用程序时,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条款,点击“同意”按钮,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
C.档案馆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开展数据分类和统计工作,提高整理分析档案的效率。
D.大数据分析不受传统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束缚,在重新检视经典学说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的话来说明互联网世界的特点。
B.材料一用“束手就擒”“嗤之以鼻”等形象化词语,增强说理的生动性。
C.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分析了大数据对人文学科研究的诸多影响。
D.两则材料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来突出观点,但论证侧重点不尽相同。
4. 材料一中“过滤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4分)
5. 数字化时代的海量信息,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鱼 [冰岛]拉克斯内斯
①青鱼来了。
它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在这一带出现了,可是今年夏天它来了,②它的出现简直就像慷慨的太阳照耀着这个渔村。是的,人的命运就靠这些栖息在深水里的异常任性的生物来决定。
青鱼按着它自己的怪癖能叫人变成富翁,也能叫人变成穷汉;它能把外国商人引到这里.那些用红色、蓝色、绿色油漆装潢门面的阔气的商号也都因为它变得漂亮起来。青鱼一来,当地居民的活儿就够干了。活儿最多的时候,一昼夜里人们只睡一小时的觉,活儿是论钟点给钱的,而且还给奖金。这一切就是:冬天可以让孩子们到雷克雅未克去上学,可以给姑娘们买几件新衣裳了,还可以买洋铁板来修屋顶。买卖人在广场上碰到渔夫们的时候,也都要互相问候几句和开开玩笑。
可过了几年,青鱼不见了,渔夫们像往常那样地撒着网,可是拉起来的,除了一些零碎的小鱼和海蜇以外,一网网都是空空的。这样年复一年,渔村一年比一年更凄凉与悲惨了,整个峡江就像是一只空空的钱袋。漫长的饥饿的岁月就像是一连串的骨胳,在海藻间无声无息地滑了过去。以前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些秃毛的、衰老的瘦马,③面面相觑地站着。有的则是完全破损了,风雨可以随意侵入。洋铁板在风中颤动,楼梯也腐朽了,在上面走动已经十分危险。
可是这年夏天,隐没在峭壁间的渔村又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了,峡江里传来的彻夜不停的马达声和为了挣钱而通宵不睡的那些人们的喧嚣声又融合成了一片……
十七年没有出现过的青鱼,重新光临这个渔村了。
妇女们聚集在码头底下,母亲们把婴儿留在摇篮里,匆匆忙忙地赶来洗刮青鱼;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小溪边上、十字路口和江岸上,到处都在谈论着这种吉祥的小生物;连医生和地方官也都只谈论青鱼的出现这件大事。体面的公民们,因失眠和疲劳过度而丧失了理智,睁着发红的眼睛走来走去,忙乱着敲打玻璃窗,见了人就扑过去。
而在青鱼桶上弯下去又伸直起来的那些背脊中间,有一个人的背脊比别人的弯曲得更厉害。这是一个名叫老卡达的女人。她穿着一件男子的磨破了的短大衣,脖子上绕着一块棕色的布,皮包骨头的脚上套着两只皮囊似的鞋子。嘴里只有一颗大牙,长着一脸皱纹,还有一双红肿的眼睛。她的双手瘦削无力,疤疙瘩瘩,像是两块旧布片。可是这双九十岁的衰老的手从早晨六点钟起一直忙个不停。这一整天,她一言不发,聚精会神,可是仍旧只刮洗了三桶鱼,总共只赚了两克郎二十五厄尔。
她曾经一天刮洗过四十桶青鱼,还得过奖金。她还有个一块儿在“鲸鱼公司”干活的朋友,她们常常你来我往地互相探望,一起喝杯淡淡的咖啡,谈谈鲸鱼。那个老妇人每年都要从叶古里达尔寄给她一小团绒线,老卡达就坐在自己的破屋里,把绒线织成连指手套,卖给渔夫们,换得几个厄尔。
现在老卡达就像往日那样弯着身子在盛着青鱼的桶旁站着,她漫长的一辈子的生活顺到她的眼前。除了这些,她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快乐的回忆,她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有快乐的日子。
深夜最后的一批渔船靠拢了码头。一个长了满腮胡子的男人,刚从海上回来,走下码头,就在老妇人跟前站住,说:
“妈妈,回家去吧。”
可是老妇人没有听见。在他重新对她说了一遍的时候,她又打发了几条青鱼到另一个世界去。
“妈妈,我们回家去。唉,老太太,快半夜了,你会连站都站不住的!”
老妇人没有理会,她继续刮洗着青鱼。
他见老妇人不听他的劝告,忍耐不住了,就抓住母亲那双可怜的、衰老的手,夺下了她手里的刀子。老妇人望了望他,严厉地说道:“把刀子还给我,希古!”
“够了,别穷忙了!趁你的两只脚还支持得住,早些停止吧!”他说着,试着把她拖走。
老妇人抵抗着,拼命地抓着桶边。
“希古!要是你不马上把刀子还给我,我就揍你!听见了吗 ”
可是儿子继续把母亲从码头上拉走。她一直挣扎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才向儿子恳求道:
“稍许等一等,希古……听我说,儿子,别拿走我的刀子,要知道今天一分钟也不能随便放过呀:青鱼来了呀………”
“你完全累坏了,老太太。”他温和地说,“你扶住我,我来搀你吧。”
他搀着她回家。老妇人弓着背,迈着小步,沿着江岸走去。一路上她低声啜泣着,过了一会儿,老妇人就放声大哭起来。她又一次站住了,噙着眼泪说:
“我不会宽恕你的,希古!…”
这个可怜的九十岁的老太太从胸中发出来的这声沉痛的绝望的呻吟,就像是把整个大地的悲苦都倾吐出来了。
夜深了,码头上亮着一片灯光。妇女们仍然站在盛着闪闪发光的青鱼的桶旁;④由她们那些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直的背脊构成的起伏的波浪,仍然像先前那样,泛出彩虹一般缤纷的颜色。被电灯光一照,青鱼闪耀得更厉害了,瑰丽得像金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鱼是当地渔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它可以带来商业的繁荣、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教育,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B.“发红的眼睛”“见了人就扑过去”是细节描写,前者写出人们因青鱼来了而忙到疲劳过度、后者写出了人们丧失理智的急切。
C.老卡达一生没有多少快乐的回忆,早年在“鲸鱼公司”干活时和朋友建立的友谊,是她漫长人生中难得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
D.儿子强行夺走母亲手中的刀让她回家,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粗暴和不理解,而母亲的抵抗和威胁,则源于穷苦生活带来的焦虑。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青鱼来了”紧扣标题,独立成段,突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引出下文。
B.句子②中“慷慨的太阳”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青鱼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和希望。
C.句子③中“面面相觑”写出了人们面对以前五颜六色的房子变得破败时的惊讶和尴尬。
D.句子④中“起伏的波浪”,写出了妇女们昼夜不停刮鱼的紧张忙碌,有很强的画面感。
8. 小说以“青鱼”为题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余华说“《青鱼》在极有限的叙述里展现了没有限度的思想和情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展现情感的。(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极为丰富,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成为“幸福的烦恼”。如今,数字媒介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蔽地控制着人们的选择权,要想逃离谈何容易。恰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苦恼:“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电影的隐喻同样在拷问现实:互联网世界可谓应有尽有,可就是看不到尽头,媒介技术无孔不入,我们只能“束手就擒”吗?放弃、逃离和被遗忘是否也是一种正当权力?我们还能对那些远离智能技术的“少数人”不闻不问甚至嗤之以鼻吗?或许,能否善待这部分群体将决定媒介文明的高度。如此,数字鸿沟的衡量标准应从媒介使用的“量”向“质”的维度转变,否则,媒介的滥用乃至成瘾将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为了节省信息搜索成本,防止用户注意力过载,搜索引擎和算法技术应运而生。人们欣然接受个性化推荐技术的援手,却未曾发觉这些技术凭借对信息的全方位形塑而编排和控制我们的生活。人们表面上获得了自主体验,却陷入“过滤泡”而浑然不觉。正如帕里泽所言:“过滤泡是一个舒适的地方,身边都是最喜欢的人、事物和想法,一切都围着你转,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多样的世界,互联网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海量信息中,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过量消耗,降低了独立思考、理性对话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一个被算法分类操纵的公共领域,本质上是零碎的、排斥对话的,容易培养“单向度的人”,造成价值分裂和身份区隔。
信息选择悖论同样体现在隐私保护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们虽在态度上表现出对隐私保护的关切,但在行为上出现了一定的偏离,甚至有人宁愿牺牲隐私去换取利益;其二,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隐私问题时,呈现出“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他们虽重视自身隐私保护,却乐于窥视和消费他人的隐私,呈现“无感伤害”的心理特征;其三,在形象管理动机的驱动下,有人会逸择生动分享自己的隐私,如身份、相貌、行踪等,以便更好地维持社会关系;其四。使用应用程序时,在面对各种冗长而晦涩的隐私政策时,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人们往往会怠惰于思哥,也缺乏维护个人隐私安全的动力和自信,点击“同意”按钮似乎成为多数人无奈的选择,由此引发“隐私疲倦”心理。
可见,数字化生存时代充满了悖论,焦虑与不确定性注定与我们长相伴随。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不断涌现,如智慧城市、区块链,元宇宙等。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身份符号的迅速更迭与社会符号的意义争夺,如后人类、透明社会、后真相社会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复杂而丰富的生活图景,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
(摘编自郭小安《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信息过剩与选择悖论》)
材料二: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海量聚合影响了人文学者观察、思考问题的思路,增强了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的科学性,更新了人文学科研究的研究范式,拓展了人文学科经典理论的验证空间。
传统的实证研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和验证过程,其最大的特征是研究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之后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其不足或缺陷主要在于研究者的主观性直接影响或干扰验证的过程。大数据则将研究者的视野扩展到个人经验、见识甚至想象之外,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一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所能处理的范畴。与传统随机抽样相比,海量信息在时空上具有传统抽样数据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大数据全样本的性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个人经验有限性对研究过程客观性的负面影响。大数据因没有事先渗透主观意图而具有客观性,它全面、完整、客观地刻画了研究对象,较之以往有更庞大的数据支撑。大数据这种大而全的超凡特性,降低了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大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研究资料,与传统资料相比,其样本量具有庞大、丰富及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充分的描写、充分的解释和充分的预测”提供了远超个人认知范围和能力的巨大空间与可能性,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对包含在大数据中的隐形模型进行挖掘和归纳,突破了人文学科研究者的视野局限,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经验范畴。这对于以内省式研究为主的人文学科研究以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范式来说,也都是高级助手或必要补充。
研究领域信息总量的变化将导致信息形态的变化,不再受限于传统学科研究思维方式,体现出大数据分析的核心预测能力,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深刻的洞察力,为社会科学经典理论的验证和拓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大数据在延伸和重新检视经典学说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尤其是使宏观理论成为可能。
(摘编自欧阳剑《大数据视域下人文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量信息在互联网中构成了一个应有尽有却看不到尽头的世界,这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成了人们“幸福的烦恼”。
B.材料一中“差序格局”的含义和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一样,指在对待“自我”与“他人”时“内外有别”的态度。
C.无论是传统的实证研究,还是数字化时代的大数据统计,都因为现实的限制而无法拥有全样本,只能进行抽样研究。
D.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研究资料,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一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所能处理的范畴。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传统媒介生态系统截然不同的数字媒介,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人们的价值观。
B.使用应用程序时,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条款,点击“同意”按钮,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
C.档案馆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开展数据分类和统计工作,提高整理分析档案的效率。
D.大数据分析不受传统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束缚,在重新检视经典学说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的话来说明互联网世界的特点。
B.材料一用“束手就擒”“嗤之以鼻”等形象化词语,增强说理的生动性。
C.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分析了大数据对人文学科研究的诸多影响。
D.两则材料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来突出观点,但论证侧重点不尽相同。
4. 材料一中“过滤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4分)
5. 数字化时代的海量信息,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鱼 [冰岛]拉克斯内斯
①青鱼来了。
它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在这一带出现了,可是今年夏天它来了,②它的出现简直就像慷慨的太阳照耀着这个渔村。是的,人的命运就靠这些栖息在深水里的异常任性的生物来决定。
青鱼按着它自己的怪癖能叫人变成富翁,也能叫人变成穷汉;它能把外国商人引到这里.那些用红色、蓝色、绿色油漆装潢门面的阔气的商号也都因为它变得漂亮起来。青鱼一来,当地居民的活儿就够干了。活儿最多的时候,一昼夜里人们只睡一小时的觉,活儿是论钟点给钱的,而且还给奖金。这一切就是:冬天可以让孩子们到雷克雅未克去上学,可以给姑娘们买几件新衣裳了,还可以买洋铁板来修屋顶。买卖人在广场上碰到渔夫们的时候,也都要互相问候几句和开开玩笑。
可过了几年,青鱼不见了,渔夫们像往常那样地撒着网,可是拉起来的,除了一些零碎的小鱼和海蜇以外,一网网都是空空的。这样年复一年,渔村一年比一年更凄凉与悲惨了,整个峡江就像是一只空空的钱袋。漫长的饥饿的岁月就像是一连串的骨胳,在海藻间无声无息地滑了过去。以前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些秃毛的、衰老的瘦马,③面面相觑地站着。有的则是完全破损了,风雨可以随意侵入。洋铁板在风中颤动,楼梯也腐朽了,在上面走动已经十分危险。
可是这年夏天,隐没在峭壁间的渔村又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了,峡江里传来的彻夜不停的马达声和为了挣钱而通宵不睡的那些人们的喧嚣声又融合成了一片……
十七年没有出现过的青鱼,重新光临这个渔村了。
妇女们聚集在码头底下,母亲们把婴儿留在摇篮里,匆匆忙忙地赶来洗刮青鱼;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小溪边上、十字路口和江岸上,到处都在谈论着这种吉祥的小生物;连医生和地方官也都只谈论青鱼的出现这件大事。体面的公民们,因失眠和疲劳过度而丧失了理智,睁着发红的眼睛走来走去,忙乱着敲打玻璃窗,见了人就扑过去。
而在青鱼桶上弯下去又伸直起来的那些背脊中间,有一个人的背脊比别人的弯曲得更厉害。这是一个名叫老卡达的女人。她穿着一件男子的磨破了的短大衣,脖子上绕着一块棕色的布,皮包骨头的脚上套着两只皮囊似的鞋子。嘴里只有一颗大牙,长着一脸皱纹,还有一双红肿的眼睛。她的双手瘦削无力,疤疙瘩瘩,像是两块旧布片。可是这双九十岁的衰老的手从早晨六点钟起一直忙个不停。这一整天,她一言不发,聚精会神,可是仍旧只刮洗了三桶鱼,总共只赚了两克郎二十五厄尔。
她曾经一天刮洗过四十桶青鱼,还得过奖金。她还有个一块儿在“鲸鱼公司”干活的朋友,她们常常你来我往地互相探望,一起喝杯淡淡的咖啡,谈谈鲸鱼。那个老妇人每年都要从叶古里达尔寄给她一小团绒线,老卡达就坐在自己的破屋里,把绒线织成连指手套,卖给渔夫们,换得几个厄尔。
现在老卡达就像往日那样弯着身子在盛着青鱼的桶旁站着,她漫长的一辈子的生活顺到她的眼前。除了这些,她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快乐的回忆,她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有快乐的日子。
深夜最后的一批渔船靠拢了码头。一个长了满腮胡子的男人,刚从海上回来,走下码头,就在老妇人跟前站住,说:
“妈妈,回家去吧。”
可是老妇人没有听见。在他重新对她说了一遍的时候,她又打发了几条青鱼到另一个世界去。
“妈妈,我们回家去。唉,老太太,快半夜了,你会连站都站不住的!”
老妇人没有理会,她继续刮洗着青鱼。
他见老妇人不听他的劝告,忍耐不住了,就抓住母亲那双可怜的、衰老的手,夺下了她手里的刀子。老妇人望了望他,严厉地说道:“把刀子还给我,希古!”
“够了,别穷忙了!趁你的两只脚还支持得住,早些停止吧!”他说着,试着把她拖走。
老妇人抵抗着,拼命地抓着桶边。
“希古!要是你不马上把刀子还给我,我就揍你!听见了吗 ”
可是儿子继续把母亲从码头上拉走。她一直挣扎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才向儿子恳求道:
“稍许等一等,希古……听我说,儿子,别拿走我的刀子,要知道今天一分钟也不能随便放过呀:青鱼来了呀………”
“你完全累坏了,老太太。”他温和地说,“你扶住我,我来搀你吧。”
他搀着她回家。老妇人弓着背,迈着小步,沿着江岸走去。一路上她低声啜泣着,过了一会儿,老妇人就放声大哭起来。她又一次站住了,噙着眼泪说:
“我不会宽恕你的,希古!…”
这个可怜的九十岁的老太太从胸中发出来的这声沉痛的绝望的呻吟,就像是把整个大地的悲苦都倾吐出来了。
夜深了,码头上亮着一片灯光。妇女们仍然站在盛着闪闪发光的青鱼的桶旁;④由她们那些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直的背脊构成的起伏的波浪,仍然像先前那样,泛出彩虹一般缤纷的颜色。被电灯光一照,青鱼闪耀得更厉害了,瑰丽得像金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鱼是当地渔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它可以带来商业的繁荣、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教育,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B.“发红的眼睛”“见了人就扑过去”是细节描写,前者写出人们因青鱼来了而忙到疲劳过度、后者写出了人们丧失理智的急切。
C.老卡达一生没有多少快乐的回忆,早年在“鲸鱼公司”干活时和朋友建立的友谊,是她漫长人生中难得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
D.儿子强行夺走母亲手中的刀让她回家,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粗暴和不理解,而母亲的抵抗和威胁,则源于穷苦生活带来的焦虑。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青鱼来了”紧扣标题,独立成段,突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引出下文。
B.句子②中“慷慨的太阳”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青鱼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和希望。
C.句子③中“面面相觑”写出了人们面对以前五颜六色的房子变得破败时的惊讶和尴尬。
D.句子④中“起伏的波浪”,写出了妇女们昼夜不停刮鱼的紧张忙碌,有很强的画面感。
8. 小说以“青鱼”为题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余华说“《青鱼》在极有限的叙述里展现了没有限度的思想和情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展现情感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