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4-03-22
2024届高三年级测评
语文参考答案
1.D(“中华民族的创新性文化基因源于《诗经》《大学》”分析有误,原文只说《诗经》《大学》中的相关思想为创新性文化基因,并没有认为它们是源头)
2.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分析有误,阐释这一关系,运用的是例证和引证,没有对比论证)
3.B(A项,“一定是该国家和民族没有发展方向,民众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过于绝对,从原文“历史证明,没有文化主体性,不仅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会迷失方向,沦为强势文明的附庸,个体亦会陷入身份认同的迷茫,成为无根的浮萍”可看出。C项,“我国第一次文化交锋始于鸦片战争时期”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19世纪40年代,中国国门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在多元文化的交锋中,许多仁人志士第一次‘睁眼看世界’”。D项,“是因为它奠定了唤醒文化主体自觉的物质基础”强加因果,从原文“中国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仅为唤醒文化的主体自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激发起整个民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可看出)
4.C(A项,“都是由……”分析错误,从原文看,这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B项,“近几年”错误,原文只提供了2022年的数据,并不是近几年的。D项,“并非偶然”错误,从材料三“一个地方要形成好的网上口碑,离不开流量的加持”可看出)
5.D(“在文旅消费方面,如果消费群体不注重线上口碑”扩大范围,从材料三中“年轻消费群体的文旅消费,注重线上口碑与线下体验相结合。这是网上口碑可以不断带动线下消费的重要原因”可看出)
6.①梁先生的话指出了日常生活和文化的密切关联,日常生活应有一种文化作为引领,才能引发情感共振。②淄博火爆是因为大众对淄博文化认同后产生的情感共振;哈尔滨出圈是因为冰雪中的人情味,东北人豪爽热情的形象成为东北旅游新的文化符号。③有温度、接地气、肯倾听,是两个城市火爆背后的文化共性,这应该成为过日子的常态。(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7.A(文章开头提到“民间有敬天地神灵的习惯”,并不是为了营造幽暗恐怖的氛围,而是展现了一个背景,即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祭拜,与后文探讨神灵主题有关联。“幽暗恐怖的氛围”描述错误)
8.运用大量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来阐释神灵与文学之间的关系;(2分)用了许多作家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文学和神灵的理解;(2分)将神灵与自己的写作经验、内心的思考结合起来,表现神灵与文学之间的联系。(2分)
9.①“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理解和进入更深层次意识的途径。(2分)②“水”能私化人内心的情感,象征着情感的流动性,反映和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波动。(2分)③“水”暗示了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EG[(原文标点)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11.B(“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中的“敌”意思是“对等、相当”;“秦人开关延敌”中的“敌”意思是“敌人”)
12.C[“杀人者还把他外甥的尸体抛在街上羞辱郭解”错,应是郭解的姐姐把自己儿子(郭解外甥)的尸体抛在街上羞辱郭解,以此激将郭解]
13.(1)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困境,等到季布尊贵后,终身不见季布。
(2)拿自己生命给朋友报仇,藏匿逃犯违法抢劫,没事就私自铸钱盗墓,类似之事真是不可胜数。[第(1)小题的关键点:“阴”意为“暗中”;“厄”意为“困境”;“及”意为“等到”。第(2)小题的关键点:“躯”意为“自己生命”;“作奸”意为“违法”;“固”意为“真,真是”。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2分]

14.B(颔联表达的是对列强环伺时刻准备进攻中国的忧愤心情,不是“诗人对敌人的蔑视”)
15.示例一:“独揽”更佳。①“揽”字有总揽的意思,和全诗雄伟的气象、开阔的意境相匹配。②“独揽”写出了诗人抚今追昔,想要以只身改变天下的雄心壮志。(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示例二:“独览”更佳。①“览”字有观看的意思,更切合诗题之写登临所见。②“独览”说明只有诗人一人明察危局,更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16.(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7.A平平无奇(平淡无奇) B亭亭玉立  C应接不暇(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18.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武夷山山水柔和秀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用排比加以强化,使这种特点更加突出。(3分)山水待人亲切和善,引人无限遐想,也流露出作者此时愉悦的心境。(3分)
19.四字短句言简意赅,明快有力,同时赋予了文本明显的节奏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韵律感,增加文本的吸引力。(2分)对景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和形象,情感更加浓烈。(2分)
20.①并不是刷了糖浆②温度逐渐升高(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1.A(A项中的“为”和文中加点的“为”都是介词,表目的。B项中的“为”是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C项中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动词,变成。D项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
22.【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外国诗歌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席勒《智慧和明智》这首哲理短诗把抽象概念“智慧”比作可以攀登的人生、事业、学问的峰顶,又把“明智”拟人化,就使人的这两种貌似相同实际却有天之别的心智之比变得具体可感了。诗人用亲切的口吻直接地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胆识过人、充分相信自己力量的冒险者,才能攀摘到成功的果实。诗人在前两行诗中,直接表现了对“智慧”与“明智”的态度。在后两行中,则以俏皮调侃的笔调,把“明智”不但缺乏冒险精神,而且目光短浅的窘态活生生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从海岸飞越惊涛骇浪抵达陆地,象征着从一个人生目标登越更高的人生峰顶。从本性上讲,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谁不想躺在安乐窝里享受荣华富贵呢?可是,无限的风光偏偏就出现在险峰,“险以远,则至者少”的地方,才会出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才会使人体味到冒险攀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明智”不但作为“智慧”的对立、异己力量,而且极有可能作为人自身的另一面。是“智慧”还是“明智”,其间只有一野之隔:大智若愚还是自作聪明,目光短浅还是志存高远,以无畏的勇气当机立断还是怯于行动、顾影自怜,这正需要人们去判断体验和选择。本题包含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和深度思辨、探究的思维空间。材料后的引导语中有“读了这首短诗,正当青春年华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的提示,考生应联系自身的成长、学习、生活等经历、体验来写作。
(二)参考立意
(1)“无限风光在险峰”,新时代青年要敢于冒险,勇攀高峰;
(2)青年人要志存高远,勇于挑战自我;
(3)青年人要奋发有为,就得摒弃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心理;
(4)青年人要做一个有大智慧的奋斗者,而不可做一个自作聪明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