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时间:2015-06-30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参考答案: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分)(答拟人、借景抒情等亦可酌情给分)
二: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①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②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三: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首句揭出“春愁”主题,结合全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春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渲染凄清气氛,奠定全词春愁思归基调。(2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态景物营造羁旅漂泊借酒浇愁的凄苦氛围;(1分)“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想归不得的凄苦。(2分 ,手法1分 情感1分)
2.①上阕倦游思归。(1分)具体描绘“舟过吴江”的动态情景,“摇”“招”刻画出词人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心理;触景生情,表达出漂泊思归,却遇风雨的恼怒之情。(2分)
②下阕对年华流逝的感叹。(1分)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并从“红了”“绿了”动态中展示颜色的变化,抒发对年华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2分)
四
1.上阕中词 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
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3分)
2.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2分)
3.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3分)
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客观原因是春寒料峭,主观原因词人愁绪浓,急须排解。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C.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江上景象,既为下文“何日归家”的苦恼伏笔,又用凄清的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D.洗客袍、调笙和烧香,是词人想像的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听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E.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首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让人读后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2.“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意蕴丰富,形象生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A “待酒浇”是一种比拟的写法,言愁之浓厚,好像凝固了,没有借酒御寒的意思。“春寒料峭”言之无据。(2分)
C “何日归家洗客袍”表达词人对异乡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归家的急切盼望,不是表达因风雨阻归而生的苦恼。从注解可知词人并不在归途中。(3分)
2.(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意蕴丰富。1.这是夏初的景象,春天已过,樱桃变红了,芭蕉叶变绿了。暗示时光飞逝。2.词人借此感慨自己人生易老,韶华已逝。3.自然界春光逝去,还有夏天的美景继续;人的青春,国家的繁华却一去不复返。词人以此感伤南宋的灭亡。
(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形象生动。1.时光使樱桃变红,使芭蕉变绿,突出时光飞逝;2.通过颜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观点1分,其余每条1分。)
参考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参考答案: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分)(答拟人、借景抒情等亦可酌情给分)
二: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①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②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三: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首句揭出“春愁”主题,结合全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春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渲染凄清气氛,奠定全词春愁思归基调。(2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态景物营造羁旅漂泊借酒浇愁的凄苦氛围;(1分)“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想归不得的凄苦。(2分 ,手法1分 情感1分)
2.①上阕倦游思归。(1分)具体描绘“舟过吴江”的动态情景,“摇”“招”刻画出词人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心理;触景生情,表达出漂泊思归,却遇风雨的恼怒之情。(2分)
②下阕对年华流逝的感叹。(1分)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并从“红了”“绿了”动态中展示颜色的变化,抒发对年华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2分)
四
1.上阕中词 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
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3分)
2.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2分)
3.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3分)
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客观原因是春寒料峭,主观原因词人愁绪浓,急须排解。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C.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江上景象,既为下文“何日归家”的苦恼伏笔,又用凄清的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D.洗客袍、调笙和烧香,是词人想像的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听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E.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首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让人读后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2.“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意蕴丰富,形象生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A “待酒浇”是一种比拟的写法,言愁之浓厚,好像凝固了,没有借酒御寒的意思。“春寒料峭”言之无据。(2分)
C “何日归家洗客袍”表达词人对异乡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归家的急切盼望,不是表达因风雨阻归而生的苦恼。从注解可知词人并不在归途中。(3分)
2.(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意蕴丰富。1.这是夏初的景象,春天已过,樱桃变红了,芭蕉叶变绿了。暗示时光飞逝。2.词人借此感慨自己人生易老,韶华已逝。3.自然界春光逝去,还有夏天的美景继续;人的青春,国家的繁华却一去不复返。词人以此感伤南宋的灭亡。
(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形象生动。1.时光使樱桃变红,使芭蕉变绿,突出时光飞逝;2.通过颜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观点1分,其余每条1分。)
参考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