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过秦论•中篇》《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0-08-11
(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②,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君制(规定)民之产/民之从之也轻(随便)/惟救死而恐不赡(供给人财物)
B.发(打开)仓廪,散财币/而上下相遁(逃避,躲闪)/陈涉不用(凭)汤、武之贤
C.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慎始而敬(慎)终/简(选拔)能而任之
D.取之尽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族(灭族)秦者秦也
(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B.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过秦论•中篇》)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苏洵)》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六国论(苏辙)》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以谏议书》)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老者衣帛食肉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⑦西并巴蜀,北收上郡⑧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A.①④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B.②⑤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③⑦用法相同,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D.⑥⑧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5)在语段(一)中,孟子的主张与以下《论语》中哪一项精神相似?
A.巧言令色,鲜矣仁。
B.《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C.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假如你是孔子,在为政方面你会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劝说语段(二)中的秦二世?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以下孔子思想中,哪一项与语段(三)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建议相吻合?
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B.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8)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②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9)默写。
a.补足语段(四)中的①②两空。
① ② 。
b.文段(二)中所说“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中的“先帝之过”最终导致了陈涉起义、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结果。请写出《过秦论•上篇》中与这一结果对应的文字。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阅读“引言”,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为政之道”》的阅读综述提纲。
答案:
(1)D。
(2)A。
(3)B。
(4)C。
(5)D。
(6)D。
(7)B。
(8)①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②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9)a.①则足以拒秦。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0)(1)①富民;②教民;
③示例:轻用民力/任用贤能/不滥用刑法……(写出一点即可);
④示例: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帮助百姓解决急困……(写出一点即可);
⑤示例:广开言路/自我约束欲望/做事慎始慎终……(写出一点即可);
⑥爱惜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
(2)示例:⑦一;
⑧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⑩第三个文段魏征劝谏唐太宗只要自身做到“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为政者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正所谓,“上不正,下参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答
(1)D.“庾”读“yǔ”,“槛”读“jiàn”。
(2)A.“民之从之也轻”中的“轻”是“容易”的意思,“惟救死而恐不赡”中的“赡”是“充足”的意思。译文:百姓也就很容易的听从了/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3)A.连词,就,表结果/动词,依靠/动词,沿袭。
B.三个“而”的意思均为连词,却,表转折。
C.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D.代词,他,指“秦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去。
故选B。
(4)①是名词作动词,种植;②形容词作名词,急困;③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④名词作动词,穿;⑤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国家;⑥名词作状语,像蚕食桑叶一样;⑦名词作状语,向北;⑧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故选:C。
(5)语段(一)中,依据“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可知,孟子主张要“以礼治国”。
A.“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是: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B.“《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意思是:《书》中说:“孝就是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并将这种道德规范运用到政治上去。”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就是政治。不需要再找一个什么官来当,才叫着参与政治了。这话很深刻。也就是我们古人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我们也可以认为就是讲齐家。一个人能把家庭打理好,就已经是政治高手了。
C.“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故选:D。
(6)语段(二)中主要写秦二世不施“仁政”,致使出现了“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的局面。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这里孔子是在说“孝”,他认为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做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可是不对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忤逆的表现。
C.“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意思是: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祭祀重在意诚,可是,鲁国国君在刚开始举行禘礼时,多少还有些敬意。可是,等到献完酒以后,君臣就都懈怠下来了,虽然仪式尚在,但都成了虚文,内心没有一点儿恭敬虔诚的意思,只要稍有德行之人都是看不过去的。在孔子看来,当时鲁国内的社会文化严重衰败,几乎所有人都无视礼乐制度的存在。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僭礼行为时有发生,并且君臣在祭祖之时缺少应有的恭敬之心,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这让孔子很失望。这体现了孔子“重礼”的思想。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孔子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对于一个执政者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在本章中都有提及。而且,这几个观点全都围绕着同一个对象,那就是“人”,强调要实行“仁政”,以“人”为本。
故选:D。
(7)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的意思是: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孔子平时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B.“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的人之上,人民就服从;提拔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唯贤是举,远离小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让老百姓真心顺服。孔子提出的这种治国思想,也为后世挑选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即任人唯才与德。孔子在此处论政,其中心是用人的问题。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D.“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意思是: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仁德的内容和蕴含就是善,而好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就是美。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的核心在于“仁”。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礼乐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他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就是说,人不仁不可以谈及礼乐。而真正的仁者之乐,必然是尽善的。这种“仁”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最终可以用来巩固统治,并使社会安定。
依据语段(三)中的“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仁者……信者……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可知B项与其符合,都是讲“用人”的问题。
故选:B。
(8)①辅,帮助;志,实现志愿;明,明确地。
译文: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②利,意动用法,觉得好;甘,意动用法,觉得香甜。
译文: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9)①则足以拒秦。(重点字:拒)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重点字:递)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重点字:隳)
(10)文段(一)主要是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表现了孟子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文段(二)主要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修阿房宫;使用刑法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奖赏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等。
文段(三)写的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文段(四)主要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表达了不能爱民,难图久安的观点,并以此讽谏当朝统治者。
所补充的论语二则中,第一则的意思是: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作为执掌朝政的权臣,季康子管理民众,显然是很有阻力的,所以才问政于孔子。他想知道,为政者应当如何做,才能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相劝为善。当然,这不仅是季康子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也是众多统治者的共同疑问,因为他们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孔子回答言简意赅,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他明确指出,要想让百姓恭敬,统治者必须“临之以庄”,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第二则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对于君子而言,天下没有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只看是不是对社会有益,所以无论什么规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但前提是要符合仁义。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作答。
参考译文:
(一)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②,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pì)邪侈 | 俯足以畜(xù)妻子 | 谨庠(xiáng)序之教 |
B.寒者利裋褐(hè) | 虚囹圄(líng yǔ)而免刑戮 | 暴乱之奸弭(mǐ)矣 |
C.虑壅(yōng)蔽 | 正身以黜(chù)恶 | 无因喜以谬(miù)赏 |
D.架梁之椽(chuán) | 多于在庾(yú)之粟粒 | 直栏横槛(kǎn) |
A.明君制(规定)民之产/民之从之也轻(随便)/惟救死而恐不赡(供给人财物)
B.发(打开)仓廪,散财币/而上下相遁(逃避,躲闪)/陈涉不用(凭)汤、武之贤
C.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慎始而敬(慎)终/简(选拔)能而任之
D.取之尽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族(灭族)秦者秦也
(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B.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过秦论•中篇》)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苏洵)》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六国论(苏辙)》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以谏议书》)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老者衣帛食肉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⑦西并巴蜀,北收上郡⑧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A.①④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B.②⑤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③⑦用法相同,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D.⑥⑧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5)在语段(一)中,孟子的主张与以下《论语》中哪一项精神相似?
A.巧言令色,鲜矣仁。
B.《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C.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假如你是孔子,在为政方面你会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劝说语段(二)中的秦二世?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以下孔子思想中,哪一项与语段(三)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建议相吻合?
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B.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8)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②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9)默写。
a.补足语段(四)中的①②两空。
① ② 。
b.文段(二)中所说“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中的“先帝之过”最终导致了陈涉起义、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结果。请写出《过秦论•上篇》中与这一结果对应的文字。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阅读“引言”,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为政之道”》的阅读综述提纲。
综述提纲 |
引言:古往今来,人们常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为政之道”的启发,进而鉴古治今,以史为镜。以上四个文段,以时间为轴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在这方面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具体观点、比较分析观点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为政以仁”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
(1)主要观点及异同比较(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孟子的观点比较宏观,他认为“王天下”者的仁政措施可分为①和②两点。 贾谊和魏征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举措,其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人都提出了统治者应③(写出一点即可)。不同点是,贾谊还提出了④(写出一点即可),魏征还提出了⑤(写出一点即可)。 杜牧没有提出具体措施,但他强调秦的灭亡最值得后世引以为鉴的是⑥,而这一点也是以上四篇文章在“为 政之道”上的共同点。 |
(2)结论: 要求:①从下面两则《论语》中任选其一并解释大意;②结合所选《论语》和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形成自己关于“为政之道”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以上两则《论语》中,其中第 则的大意是: 我认为这则《论语》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上述四个文段中。 也体现了这一道理,所以我认为 。 |
答案:
(1)D。
(2)A。
(3)B。
(4)C。
(5)D。
(6)D。
(7)B。
(8)①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②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9)a.①则足以拒秦。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0)(1)①富民;②教民;
③示例:轻用民力/任用贤能/不滥用刑法……(写出一点即可);
④示例: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帮助百姓解决急困……(写出一点即可);
⑤示例:广开言路/自我约束欲望/做事慎始慎终……(写出一点即可);
⑥爱惜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
(2)示例:⑦一;
⑧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⑩第三个文段魏征劝谏唐太宗只要自身做到“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为政者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正所谓,“上不正,下参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答
(1)D.“庾”读“yǔ”,“槛”读“jiàn”。
(2)A.“民之从之也轻”中的“轻”是“容易”的意思,“惟救死而恐不赡”中的“赡”是“充足”的意思。译文:百姓也就很容易的听从了/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3)A.连词,就,表结果/动词,依靠/动词,沿袭。
B.三个“而”的意思均为连词,却,表转折。
C.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D.代词,他,指“秦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去。
故选B。
(4)①是名词作动词,种植;②形容词作名词,急困;③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④名词作动词,穿;⑤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国家;⑥名词作状语,像蚕食桑叶一样;⑦名词作状语,向北;⑧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故选:C。
(5)语段(一)中,依据“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可知,孟子主张要“以礼治国”。
A.“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是: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B.“《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意思是:《书》中说:“孝就是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并将这种道德规范运用到政治上去。”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就是政治。不需要再找一个什么官来当,才叫着参与政治了。这话很深刻。也就是我们古人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我们也可以认为就是讲齐家。一个人能把家庭打理好,就已经是政治高手了。
C.“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故选:D。
(6)语段(二)中主要写秦二世不施“仁政”,致使出现了“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的局面。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这里孔子是在说“孝”,他认为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做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可是不对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忤逆的表现。
C.“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意思是: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祭祀重在意诚,可是,鲁国国君在刚开始举行禘礼时,多少还有些敬意。可是,等到献完酒以后,君臣就都懈怠下来了,虽然仪式尚在,但都成了虚文,内心没有一点儿恭敬虔诚的意思,只要稍有德行之人都是看不过去的。在孔子看来,当时鲁国内的社会文化严重衰败,几乎所有人都无视礼乐制度的存在。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僭礼行为时有发生,并且君臣在祭祖之时缺少应有的恭敬之心,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这让孔子很失望。这体现了孔子“重礼”的思想。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孔子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对于一个执政者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在本章中都有提及。而且,这几个观点全都围绕着同一个对象,那就是“人”,强调要实行“仁政”,以“人”为本。
故选:D。
(7)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的意思是: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孔子平时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B.“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的人之上,人民就服从;提拔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唯贤是举,远离小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让老百姓真心顺服。孔子提出的这种治国思想,也为后世挑选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即任人唯才与德。孔子在此处论政,其中心是用人的问题。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D.“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意思是: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仁德的内容和蕴含就是善,而好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就是美。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的核心在于“仁”。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礼乐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他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就是说,人不仁不可以谈及礼乐。而真正的仁者之乐,必然是尽善的。这种“仁”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最终可以用来巩固统治,并使社会安定。
依据语段(三)中的“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仁者……信者……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可知B项与其符合,都是讲“用人”的问题。
故选:B。
(8)①辅,帮助;志,实现志愿;明,明确地。
译文: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②利,意动用法,觉得好;甘,意动用法,觉得香甜。
译文: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9)①则足以拒秦。(重点字:拒)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重点字:递)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重点字:隳)
(10)文段(一)主要是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表现了孟子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文段(二)主要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修阿房宫;使用刑法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奖赏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等。
文段(三)写的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文段(四)主要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表达了不能爱民,难图久安的观点,并以此讽谏当朝统治者。
所补充的论语二则中,第一则的意思是: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作为执掌朝政的权臣,季康子管理民众,显然是很有阻力的,所以才问政于孔子。他想知道,为政者应当如何做,才能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相劝为善。当然,这不仅是季康子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也是众多统治者的共同疑问,因为他们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孔子回答言简意赅,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他明确指出,要想让百姓恭敬,统治者必须“临之以庄”,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第二则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对于君子而言,天下没有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只看是不是对社会有益,所以无论什么规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但前提是要符合仁义。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作答。
参考译文:
(一)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