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0-12-31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 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又称奏议、奏疏。是封建社会臣下向帝王进言分条陈述事情所使用的文书。
B.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C.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请求贬职三级,来督责自己的过失。
B.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4分)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4分)
14.街亭之战,参战的蜀国自身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0.D。 【简析】明其大意是断句的关键。“阙”(缺失)与“咎”(罪过,如“以彰其咎”)不能连用,断开;“明”(明白)的宾语为“不知人”、“恤事多暗”(恤,考虑; 暗,不明,不清),可断开;“《春秋》”前省略“以”,“臣职是当”为宾语前置句,“是” 如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才是举”。“厥”,代词,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
11.C 。 【简析】“旄钺指君主”错。联系诸葛亮上疏“亲秉旄钺以厉三军”,可知“旄钺”借指军权。
12.B 。 【简析】“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错。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在“建兴元年”,此时蜀主为后主刘禅,而非刘备。“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于文无据,应为“把后主托付给了诸葛亮”。
13.(1)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或:却没有怨恨他的人), 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或:劝勉、训戒)分明。 (译出大意给 2 分;“峻”“以”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联系教材:峻,严厉,如“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陈情表》 诏书言辞急切严厉,责备我拖延); 以,因,因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
14.(1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 (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简析】(1)见于“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节度,节制调度),(2)见于“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暗”,(3)见于“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每点 1 分,满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 “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继续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敕令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节制调度),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我凭着微弱的才能,承受皇恩窃踞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激励、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时心中忧惧,以致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的过错,这在于我授职、任用人才没有良方。我明白自己不能知人,考虑事情多有不明。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先例,我应承担过错。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木牛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因此 分派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
居乐业,军队不曾对百姓私下侵扰。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宣王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 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我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的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自然有不少的剩余。到我在外任职时,别没有另外的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仰仗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一点儿家财。至若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财物,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像他说的一样。
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依从有关权力的 制度,诚心待人,宣扬公正无之道;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服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 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 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各种政事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名声而获知他的真实情况,对虚伪的人不足挂齿; 最终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 平而且勉励、训诫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 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没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又称奏议、奏疏。是封建社会臣下向帝王进言分条陈述事情所使用的文书。
B.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C.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请求贬职三级,来督责自己的过失。
B.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4分)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4分)
14.街亭之战,参战的蜀国自身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0.D。 【简析】明其大意是断句的关键。“阙”(缺失)与“咎”(罪过,如“以彰其咎”)不能连用,断开;“明”(明白)的宾语为“不知人”、“恤事多暗”(恤,考虑; 暗,不明,不清),可断开;“《春秋》”前省略“以”,“臣职是当”为宾语前置句,“是” 如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才是举”。“厥”,代词,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
11.C 。 【简析】“旄钺指君主”错。联系诸葛亮上疏“亲秉旄钺以厉三军”,可知“旄钺”借指军权。
12.B 。 【简析】“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错。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在“建兴元年”,此时蜀主为后主刘禅,而非刘备。“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于文无据,应为“把后主托付给了诸葛亮”。
13.(1)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或:却没有怨恨他的人), 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或:劝勉、训戒)分明。 (译出大意给 2 分;“峻”“以”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联系教材:峻,严厉,如“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陈情表》 诏书言辞急切严厉,责备我拖延); 以,因,因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
14.(1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 (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简析】(1)见于“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节度,节制调度),(2)见于“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暗”,(3)见于“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每点 1 分,满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 “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继续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敕令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节制调度),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我凭着微弱的才能,承受皇恩窃踞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激励、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时心中忧惧,以致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的过错,这在于我授职、任用人才没有良方。我明白自己不能知人,考虑事情多有不明。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先例,我应承担过错。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木牛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因此 分派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
居乐业,军队不曾对百姓私下侵扰。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宣王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 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我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的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自然有不少的剩余。到我在外任职时,别没有另外的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仰仗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一点儿家财。至若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财物,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像他说的一样。
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依从有关权力的 制度,诚心待人,宣扬公正无之道;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服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 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 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各种政事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名声而获知他的真实情况,对虚伪的人不足挂齿; 最终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 平而且勉励、训诫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 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没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