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吴隐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3-04-19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外艰,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厉将士,固守弥时,长子旷之战没。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馀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馀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B.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C.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D.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外艰,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又称丁外忧;丁内艰则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B.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与“释褐”“解巾”等意思相近。
C. “班亲族”的“班”,是分发的意思,与“班师回朝”中的“班”意思不同。
D. “率厉将士”的“厉”,是鼓励的意思,与“再接再厉”中的“厉”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隐之侍奉母亲极尽孝道,母亲去世后悲哀伤身超过常礼。韩康伯之母深为感动,告被儿子应当重用像吴隐之这样的人才。
B. 吴隐之赴岭南途中,饮贪泉,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为广州刺史期间,他以身作则,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
C. 吴隐之在卢循侵犯南海时被捉,经刘裕交涉才得以返还。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 吴隐之调任为中领军,更加清苦节约。每月的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周济亲族,妻子儿女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2)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
【答案】
10. B 11. D 12. D
13. (1)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
(2)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 这正是君子的美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食,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
“介立”,意为独立,是一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非其粟”是“不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C.正确。分发;调回。两句中的“班”意思不同。句意: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
D.错误。鼓励;磨快,奋勉,努力。两句中的“厉”意思不同。句意: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后用以指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更加清苦节约”有误。原文是“清俭不革”,是没有改变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窭”,贫穷;“求”,要求;“黩”,贪。
(2)“笃”,忠实,一心一意;“厉”,砥砺;“实”,确实。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食,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十多岁时,为父亲守丧,常哀号哭泣,路上行人听后为之落泪。侍奉母亲孝顺谨慎,为母亲办丧事时,悲哀伤身超过常礼。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相邻而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泣声,就停止吃饭放下筷子,为吴隐之悲伤哭泣。然后对韩康伯说:“你如果位居升降官吏的职位,应当举荐选择吴隐之这样的人。”等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于是被任命显贵的官位,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做了辅国功曹。一直升迁到晋陵太守。在郡中为官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去背柴草。升任左卫将军。虽然身居清要显达的官位,但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吴隐之家冬天没有被褥,曾经洗了衣服,便身披棉絮,辛勤劳苦如同贫寒的百姓。广州依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箱珍宝,可供几代享用,然而疮疫泛滥,人们都很害怕,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朝廷想要革除岭南的弊病,隆安年间,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离广州二十里远处,有个地方叫石门,有泉水叫贪泉,喝了泉水的人就会有无法满足的贪欲。吴隐之于是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了下去,因而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等他到广州就任,更加砥砺自己清高的节操,当时的人说他太矫情,而他却始终不愿改变。元兴初年,皇帝下诏说:“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他身处物欲之地,而能不改变操守,革除奢侈务求节俭,南域改观,我嘉奖他。”当卢循侵入南海时,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坚守很久,长子吴旷之战死。吴隐之携带家小逃出,打算逃回京都,被卢循俘虏。刘裕给卢循写信,让他派遣吴隐之回到京都,过了很久才回来。归途之中,船上装载没有多余的东西。回到家后,几亩小宅地,篱笆墙垣倾斜败坏,内外茅屋六间,容不下妻子儿女。刘裕赐给他车牛,有给他造了住宅,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不久授予他度支尚书、太常,室内用竹篷作屏风,座位没有毡席坐具。后来调任中领军,清廉节俭并不改变,每月月初领取俸禄,只留下自身吃粮部分,其余都赈济亲族,家人纺线来供给早晚用度。有时困难到极点,就两天合吃一天的粮食,自身常穿布衣并且不完整,妻子儿女不沾一点俸禄。义熙八年,吴隐之告老请求退休,皇帝封赏优厚下诏准许,授吴隐之光禄大夫,加封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义熙九年,昊隐之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B.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C.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D.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外艰,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又称丁外忧;丁内艰则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B.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与“释褐”“解巾”等意思相近。
C. “班亲族”的“班”,是分发的意思,与“班师回朝”中的“班”意思不同。
D. “率厉将士”的“厉”,是鼓励的意思,与“再接再厉”中的“厉”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隐之侍奉母亲极尽孝道,母亲去世后悲哀伤身超过常礼。韩康伯之母深为感动,告被儿子应当重用像吴隐之这样的人才。
B. 吴隐之赴岭南途中,饮贪泉,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为广州刺史期间,他以身作则,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
C. 吴隐之在卢循侵犯南海时被捉,经刘裕交涉才得以返还。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 吴隐之调任为中领军,更加清苦节约。每月的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周济亲族,妻子儿女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2)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
【答案】
10. B 11. D 12. D
13. (1)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
(2)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 这正是君子的美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食,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
“介立”,意为独立,是一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非其粟”是“不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C.正确。分发;调回。两句中的“班”意思不同。句意: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
D.错误。鼓励;磨快,奋勉,努力。两句中的“厉”意思不同。句意: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后用以指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更加清苦节约”有误。原文是“清俭不革”,是没有改变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窭”,贫穷;“求”,要求;“黩”,贪。
(2)“笃”,忠实,一心一意;“厉”,砥砺;“实”,确实。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食,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十多岁时,为父亲守丧,常哀号哭泣,路上行人听后为之落泪。侍奉母亲孝顺谨慎,为母亲办丧事时,悲哀伤身超过常礼。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相邻而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泣声,就停止吃饭放下筷子,为吴隐之悲伤哭泣。然后对韩康伯说:“你如果位居升降官吏的职位,应当举荐选择吴隐之这样的人。”等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于是被任命显贵的官位,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做了辅国功曹。一直升迁到晋陵太守。在郡中为官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去背柴草。升任左卫将军。虽然身居清要显达的官位,但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吴隐之家冬天没有被褥,曾经洗了衣服,便身披棉絮,辛勤劳苦如同贫寒的百姓。广州依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箱珍宝,可供几代享用,然而疮疫泛滥,人们都很害怕,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朝廷想要革除岭南的弊病,隆安年间,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离广州二十里远处,有个地方叫石门,有泉水叫贪泉,喝了泉水的人就会有无法满足的贪欲。吴隐之于是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了下去,因而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等他到广州就任,更加砥砺自己清高的节操,当时的人说他太矫情,而他却始终不愿改变。元兴初年,皇帝下诏说:“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他身处物欲之地,而能不改变操守,革除奢侈务求节俭,南域改观,我嘉奖他。”当卢循侵入南海时,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坚守很久,长子吴旷之战死。吴隐之携带家小逃出,打算逃回京都,被卢循俘虏。刘裕给卢循写信,让他派遣吴隐之回到京都,过了很久才回来。归途之中,船上装载没有多余的东西。回到家后,几亩小宅地,篱笆墙垣倾斜败坏,内外茅屋六间,容不下妻子儿女。刘裕赐给他车牛,有给他造了住宅,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不久授予他度支尚书、太常,室内用竹篷作屏风,座位没有毡席坐具。后来调任中领军,清廉节俭并不改变,每月月初领取俸禄,只留下自身吃粮部分,其余都赈济亲族,家人纺线来供给早晚用度。有时困难到极点,就两天合吃一天的粮食,自身常穿布衣并且不完整,妻子儿女不沾一点俸禄。义熙八年,吴隐之告老请求退休,皇帝封赏优厚下诏准许,授吴隐之光禄大夫,加封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义熙九年,昊隐之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