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之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专项练习及答案(2)
时间:2014-11-05
参考答案
1.(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相思”“苦闷闲愁”各2分,不结合诗句作答各扣1分)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修辞1分,作用1分) 这三句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手法1分,分析1分)
3.(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 (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 (2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4.(1)诗歌描写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2分)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2分)
(2)①远近结合。(1分)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1分)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1分)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1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5.(1)这首元曲塑造了一个翻江倒海、气度不凡的硕大无比的大鱼的形象。(2分)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以此自比,来抒写自己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2分)
(2)能够顶住蓬莱等五座仙山的大龟已经够大了,可作者却用“胜”字说这条大鱼比大龟还要了不得,用“轻”字说背着蓬莱岛对它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用“恨”字说它想在东洋翻个身都困难,以此衬托出大鱼之大。(4分)
6.(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7.(1)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蛇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2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3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8.(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2分)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2分)
9.(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蒙淡远的冬夜行舟图。(2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1分)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1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1分)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1分)
10.(1)“浮云”喻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2分)
(2)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手法及象征意义各占1分,情感表达前六句分析与最后两句分析各占1分)
1.(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相思”“苦闷闲愁”各2分,不结合诗句作答各扣1分)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修辞1分,作用1分) 这三句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手法1分,分析1分)
3.(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 (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 (2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4.(1)诗歌描写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2分)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2分)
(2)①远近结合。(1分)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1分)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1分)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1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5.(1)这首元曲塑造了一个翻江倒海、气度不凡的硕大无比的大鱼的形象。(2分)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以此自比,来抒写自己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2分)
(2)能够顶住蓬莱等五座仙山的大龟已经够大了,可作者却用“胜”字说这条大鱼比大龟还要了不得,用“轻”字说背着蓬莱岛对它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用“恨”字说它想在东洋翻个身都困难,以此衬托出大鱼之大。(4分)
6.(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7.(1)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蛇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2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3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8.(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2分)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2分)
9.(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蒙淡远的冬夜行舟图。(2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1分)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1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1分)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1分)
10.(1)“浮云”喻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2分)
(2)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手法及象征意义各占1分,情感表达前六句分析与最后两句分析各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