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21-06-24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释】动:近。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答案:
(1)B;
(2)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  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
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  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解析:(1)“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乌半飞:乌鹊纷飞。渌水,著名古琴曲,清空淡雅。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敢告:敬告。云山:代指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二句交代了作者在宴会听琴,"欢"字,突出了宴会的热闹气氛。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夜图,表现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
C.五六两句写广陵客在华丽的氛围中登场,为大家演奏了著名的古琴曲。
D.本诗结构严谨,如"鸣琴"点题,提挈全篇;第五句扣首句"欢今夕"。
(2).《诗筏》中评价这首诗时说:本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请问这首诗的后四句是怎样表现琴声之美的?
5.答案:(1).B; (2).借听众反应侧面写琴声之美。七八两句写人们都无声地倾听琴声,表现琴声旋律优美,令人着迷。借环境描写侧面写琴声之美。“星欲稀”写星星越来越少,天将放亮,表现出琴声令人陶醉。借诗人心理感受侧面写琴声之美。末尾两句写诗人受启发产生归隐的愿望,表现出琴声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内容、赏析手法的能力。B项,“表现出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错误。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表现出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就足以抵挡凄冷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不曾遭到战乱骚扰、暂时还保持安静的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座草房以栖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初夏时节草堂周围清幽的环境。
B.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堂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C.作者借对草堂生活的抒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渴求。
D.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其中隐含的情感与《登高》中颈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6.答案:
(1).C;
(2).细节描写,本诗颈联细腻的描画出了年老的妻子安安静静地在纸上画了棋盘,幼小的孩子在石头上把缝衣针敲打弯曲做成了钓钩的画面,表现出自己经过漂泊后,暂获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情。而《登高》颈联主要表达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悲哀,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是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C项写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获得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的愉悦,不能体现“对归隐生活的渴求”。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