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贬谪诗答题方法与技巧--古诗歌鉴赏

时间:2014-08-02
贬谪诗
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所以以下,我将例举几个举足轻重的唐代贬谪诗人,试论政治贬谪生活对他们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以《庄子》里那搅动天海的大鹏自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自信,受到世人嘲笑,还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话为自己辩解。
李白长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那么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长江大河,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当时,朝廷昏庸,权贵糜烂,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被排挤离开长安。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的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又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李白贬谪夜郎,虽避免了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却也经历了一场辗转三千里,奔波劳累,餐风露宿之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无语,只将那一声来自山腹深处的太息淹没于长箐沟壑之中。风生水起,紫烟冲天。诗教之风,从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峦,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楼中音信疏”,一支“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李白彻底与政治绝缘。
二、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王昌龄早年多写边塞诗,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战歌。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被人们誉之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的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从秦汉的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龄肯定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当时也是毁谤多招。王昌龄在长期的贬谪中,虽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对忠信节义操守的信奉,对入世功业的坚执,以及对大道玄化的体认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断地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心态变得开朗而豁达,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飘逸。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亲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而在唐代赠答诗中独创灵境,卓然一家。
三、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韩愈的仕途是不顺的,他四次应试方才取得入仕的资格,求官几乎近十年,却无一官半职,后值右升,几起几落,才得任刑部侍郎。
按理说他应万分珍惜,小心谨慎少逆龙颜,但他一心为国为君“除弊事”,文章写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不管头上乌纱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项上脑袋是否有危险,终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贬谪到潮州,对韩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是何等的大起大落,更何况左迁途中还死了一个女儿。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家何在”、“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样的英雄失路之悲?末句“好收吾骨瘴江边”更是向侄孙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此外,韩愈还作有一首七言绝句《湘中》,写的是“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凭借吊祭屈原来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迁谪诗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凭吊,反倒写无处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渔父”几乎看不出在用典。全诗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悲凉。
四、柳宗元、刘禹锡:一生贬谪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即位后就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但革新遭到了掌握实权的宦官们的抵制,宪宗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等六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宣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拔出来。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