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苏武》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16-11-16
苏武
李 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1.“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说说句中“苦”的含义。(6分)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苦”既是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忍饥挨饿的生活之苦,(2分)也是“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对故国的思念之苦,(2分)更是归期无望的煎熬之苦。(2分)
2.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1分)“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2分)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2分)
参考译文
苏武被匈奴拘押了十九年,始终保留了汉节与对汉朝的忠诚
他利用白色大雁传信息,飞到了汉武帝的上林苑
他在遥远的北方牧羊,艰苦万分,回归家乡的心如同西落的太阳,几乎要绝望
渴了就饮用寒冷的冰窖水,饿了就食用天上的飘雪
苏武从遥远的漠北回归长安,他和李陵临河诀别,怆恻心欲绝
苏武拉着李陵的衣袖,哭尽眼泪,替之以血(苏武成为了千古忠臣,而李陵却万古蒙羞,使人扼腕出血!)
句析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中的“落日归心绝”得李白风骨,归期茫然无望,心中常“苦”“绝”,“苦”既是“渴饮月窟水,肌餐天上雪”之苦,也是思念之苦,归期无望之苦。“绝”是“苦”的深化,落日残照,西风吹寒,“归心绝”与此等景浑融一体,情景交融。难得的是苏武在“绝”中的坚持,他“鸿雁传书”恐怕自己也知道其中的荒唐,说白了,他的“持汉节”和“鸿雁传书”更多的不是因为有“归”的希望而做,因为“归心绝”,他自己都不抱太多“归”的希望了,更多是出于内心拳拳的爱国的民族气节的情怀,就是这样的情怀在驱使他坚持。
“渴饮月窟水,肌餐天上雪”叙边地牧羊之苦艰。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写苏武和李陵话别的情景。关于这四句里面的情形请参看这样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出自《苏武李陵诗集》)在匈奴,苏武和李陵结下了深厚个人感情,尽管一个坚持,一个投了降,但两人对大汉的情怀其实是一样的,李陵又何尝不怀念大汉呢?东归的路还很长很远,一路有风沙,一路有萧凉。上河梁悲怆话别吧,那儿高,让我目送你(李陵送苏武)归去吧,我也要眺望遥远的故国家乡。一定要注意李白的这四句是化自《苏武李陵诗集》中的那样的一首诗歌的,何谓“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何谓“上”?登高怀远、坏乡国啊!“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泪水打湿了青衫,两人彼此相望,没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无力的,其中的情感只有我们两人懂,心里血泪滚滚,是故国情怀,也是一别再无期了。苏武和李陵的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两人同样的故国情怀,这点读者万万不可不懂!
此诗的最后四句深化主题,故国情怀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苏武与李陵融为一体,融合的基础看似友情,实则同样的故国情怀。主题就是这样的深化的。
李 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1.“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说说句中“苦”的含义。(6分)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苦”既是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忍饥挨饿的生活之苦,(2分)也是“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对故国的思念之苦,(2分)更是归期无望的煎熬之苦。(2分)
2.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1分)“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2分)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2分)
参考译文
苏武被匈奴拘押了十九年,始终保留了汉节与对汉朝的忠诚
他利用白色大雁传信息,飞到了汉武帝的上林苑
他在遥远的北方牧羊,艰苦万分,回归家乡的心如同西落的太阳,几乎要绝望
渴了就饮用寒冷的冰窖水,饿了就食用天上的飘雪
苏武从遥远的漠北回归长安,他和李陵临河诀别,怆恻心欲绝
苏武拉着李陵的衣袖,哭尽眼泪,替之以血(苏武成为了千古忠臣,而李陵却万古蒙羞,使人扼腕出血!)
句析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中的“落日归心绝”得李白风骨,归期茫然无望,心中常“苦”“绝”,“苦”既是“渴饮月窟水,肌餐天上雪”之苦,也是思念之苦,归期无望之苦。“绝”是“苦”的深化,落日残照,西风吹寒,“归心绝”与此等景浑融一体,情景交融。难得的是苏武在“绝”中的坚持,他“鸿雁传书”恐怕自己也知道其中的荒唐,说白了,他的“持汉节”和“鸿雁传书”更多的不是因为有“归”的希望而做,因为“归心绝”,他自己都不抱太多“归”的希望了,更多是出于内心拳拳的爱国的民族气节的情怀,就是这样的情怀在驱使他坚持。
“渴饮月窟水,肌餐天上雪”叙边地牧羊之苦艰。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写苏武和李陵话别的情景。关于这四句里面的情形请参看这样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出自《苏武李陵诗集》)在匈奴,苏武和李陵结下了深厚个人感情,尽管一个坚持,一个投了降,但两人对大汉的情怀其实是一样的,李陵又何尝不怀念大汉呢?东归的路还很长很远,一路有风沙,一路有萧凉。上河梁悲怆话别吧,那儿高,让我目送你(李陵送苏武)归去吧,我也要眺望遥远的故国家乡。一定要注意李白的这四句是化自《苏武李陵诗集》中的那样的一首诗歌的,何谓“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何谓“上”?登高怀远、坏乡国啊!“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泪水打湿了青衫,两人彼此相望,没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无力的,其中的情感只有我们两人懂,心里血泪滚滚,是故国情怀,也是一别再无期了。苏武和李陵的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两人同样的故国情怀,这点读者万万不可不懂!
此诗的最后四句深化主题,故国情怀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苏武与李陵融为一体,融合的基础看似友情,实则同样的故国情怀。主题就是这样的深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