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永王东巡歌》赏析
时间:2013-05-22
永王东巡歌之二
永王东巡歌
原诗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注释
三川:郡名,治所在洛阳,战国时秦庄襄王所置。以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这里借称洛阳一带。北虏:指安史叛军。
四海:全国。这里指中原一带的人民。永嘉:王琦注;晋怀帝永嘉五年,刘曜陷洛阳,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左。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北地,遂破两京,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与永嘉时事极相似。
谢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时符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 谈笑:极其轻松的感觉 静胡沙:平定叛乱,使北方安定。
译文:
黄河两岸到处是安禄山叛军,
人民深重苦难跟永嘉年相似。
如果能有谢安那样的气势,
定能神态自如地平定叛乱。
鉴赏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永王东巡歌(1)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2),天子遥分龙虎旗(3)。
楼船一举风波静(4),江汉翻为燕鹜池(5)。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6),四海南奔似永嘉(7)。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8)。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9),云旗猎猎过寻阳(10)。
秋毫不犯三吴悦(11),春日遥看五色光(12)。
【其四】
龙盘虎踞帝王州(13),帝子金陵访故丘(14)。
春风试暖昭阳殿(15),明月还过鳷鹊楼(16)。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17),五陵松柏使人哀(18)。
诸侯不救河南地(19),更喜贤王远道来(20)。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21),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22),楼船跨海次扬都(23)。
战舰森森罗虎士(24),征帆一一引龙驹(25)。
【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26),海动山倾古月摧(27)。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28)。
【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29),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30)。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31),指挥戎虏坐琼筵(32)。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33)。
此诗当作于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
据《新唐书·永王璘传》,永王璘,少失母,肃宗自养视之。长,聪敏好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封永王后,兼任荆州大都督。安禄山反,玄宗至扶风,诏璘即日赴荆州镇所。俄又兼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以少府监窦昭为副。璘至江陵,募士得数万,补署郎官、御史。玄宗委永王如此重任,其初衷是让他巩固后方。璘生宫中,不通事务。时江淮租赋巨亿万,堆积如山。璘遂起占领江左之意。以薛鏐(liú)、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麟、蔡駉(jiōng)为谋主。肃宗闻之,诏璘赴蜀觐见上皇,璘不从。璘子襄城王李偒(dàng)刚烈少谋,劝璘取金陵。于是引舟东下,甲士五千趋广陵(扬州)。然未敢明言。据《新唐书·李白传》,时白在庐山,被璘召为僚佐。李璘的思想动向及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李白当然不清楚。于是他从爱国热情出发,写下了这组热情洋溢地赞颂永王李璘“功绩”、抒发自己“远大抱负”的七言绝句。
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呈现和平景象。
二章诗人自谓在国家大难当头时,希望像谢安一样从容镇静地破敌除患。
三章写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有战胜征兆。从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风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挥师东来。诗人在这里判断有误。既然二帝离朝,诸侯莫救,“贤王”就应率军开赴河南、河北,勤王抗敌。叛军势力未越过江淮,“贤王”率军取金陵与勤王抗敌何干?
六章言丹阳地形险要,风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
七章写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师。上二句言水师广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写永王水师以长风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为永王提供了一个有意争夺帝位的罪状。因此前人认为是伪作。
十章写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涉及地域之广。入楚关,扫清江汉,从云梦到金陵。这是夸张之辞。实际李璘的军事势力未到金陵。
末章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永王东巡歌
原诗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注释
三川:郡名,治所在洛阳,战国时秦庄襄王所置。以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这里借称洛阳一带。北虏:指安史叛军。
四海:全国。这里指中原一带的人民。永嘉:王琦注;晋怀帝永嘉五年,刘曜陷洛阳,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左。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北地,遂破两京,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与永嘉时事极相似。
谢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时符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 谈笑:极其轻松的感觉 静胡沙:平定叛乱,使北方安定。
译文:
黄河两岸到处是安禄山叛军,
人民深重苦难跟永嘉年相似。
如果能有谢安那样的气势,
定能神态自如地平定叛乱。
鉴赏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永王东巡歌(1)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2),天子遥分龙虎旗(3)。
楼船一举风波静(4),江汉翻为燕鹜池(5)。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6),四海南奔似永嘉(7)。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8)。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9),云旗猎猎过寻阳(10)。
秋毫不犯三吴悦(11),春日遥看五色光(12)。
【其四】
龙盘虎踞帝王州(13),帝子金陵访故丘(14)。
春风试暖昭阳殿(15),明月还过鳷鹊楼(16)。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17),五陵松柏使人哀(18)。
诸侯不救河南地(19),更喜贤王远道来(20)。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21),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22),楼船跨海次扬都(23)。
战舰森森罗虎士(24),征帆一一引龙驹(25)。
【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26),海动山倾古月摧(27)。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28)。
【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29),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30)。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31),指挥戎虏坐琼筵(32)。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33)。
此诗当作于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
据《新唐书·永王璘传》,永王璘,少失母,肃宗自养视之。长,聪敏好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封永王后,兼任荆州大都督。安禄山反,玄宗至扶风,诏璘即日赴荆州镇所。俄又兼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以少府监窦昭为副。璘至江陵,募士得数万,补署郎官、御史。玄宗委永王如此重任,其初衷是让他巩固后方。璘生宫中,不通事务。时江淮租赋巨亿万,堆积如山。璘遂起占领江左之意。以薛鏐(liú)、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麟、蔡駉(jiōng)为谋主。肃宗闻之,诏璘赴蜀觐见上皇,璘不从。璘子襄城王李偒(dàng)刚烈少谋,劝璘取金陵。于是引舟东下,甲士五千趋广陵(扬州)。然未敢明言。据《新唐书·李白传》,时白在庐山,被璘召为僚佐。李璘的思想动向及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李白当然不清楚。于是他从爱国热情出发,写下了这组热情洋溢地赞颂永王李璘“功绩”、抒发自己“远大抱负”的七言绝句。
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呈现和平景象。
二章诗人自谓在国家大难当头时,希望像谢安一样从容镇静地破敌除患。
三章写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有战胜征兆。从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风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挥师东来。诗人在这里判断有误。既然二帝离朝,诸侯莫救,“贤王”就应率军开赴河南、河北,勤王抗敌。叛军势力未越过江淮,“贤王”率军取金陵与勤王抗敌何干?
六章言丹阳地形险要,风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
七章写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师。上二句言水师广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写永王水师以长风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为永王提供了一个有意争夺帝位的罪状。因此前人认为是伪作。
十章写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涉及地域之广。入楚关,扫清江汉,从云梦到金陵。这是夸张之辞。实际李璘的军事势力未到金陵。
末章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