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金銮《柳堤》“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时间:2014-12-13
柳堤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作者简介】
    金銮(明)(1494~1587)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萧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辨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译文】
    春天里江水上涨正好与堤齐平,堤上密密的柳林里有黄莺啼鸣。十里长堤弯弯包含着晴光奕奕的园林,千万条柳丝细细遮掩着旧时的军营。春雨芬芳,燕子衔泥筑巢匆忙往返于堤上,春风和暖,柳花欲落还飞轻盈从容。更有那柳树像是着意慰劳远游的人儿,让他们尽情攀折来寄托乡情,一年又一年总是要让自己生长得枝条茂盛。

翻译
春江水正平,  春天江水慢慢哒,快要漫到岸上啦!
密树听啼莺。  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
十里笼晴苑,  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
千条锁故营。  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
雨香飞燕促,  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
风暖落花轻。  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
更欲劳攀折,  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
年年还自生。  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借描写柳堤春日美景,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乐景哀情,语淡情浓,意蕴丰富。全诗紧扣标题“柳堤”二字,有时侧重于表现“柳”,有时侧重于表现“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开;更有趣的是作者在诗里面有意避开了这两个字,而通过对相关景物的描写让人自悟,其用心之工着实让人叹服。
首联“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暗扣标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平”取“与堤岸齐平”之意,类似的用法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句子。一个“平”字,写尽了春江水涨、放眼望去漫漫无边的气势。“密树”表现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长之茂盛;密树里有黄莺啼叫,悦耳动听,且绿树黄莺,色彩对比也很鲜明,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颔联“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前句着眼于“堤”,后句着眼于“柳”。如果说首联是从身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物来表现柳堤上春意之美的话,那么这一联就是加入了想像,从更大的范围来表现柳堤上春意之广。用“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苑”指花园、园林,“晴”是亮丽、明亮的意思,之所以说“笼晴苑”,是因为堤岸顺着水势,会有一定的弯曲,像是有意把“晴苑”包含在里面似的,十分形象生动。“笼”字的这个用法,如同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一样,取包含、包罗之意。后句中的“锁”是封锁、封闭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柳的数量之多,以至于把旧时的营垒都遮蔽了的意思。这两字都可以看作炼字的典范。
颈联“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选取春天典型意象来表现柳堤之上春意之浓。每一句的前后两种事物构成因果关系:因“雨香”而“飞燕促”,因“风暖”而“落花轻”。对“雨香”二字目前可以查到的大致有如下几种解释:1.春雨沾染了花的香味,故曰“雨香”;2.春雨后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因而说“雨香”;3.春雨使得空气清新,所以说“雨香”;4. 春雨本身就有很清新的气味,化妆品界甚至有以雨的味道制成的香氛,因此称“雨香”也不为过。我觉得这几种解释都很有道理,但苦于一时找不到这一用法的出处,不知哪一个更确切些;更重要的是,这“雨香”又是怎样与“飞燕促”联系起来的呢?我很喜欢北宋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燕子在微雨里飞是常见的现象,但是雨稍大一些,燕子一般是不飞的,至少在我家乡这一带是这样的。但是在春雨以后,会看到有大量的燕子衔泥筑巢的现象,我想古人“雨香”的奇思妙想会不会跟这一现象有关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雨香飞燕促”就容易理解了:一场春雨过后,燕子匆忙往返于堤上衔泥筑巢,好像刚下过的雨是香的,这香沁入泥土,使泥土也变成香的了。再说这里的“雨”不一定就非得是下雨,如果真是下雨,就与后面“风暖落花轻”一句相抵触了。作者春游柳堤,天气忽而雨忽而晴,怎么会比六月天还善变呢。下句的“花”,应该是指柳花,也就是柳絮,作者因为标题的缘故有意避开了“柳”字,之所以用“花”而不用“絮”,我想首先是为了满足平仄的要求——这里需要一个平声的字才能对仗工整;并且用“花”字也更能给人以美感。“落花轻”就是指柳絮飘飞,因为天晴风暖,所以柳絮飘飞,这样就不难理解了。总得说来,这一联仍是前句写“堤”,后句写“柳”,紧扣题目来写,用富有春天特征的“飞燕”、“柳絮”等意象,表现柳堤上浓浓的春意。
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转入抒情,阐发主题。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不过作者表达得更加委婉而新颖,不是直接说离别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折柳”的意象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而一个“更”字,又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线索,它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别的深沉主题,极耐咀嚼。作者金銮是陇西(今属甘肃)人,“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时间很长,早已习惯了江南的生活,长期的客居使他只能把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或许这样的抒情方式更适合于他吧。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我看这样的评论是很精当的。


相关试题及解析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赏析有误,这两句并非完全实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唐诗人韦庄《台城》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典故,“千条锁故营”暗含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亚夫细柳营治军”之典。这两句用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凸显“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赏析有误,第六句“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景色。“以静写动,借静衬动”赏析有误,这四句中“雨”“飞燕”“风”“落花”是动景,而本诗的核心描写对象是柳,若说“以静写动,借静衬动”,就颠倒了主次了。
另外,D项“'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的表述略欠推敲。“啼莺”“飞燕”“风暖”都不是只在“暮春”才出现的典型景色,尤其在南方,早春盛景即可见。而“落花”则是因风而落,也不足以判断为“暮春”景物。从全诗看,首句“春江水正平”写春江水涨,与岸齐平。若在南方,这正是春冰消融,春水漫涨的初春之景。后几句描写的“密树”“笼晴苑”“锁故营”,倒正是春深及暮之景。因此,本诗是否句句均为描写暮春景色,还需进一步考据、商榷。

2、D、E
题干以“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来解读诗中“雨香”的描写,很显然是考查对“通感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的理解和掌握。但若推敲诗歌原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这两句刻画了“雨”“飞燕”“风”“落花”四种景物,其特点分别是“香”“促”“暖”“轻”,这两句写“飞燕”因落雨而“促”,“花”则因有风而“轻落”。很显然,这里并没有使用互文的手法,而是由“雨”和“飞燕”、“风”和“落花”分别组成雨天、晴天两幅和谐的画面。因而“雨”和“落花”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用嗅觉来表达视觉”便无从谈起了。同时,“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在这里也说不通,这两句诗中并没有涉及触觉的描写。另外,从生活常识来推究,雨,特别是春雨,其实是有很清新的气味的,称之为“香”亦不为过,化妆品界甚至有以雨的味道制成的香氛,所以说“雨本无香味”似嫌过于武断。
从题干“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的表述中可以明确,本题判断的核心是“雨无香却说雨香”。A项“花经宿雨香难 拾”,主语是花,不是写雨香。B项“菡萏香中带雨披”,主语是菡萏,不是写雨香。C项“几经夜雨香犹在”没有直接出现主语,但通过诗歌题目“海棠花”可知,主语是海棠花,不是写雨香。D项“燕子来时春雨香”,主语是春雨,是写雨香。E项“浥尘香雨润如膏”,主语是雨,是写雨香。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解析]题目要求包含几个要点:
㈠选择运用由景及理的写法的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出所选诗歌中写的景是什么、理是什么。在阐述景时,不能简单罗列景物,而要有完整的画面。在阐述理时,不能就事论事,要有提炼和升华。
㈡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要求能够具体阐释“由景及理”这一写法的形式及特点,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清楚何谓“由景及理”,景与理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㈢表达流畅、清晰,有一定的文采。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状写山岳之景,写出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山脉之形,是写景;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道理,是写理。作者由山岳的不同形态想到视角决定视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全然不同,进而联系到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表达出“当局者迷”的道理。诗中的景与理有相似之处,类比的联系,由景物的特点而升发出理的智慧,从赏景的层面向上走,升华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闪烁着人类理性的光辉。由景及理,正是这样一种由景类比、联系到理的写法。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三百首 > 明诗鉴赏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