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品读
时间:2012-10-22
《伤仲永》北宋.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翻译:
金溪县的农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写字的工具。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亲自在诗后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把奉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作为诗的内容,把这首诗传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从这时开始,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对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于是)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父亲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他十二三岁了。我让(他)作诗,他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符。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他,(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成为普通人了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资聪颖,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赏析:
①童年:才思敏捷,天资非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②少年: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题目理解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体介绍
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方仲永的形象
天生神通,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翻译:
金溪县的农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写字的工具。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亲自在诗后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把奉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作为诗的内容,把这首诗传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从这时开始,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对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于是)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赏析:
①童年:才思敏捷,天资非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题目理解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体介绍
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方仲永的形象
天生神通,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