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鐩《古剑歌》“洞庭吞天天无风,月印一镜星涵空”全诗赏析
时间:2017-05-18
古剑歌
赵汝鐩
洞庭湖渔人得古剑于网中,张倅得之,以遗予。时开禧丁卯春,馆于岳阳楼,边事方急。知君素有击楫中流心,誓当助君报国万里清胡尘!
洞庭吞天天无风,月印一镜星涵空。
波心千丈光五色,渔人啧啧疑垂虹。
睨而视之寂不见,举网下罩追遗踪。
须臾雷轰怒涛吼,鼓荡六合雰溟蒙。
所得非鱼亦非龙,炯然三尺贯当中。
肉销骨立精气融,铿鍧其声韬其锋。
越砥稍稍加磨礲,壮士见之肝胆雄。
雷焕已死不可起,有谁解识斗间气。
人疑龙泉或太阿,万古凡剑空一洗。
倚楼西北望边城,连月亘天烽火明。
隐忧枕上思请缨,夜半跃鞘床头鸣。
梦中见告若有神,吾价岂但直百金。
吾勇岂但敌一人?
赏析
这首诗咏古剑以抒抗金报国壮心,七言佳制。
序言33字,交代古剑由来。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张倅(cuì),姓张的副官。遗(wèi)予,赠我。开禧,宋宁宗年号。丁卯岁是公元1207年。韩侘胄北伐失败,金兵加紧南犯,故云“边事方急”,是这首诗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全诗可分三层,前十四句得剑,后九句抒怀,中间四句为过渡之笔。
首二句描绘光明澄澈寂静幽深的洞庭之夜。浩瀚的洞庭,水天相接,风平浪静,月亮明镜般印在湖上,星空倒映水中。这明净如画的夜景,为古剑出现提供背景。吞天,言水天相接。涵,包涵。
波心四句,写渔人见到波心奇光追踪寻迹。忽然间,湖水泛起波澜,波心喷射出千丈高的五色奇光,引起渔人的惊讶、疑惑,以为是天上垂下来的彩虹,定睛一看却什么也没有,上下一片寂静。于是举起鱼网,罩向波心,追寻奇光踪迹。此写渔人寻剑过程,暗用晋人张华、雷焕故事。传说张华夜见紫气奇光起牵牛、北斗星座之间,问雷焕:“见之乎?”焕曰:“此谓宝剑气。”后在丰城狱下果然挖到龙泉、太阿两剑。“波心千丈光五色”预示洞庭湖中有神奇宝剑。啧啧,象声词,赞叹声。虹,彩虹,霓虹。睨,斜视,此指凝神看去。
须臾四句,神剑古剑的获得。“须臾雷轰怒涛吼,鼓荡六合雾溟濛”。摹写古剑出现时天崩地裂般的巨响和一派混沌的景象。雷的轰鸣、怒涛吼叫,其声鼓荡六合,天地间大雾弥漫,预示着神奇的事物立即出现。六合,上下四方,即天地间。
“所得非鱼亦非龙”出乎渔人意料。“炯然三尺贯当中”。炯然,光明。光芒四射的三尺宝剑呈现在读者面前。贯当中,指贯穿在鱼网当中。
以上八句写古剑出现前的奇光巨响,让人不禁连想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的出现前的“熊咆龙吟”、“列缺霹雳”和“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等景象,如同新奇事物诞生时,天地间经历着巨变和阵痛。给人神奇而逼真的感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肉销”四句摹写古剑。“肉销骨立精气融,铿鍧其声韬其锋”作正面描摹。见其骨相、精神、不同凡响、不露锋芒。“肉销骨立”四字,表面写其形体瘦削,实则从其挺峻、劲直之中,感受到宝剑的极富精神、灵性和活力。精,即精神,阴阳元气。《易经·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铿鍧(kēnghōng),指剑声。刻画古剑的“肉销骨立”是一种遗形写神的创作方法,同杜甫《丹青引》批评韩干“画肉不画骨”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见诗人之得李杜诗法。从古剑的精神、骨相、不同凡响,可想见其质地、功能及锋芒之利。然而,一个“韬”字,既见其未经磨砺的外形,更见其不露锋芒的品格。一旦锋芒毕露,定会万夫不当。
“越砥稍稍加磨砺,壮士见之肝胆雄”二句是侧面描写。承“韬其锋”句,稍加磨砺,果然锋利无比,振奋人心。
以上十二句,对古剑及其出现过程,绘声绘色,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深为其锐利的锋芒与精神灵性感动,仰慕珍爱之情油然而生。
“雷焕”四句,承前启后,是过渡之笔。“雷焕已死不可起,有谁解识斗间气?”雷焕,晋代豫章(江西南昌)人,曾识上澈斗牛间之剑气,在丰城挖取龙泉、太阿一双宝剑,是剑器的知音,现在“已死不可起”,到哪里寻找那样识得剑气的英雄?为古剑呼唤知己,寻找真正的主人。
“人疑龙泉成太阿,万古凡剑空一洗”。龙泉、太阿,据《越绝书》载: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泉、太阿、工布三剑。”又云:“楚王持太阿剑率众击破敌军。”又《史记·李斯传》称:“今陛下服太阿之剑。”可见三剑之中,太阿尤为突出,立功最多。“人疑龙泉成太阿”,说明渔人网得的“炯然三尺”就是太阿之剑。“万古凡剑空一洗”,言天下其他剑器在这古剑面前一一相形失色。
以上四句通过雷焕已死古剑犹存,承上启下,真是神来之笔。以下九句写诗人与古剑遇合。
“倚楼西北望边城,连月亘天烽火明”。言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西北边城望去,几个月来烽火连天。亘,绵延。与序言“边事方急”照应,是对当时边防形势的写实。
“隐忧枕上思请缨,夜半跃鞘床头鸣”二句,写古剑对诗人深忧边患、报国请缨的感应。隐忧,即深忧。请缨,即请战,申请从戎杀敌。汉代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指捆绑敌人的长绳。当诗人正想要请缨报国时,古剑作为神灵之器,竟在夜半时分从剑鞘中跃出,发出铿鍧有力的鸣响之声,人剑均遇知己。
接着出现迷离梦境,引古剑神之言关合全诗。见告,听说,被告知。“若”字显示梦境的恍惚。两个“岂但”句,再三表明古剑的价值非凡,有万夫莫当的杀敌神勇。拍合“西北望边城”正思请缨的杀敌报国之心。
末二句借古剑之口发出抗金复国誓言。素有,常有,一贯有。击楫,敲击船沿。用晋人祖逖渡江北伐,中流击楫,誓清中原故事。胡尘,指金人入侵的战争尘埃。
全诗咏物言志,虚构人剑遇合的离奇故事,纵情歌颂古剑的不凡和神勇,寄托抗金复国壮心。大胆虚构,细致描摹,运用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夸张拟人、环境渲染、遗形取神、迷离梦幻等诸种艺术手法,令读者在神奇的情节和动人的环境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和震撼。全诗二十七句,几乎句句入韵,读来起伏跌宕,音韵铿锵。其中两次转韵,对于全诗脉络层次和韵律变化均起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思想、艺术均优的七言佳制。
赵汝鐩
洞庭湖渔人得古剑于网中,张倅得之,以遗予。时开禧丁卯春,馆于岳阳楼,边事方急。知君素有击楫中流心,誓当助君报国万里清胡尘!
洞庭吞天天无风,月印一镜星涵空。
波心千丈光五色,渔人啧啧疑垂虹。
睨而视之寂不见,举网下罩追遗踪。
须臾雷轰怒涛吼,鼓荡六合雰溟蒙。
所得非鱼亦非龙,炯然三尺贯当中。
肉销骨立精气融,铿鍧其声韬其锋。
越砥稍稍加磨礲,壮士见之肝胆雄。
雷焕已死不可起,有谁解识斗间气。
人疑龙泉或太阿,万古凡剑空一洗。
倚楼西北望边城,连月亘天烽火明。
隐忧枕上思请缨,夜半跃鞘床头鸣。
梦中见告若有神,吾价岂但直百金。
吾勇岂但敌一人?
赏析
这首诗咏古剑以抒抗金报国壮心,七言佳制。
序言33字,交代古剑由来。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张倅(cuì),姓张的副官。遗(wèi)予,赠我。开禧,宋宁宗年号。丁卯岁是公元1207年。韩侘胄北伐失败,金兵加紧南犯,故云“边事方急”,是这首诗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全诗可分三层,前十四句得剑,后九句抒怀,中间四句为过渡之笔。
首二句描绘光明澄澈寂静幽深的洞庭之夜。浩瀚的洞庭,水天相接,风平浪静,月亮明镜般印在湖上,星空倒映水中。这明净如画的夜景,为古剑出现提供背景。吞天,言水天相接。涵,包涵。
波心四句,写渔人见到波心奇光追踪寻迹。忽然间,湖水泛起波澜,波心喷射出千丈高的五色奇光,引起渔人的惊讶、疑惑,以为是天上垂下来的彩虹,定睛一看却什么也没有,上下一片寂静。于是举起鱼网,罩向波心,追寻奇光踪迹。此写渔人寻剑过程,暗用晋人张华、雷焕故事。传说张华夜见紫气奇光起牵牛、北斗星座之间,问雷焕:“见之乎?”焕曰:“此谓宝剑气。”后在丰城狱下果然挖到龙泉、太阿两剑。“波心千丈光五色”预示洞庭湖中有神奇宝剑。啧啧,象声词,赞叹声。虹,彩虹,霓虹。睨,斜视,此指凝神看去。
须臾四句,神剑古剑的获得。“须臾雷轰怒涛吼,鼓荡六合雾溟濛”。摹写古剑出现时天崩地裂般的巨响和一派混沌的景象。雷的轰鸣、怒涛吼叫,其声鼓荡六合,天地间大雾弥漫,预示着神奇的事物立即出现。六合,上下四方,即天地间。
“所得非鱼亦非龙”出乎渔人意料。“炯然三尺贯当中”。炯然,光明。光芒四射的三尺宝剑呈现在读者面前。贯当中,指贯穿在鱼网当中。
以上八句写古剑出现前的奇光巨响,让人不禁连想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的出现前的“熊咆龙吟”、“列缺霹雳”和“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等景象,如同新奇事物诞生时,天地间经历着巨变和阵痛。给人神奇而逼真的感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肉销”四句摹写古剑。“肉销骨立精气融,铿鍧其声韬其锋”作正面描摹。见其骨相、精神、不同凡响、不露锋芒。“肉销骨立”四字,表面写其形体瘦削,实则从其挺峻、劲直之中,感受到宝剑的极富精神、灵性和活力。精,即精神,阴阳元气。《易经·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铿鍧(kēnghōng),指剑声。刻画古剑的“肉销骨立”是一种遗形写神的创作方法,同杜甫《丹青引》批评韩干“画肉不画骨”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见诗人之得李杜诗法。从古剑的精神、骨相、不同凡响,可想见其质地、功能及锋芒之利。然而,一个“韬”字,既见其未经磨砺的外形,更见其不露锋芒的品格。一旦锋芒毕露,定会万夫不当。
“越砥稍稍加磨砺,壮士见之肝胆雄”二句是侧面描写。承“韬其锋”句,稍加磨砺,果然锋利无比,振奋人心。
以上十二句,对古剑及其出现过程,绘声绘色,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深为其锐利的锋芒与精神灵性感动,仰慕珍爱之情油然而生。
“雷焕”四句,承前启后,是过渡之笔。“雷焕已死不可起,有谁解识斗间气?”雷焕,晋代豫章(江西南昌)人,曾识上澈斗牛间之剑气,在丰城挖取龙泉、太阿一双宝剑,是剑器的知音,现在“已死不可起”,到哪里寻找那样识得剑气的英雄?为古剑呼唤知己,寻找真正的主人。
“人疑龙泉成太阿,万古凡剑空一洗”。龙泉、太阿,据《越绝书》载: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泉、太阿、工布三剑。”又云:“楚王持太阿剑率众击破敌军。”又《史记·李斯传》称:“今陛下服太阿之剑。”可见三剑之中,太阿尤为突出,立功最多。“人疑龙泉成太阿”,说明渔人网得的“炯然三尺”就是太阿之剑。“万古凡剑空一洗”,言天下其他剑器在这古剑面前一一相形失色。
以上四句通过雷焕已死古剑犹存,承上启下,真是神来之笔。以下九句写诗人与古剑遇合。
“倚楼西北望边城,连月亘天烽火明”。言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西北边城望去,几个月来烽火连天。亘,绵延。与序言“边事方急”照应,是对当时边防形势的写实。
“隐忧枕上思请缨,夜半跃鞘床头鸣”二句,写古剑对诗人深忧边患、报国请缨的感应。隐忧,即深忧。请缨,即请战,申请从戎杀敌。汉代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指捆绑敌人的长绳。当诗人正想要请缨报国时,古剑作为神灵之器,竟在夜半时分从剑鞘中跃出,发出铿鍧有力的鸣响之声,人剑均遇知己。
接着出现迷离梦境,引古剑神之言关合全诗。见告,听说,被告知。“若”字显示梦境的恍惚。两个“岂但”句,再三表明古剑的价值非凡,有万夫莫当的杀敌神勇。拍合“西北望边城”正思请缨的杀敌报国之心。
末二句借古剑之口发出抗金复国誓言。素有,常有,一贯有。击楫,敲击船沿。用晋人祖逖渡江北伐,中流击楫,誓清中原故事。胡尘,指金人入侵的战争尘埃。
全诗咏物言志,虚构人剑遇合的离奇故事,纵情歌颂古剑的不凡和神勇,寄托抗金复国壮心。大胆虚构,细致描摹,运用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夸张拟人、环境渲染、遗形取神、迷离梦幻等诸种艺术手法,令读者在神奇的情节和动人的环境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和震撼。全诗二十七句,几乎句句入韵,读来起伏跌宕,音韵铿锵。其中两次转韵,对于全诗脉络层次和韵律变化均起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思想、艺术均优的七言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