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途中》杨炯的诗鉴赏

时间:2013-06-27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因从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征讨武则天而受株连,于垂拱元年(685)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途中》这首五言排律,大概就是作诗人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诗人通过途中所见所感,抒发远行怀乡的哀愁和畏谗惧谤的忧思。全诗如下: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诗的开始二句“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辞”即告辞,辞别。“指”即指向,所到之处。诗歌的起句用 “叠词悠悠”,不但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而且也表现出诗人离别时不舍之态。下句中的“去”即离开之意,“去去”重叠,不但照应上句“悠悠”,而且表现出人物离开是忧心忡忡的心理。这里,两个叠词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运用,不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而且增强诗歌的情韵美。同时,“鼎邑”与“金墉”两个地名相对,形成一个空间距离。诗人通过这一空间,不但照应了诗题“途中”的空间距离,形成一种审美境界,而且在“途中”的“去去”中,自然蕴含着远去而产生的不平之气,以及被贬谪所产生的伤感之情。
接下来的“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是对上两句的解释。“路途盈千里”中的 “盈”即满,超过。“山川亘百重”中的“亘”即连绵不断,伸展开去。这是诗人征途中所见所感。一个“盈”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一个“亘”字,也表现出路途的坎坷与艰险。“百重”是说山川多,绵延不绝。这两句,诗人总是围绕“途中”来写,是诗人所见之景,描绘出了整个路程远隔千余里,山环水绕,连绵不断,伸展开去的情景。这里,诗人运用对“途中”所见的描写,我们可有这样理解,路途的遥远,坎坷不平,正象征着诗人慢慢人生的不顺和仕宦之途的不平。
接着“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这里是说,狂风大作时地面上万物应和,漫云翻卷时天空中云峰叠嶂。这里,诗人用一个“常”字,一个“本”字,不但表现山中风雪云雨的自然之规律,而且通过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形象而含蓄表现人生旅途的坎坷与艰险。可以说,这两句虽是诗人所见,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这变幻莫测的风云,也暗示了诗人人生和仕宦变幻莫测状态,以及诗人遭贬而胸中闷闷不平的感受。
在写了山中风云之后,由上而下,诗人写道:“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方法。借用《古诗》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意而择其用之。也就是说,在《古诗》中,这两句原本描绘的是一幅宜人的阳春美景,而杨炯这里只选取了“郁郁园中柳”,为离别营造了凄清的氛围。接着的“亭亭山上松”,也是由《古诗》中的“青青陵上柏”演绎而来的。在诗歌中,“松柏:这一意象,多是原来比喻“不凋长青”之意,源于孔子《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诗人这里,不但借此表明了在逆境中以“亭亭山上松”来勉励自己,而且为全诗的结尾作了铺垫。
所以,诗人在最后写道:“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这里,紧承上两句而来。“客心”即羁旅他乡人之心,或者在外仕宦人的心等。杜甫《登楼》有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诗句。“伤客心”即使游子越发伤心之意。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典故(语典)手法,而且诗人在“客心殊不乐”中反用了原诗之意。“殊”即特别之意。意思是说,游子或者在外的仕宦,特别是遭贬谪的人,怎么也快乐不起来。因为,诗人在结尾写道:“乡泪独无从”。也就是说,渐行渐远,离开家乡和亲人,这思乡恋情之泪独自流淌,没有依从,孤苦至极。这里,诗人直抒胸臆,不仅表现出自己远行路途遥远,而且也表现出因遭贬而精神上苦闷,没人知晓,更没有人理解。

   总之,《途中》这首短排律,写得清新刚健,气骨苍然。在艺术上,化用古诗句意,不但增强诗歌的形象感,而且在袭用中自创新意,自然浑成。同时,诗人在语言上也是十分讲究的,运用了“悠悠”、“去去”、“青青”、“亭亭”等叠词,以此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唐诗三百首全集 > 初唐四杰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