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送崔融》“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01-17
送崔融
(唐)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少,秋风古北平。
注释
崔(cuī)融(róng):杜审言的友人,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历城)人,唐文学家,时任节度使书记官,与杜审言有深交。
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
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zhàng):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
连河阙(quē):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
军麾(huī):军旗,这里代指军队。
洛(luò)城:洛阳城。
旌(jīng)旃(zhān):旗帜、军旗。
朔(shuò)气:北方寒冷的空气。
笳(jiā):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
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
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烟尘:古时边境有敌入侵,便举火焚烟报警,这里指战事。
古北:指北方边境。
译文
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
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
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
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攻陷营州,七月朝廷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吴道安抚大使,东征以防契丹。崔融也随军东征。崔融当时在武三思幕府掌书记。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他出征时所写。
赏析:
《送崔融》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此诗是杜审言为好友崔融而作,崔融时任唐代节度使掌书记之官。一二句以叙事方式,写友人奉命随行远征,交代送别的原因。三四句写送别的场面气魄宏大、阵势壮观。后四句写诗人设想大军到达边境后的情境,并推想此去必然扫平叛军,清除烟氛,表达了诗人对崔融的鼓励与祝愿。
全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特别是颈联用“朔气”和“边声”来反衬唐军的威严和警觉,显得十分传神,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别佳品。
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诗画道理相同。此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别情,充满了军威,写出了胜利,取得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友人远出的原因和形势,描绘出一幅君王为歼敌派将出征、书记随主帅即将远行的景致。友人从军远征,自然要说到行军战斗的事情,诗人却用烘托气氛的办法,从侧面来写出送别的题旨,升华主题,使得诗歌条理分明,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君王”与“书记"、“行”与“远”的对举,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以写景的方式,紧接上文,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使得结构显得严谨,写出征时热烈隆重的饯别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
“旌旃朝朔气,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朝”、“朔气”、“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描绘出一幅友人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的景致。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却把友人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活灵活现,洋溢着诗人寄托着对朋友的希望和鼓励。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唐)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少,秋风古北平。
注释
崔(cuī)融(róng):杜审言的友人,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历城)人,唐文学家,时任节度使书记官,与杜审言有深交。
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
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zhàng):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
连河阙(quē):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
军麾(huī):军旗,这里代指军队。
洛(luò)城:洛阳城。
旌(jīng)旃(zhān):旗帜、军旗。
朔(shuò)气:北方寒冷的空气。
笳(jiā):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
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
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烟尘:古时边境有敌入侵,便举火焚烟报警,这里指战事。
古北:指北方边境。
译文
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
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
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
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攻陷营州,七月朝廷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吴道安抚大使,东征以防契丹。崔融也随军东征。崔融当时在武三思幕府掌书记。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他出征时所写。
赏析:
《送崔融》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此诗是杜审言为好友崔融而作,崔融时任唐代节度使掌书记之官。一二句以叙事方式,写友人奉命随行远征,交代送别的原因。三四句写送别的场面气魄宏大、阵势壮观。后四句写诗人设想大军到达边境后的情境,并推想此去必然扫平叛军,清除烟氛,表达了诗人对崔融的鼓励与祝愿。
全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特别是颈联用“朔气”和“边声”来反衬唐军的威严和警觉,显得十分传神,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别佳品。
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诗画道理相同。此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别情,充满了军威,写出了胜利,取得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友人远出的原因和形势,描绘出一幅君王为歼敌派将出征、书记随主帅即将远行的景致。友人从军远征,自然要说到行军战斗的事情,诗人却用烘托气氛的办法,从侧面来写出送别的题旨,升华主题,使得诗歌条理分明,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君王”与“书记"、“行”与“远”的对举,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以写景的方式,紧接上文,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使得结构显得严谨,写出征时热烈隆重的饯别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
“旌旃朝朔气,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朝”、“朔气”、“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描绘出一幅友人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的景致。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却把友人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活灵活现,洋溢着诗人寄托着对朋友的希望和鼓励。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