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14-08-11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围笆。寺无僧狐狸样瓦①,官无事鸟鼠当街,白水黄沙,倚遍栏杆,数尽乌鸦。

[注]①样瓦,弄瓦。
1.这首曲子描绘了怎样一幅象征性的画面?请简要地概括其特点。
2.曲子为什么开篇劈头就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这支曲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是一幅荒凉残败,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画面。
2.梅花是美的象征,同曲中所描绘的荒疏衰败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劈头就问为何“不种梅花”,表明诗人对眼前的丑恶现实的惊愕与愤怒,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绝望。



另版本
折桂令·荆溪即事①
乔  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庙不灵狐狸漾瓦②,官无事乌鼠③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注】①这首小令是作者由杭州西湖来游宜兴荆溪途中所见,有感而作。②狐狸漾瓦:狐狸摔瓦罐,指做事胡来。③乌鼠:乌鸦和老鼠。
1.“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圈成了篱笆。这三句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苦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
2.(4分)(1)设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2)托物言志。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和追求。
(3)比喻。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形象生动地揭示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
(4)对偶。“庙不灵”对“官无事”,“ 狐狸”对“ 乌鼠”,“ 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
(答其中两点即可)


注释:
①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②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③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化用陆游诗:“空房终夜无灯下,断木支门睡到明。”
④圈笆:圈起的篱笆。
⑤样瓦:戏耍瓦块。
⑥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赏析:
《荆溪即事》以写荆溪岸边荒芜的景象来抨击元代社会黑暗,从古到今住在荆溪的人们就有种梅的习惯,可是当作者来到此地时却看不到一片梅花。他询问荆溪的人家,为何“不种梅花?”作者视野所及,到处是破败不堪,荒凉贫穷的景象:枯树支撑着院门,野草环绕着溪岸,生计无法解决,何谈去种梅花。这支曲子托物寄志,把描写荆溪两岸的荒凉同揭露当时的黑暗吏治交织在一起,“官无事乌鼠当衙”即是有力的一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和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1]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这一问看似突兀,却并非无因而发。周密《癸辛杂识》:“宜兴西地名石庭,十余里皆古梅,苔藓苍翠,宛如虬龙,皆数百年物也。”石庭就属荆溪地区。杨万里《雪夜寻梅》也有句云:“今年看梅荆溪西,玉为风骨雪为衣。”这就证明荆溪在南宋时曾是一处探梅胜地,溪上的人家应当有栽种梅花的传统。显然本曲作者听说过荆溪旧日的声名。慕名而至,结果不仅溪上人家“不种梅花”,而且从下文可知触目所见但存一片荒寒,这期望与现实之间悬殊的差距,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面目全非、今不如昔的感慨。
向“荆溪溪上人家”问起梅花,还包括一层意思,就是暗示荆溪地方风土并不差。荆溪地处太湖西南,山清水秀,这才使诗人有寻访梅花的雅想。然而处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的人家,却是芜秽满眼,这种极度的不谐调,也十分耐人寻味。
诗人自设一问,然后以目击的惨淡景象作为答复。坐落在溪上的住屋,年久失修,连大门都倒坍了,用老树的枯干勉强撑着;沿岸是无人过问的野生水草;就连篱笆,也只用低矮的苦竹草草地围上一圈。寥寥三句,将溪上人家的穷苦破败刻画得入木三分,“老”、“荒”、“苦”三处形容词,层层添加了心灵的沉重感。诗人自问而结果自答,这其间也透露出村中阒寂无人的消息。
找不到可以询问的居民,诗人只能转向溪上的公共建筑。这里同样令人慨然。寺庙因为无人供奉香火而冷落不堪,任狐狸在屋顶上奔窜戏弄;官衙也是门可罗雀,大堂上成了乌鸦老鼠活动的世界。这就揭出了百姓流亡的实际情况。又古代有“城狐社鼠”的成语,狐、鼠同公共场所联系在一起,常有拟人的意味。诗人的“狐狸漾瓦”、“乌鼠当衙”,也是在有意识地讽刺那些接受百姓供奉,却不为百姓做好事的神灵和官吏,尤其是后者,因为他们是要直接为眼前的惨象担负责任的。
末三句承接了前文的荒凉气氛。诗人倚遍一处处栏杆,迎接他的只有乱鸦的喧噪,这就再一次暗示当地的居民多已背井离乡。这才会导致啼鸦的活跃。面对死气沉沉的世界,诗人再也无话可说。结尾的这三句未作任何评论或感情的提示,但这无言的沉默,却不啻于悲愤的呐喊。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元曲三百首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