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自传》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18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有删改)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