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22
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
夏生荷
1949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即便是靠着写诗也可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然而,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好男儿当捐躯为祖国,不该苟且偷生。”1942年,穆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担任翻译官,后又上了最前线,进入到被誉为“魔鬼之谷”的胡康原始大森林,同行的5万多同胞都葬身于此,而穆旦在历经8天饥饿和身染痢疾之后,竟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穆旦此后厄运连连。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美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但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因为“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兴奋不已,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1976年的一个晚上,穆旦不幸从自行车上掉了下来,造成严重的骨折,但他坚持在家里休养,此后他每天架着拐杖,艰难地来到书桌前,铺开稿纸,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连除夕也不例外,由于长时间的劳累,穆旦的腿伤越来越严重,一年多后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手术的前两天,穆旦将译作的全部手稿都整理好,然后放进一个手提箱里,“我把我喜欢的拜伦和普希金的诗全部都译完了,”他如释重负地对16岁的小女儿说,“好好替爸爸保存它们,它们现在不能出版,也许等到你老的时候才能出。”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手术的前一天,穆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1981年,穆旦被平反,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其实,无需为穆旦惋惜,因为他已经是太阳,他一生的追求和表达,会长久地温暖一个民族!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夏生荷
1949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即便是靠着写诗也可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然而,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好男儿当捐躯为祖国,不该苟且偷生。”1942年,穆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担任翻译官,后又上了最前线,进入到被誉为“魔鬼之谷”的胡康原始大森林,同行的5万多同胞都葬身于此,而穆旦在历经8天饥饿和身染痢疾之后,竟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穆旦此后厄运连连。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美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但就在此时,“文革”爆发了,因为“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兴奋不已,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1976年的一个晚上,穆旦不幸从自行车上掉了下来,造成严重的骨折,但他坚持在家里休养,此后他每天架着拐杖,艰难地来到书桌前,铺开稿纸,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连除夕也不例外,由于长时间的劳累,穆旦的腿伤越来越严重,一年多后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手术的前两天,穆旦将译作的全部手稿都整理好,然后放进一个手提箱里,“我把我喜欢的拜伦和普希金的诗全部都译完了,”他如释重负地对16岁的小女儿说,“好好替爸爸保存它们,它们现在不能出版,也许等到你老的时候才能出。”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手术的前一天,穆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1981年,穆旦被平反,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其实,无需为穆旦惋惜,因为他已经是太阳,他一生的追求和表达,会长久地温暖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