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论文化的境界》阅读答案

时间:2016-11-18
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内在超越品质成就了中国人的“境界”意识。中国文化是一种以描述和体验为特征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物我合一”“道器不离”“体用不二”“和谐共生”等中性智慧。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性是一个“向善”的不断自我实现、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这种向善过程的就是人的境界的提升。在中国文化的实践中,境界是一种修为,境界是一种格调,境界更是一种层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境界”的领悟成了中国人实现自我人生超越的重要标志。中国哲学强调个体的人生理想必须依托于个体的人生境界来实现,即人生理想需以完善最高人生境界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首先以孔子为例,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个体的生命展示其实是一个文化成长的过程。孔子在总结他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文化成长的最终目标就是养成像文武周公那样的君子人格。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君子”与“小人”是一个张力结构,这个张力正是君子所修为的空间。在孔子那里,境界与一个人的理想、志向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当主体确定了人生的理想目标之后,必须通过提升修养以确立一种人生志向,并把外在的礼、乐转化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自觉地加以运用并有所取舍,才可能自觉地建立起君子人格境界,实现人生的超越。
孔子的人生境界是成为谦谦君子,而孟子的人生境界则是成为尧舜。在孟子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在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孟子也曾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强调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但却具有“异于禽兽者”的部分。要做好人成为尧舜,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几希”的“人性”。这样,人就是一种在“尧舜”与“禽兽”之间挣扎的特殊性存在。而“尧舜”与“禽兽”之间,留下了人的境界修为的空间。
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那里,“无为”既是其最基本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这是《道德经》五千言讲的核心问题。道家的“无为”绝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而是要崇尚“天道”,以实物的自然为纲,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其深层次内涵是绝对不能逆道而为,去干预自然之道。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总之,儒家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都讲求超越,以求人生境界的提升。但其超越的路径则不尽相同。儒家“尚有”,强调刚健有为;道家则“责无”,主张顺应自然。虽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境界追求——通过超越有限而实现无限与永恒,通过超越有形而进入无形,通过超越小我而成就大我。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诉求是其最具人性魅力的环节。
    (节选自邹广文《论文化的境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以描述和体验为特征,其中蕴含着“物我合一”“道器不离”“和谐共生”等丰富的中性智慧,它与中国哲学一起促成了中国人的“境界”意识。
B.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性是一个向善的过程,不断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伴随它的是人的境界的提升,而完善最高人生境界可促进人生理想的实现。
C.中国人在一定意义上把对“境界”的领悟作为实现自我人生超越的重要标志,这种境界在中国文化的实践中是一种修为,一种格调,更是一种层次。
D.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君子”与“小人”的张力正是君子所修为的空间,孔子认为人的生命展示应是一个文化成长而最终养成君子人格的过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人格境界的建立,是在明确自身理想与志向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将外在的礼、乐转化为内在需要并加以取舍才可能实现。
B.根据孟子的人生境界追求,人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人在境界的追求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兽性、发扬自己的人性,在“尧舜”与“禽兽”之间找到修为的空间。
C.《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要求人们在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甚至干预自然,这样才可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D.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诉求具有强烈的人性魅力,尤其是在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那里,境界问题是构成其思想的重要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尚有”,强调刚健有为,无论是孔子的“成为谦谦君子”还是孟子的“成为尧舜”,都是在强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来提升人生的境界。
B.道家主张崇尚“天道”,顺应自然,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以达到“无为”这种道家思想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C.孟子在孔子的“君子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也指出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异于动物的部分。
D.儒家与道家在境界的追求中都讲求超越,通过超越有限、有形与小我,而进入无限、无形和成就大我,但这种超越路径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
1、A
2、A
3、C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