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小说《士兵与猎手》阅读答案(2)

时间:2016-11-18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两排梅花脚印,同时引发了两个猎手的捕猎激情,但两人的动机却不相同,日本士兵是为追求理想,鄂伦春猎手则为生计着想。
B.日本士兵在饥饿劳累时,看到树木晃动,就像看到被扫射后的中国百姓。这里通过巧妙的比喻,揭露了日本士兵之前的罪恶行径,也表达出他的反省。
C.一只东北虎遭遇枪击后,两只虎先后跳下悬崖。自然动物以这种悲壮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的反抗与蔑视,来保存物种的尊严,这种行为震慑人心。
D.小说以美丽壮阔的小兴安岭为背景展开故事,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下上演人对兽的血腥杀戮,试图阐述一种白与黑、冰与火、善与恶的关系,逼人深思。
E.文章以两个主人公的行踪展开了两条自始至终平行的情节线,这虽然限制了阅读者的视角,但增加了双方较量的紧张氛围,吸引了读者注意力。
(2)小说第三段画线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分析。(6分)
(3)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性”与“兽性”的错位与统一:即人有兽性,兽有人性,人有人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6分)
(4)小说以若干年后日本士兵来寻鄂伦春猎手报恩为结局,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并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A、E不给分。(B项,“表达出他的反省”一句不正确;A项,“日本士兵是为追求理想”一句错误,原文说他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E项,“自始至终平行”一句错误,后文两条平行线在遇到老虎时交汇了,另外,“限制了阅读者的视角”一句错误,两条线应是扩展了读者的视角,丰富了阅读的内容。)
(2)①结构上:a.承接上文,交代了鄂伦春猎手追逐东北虎的原因。b.为下文作铺垫,使得鄂伦春猎手坚持了四天的追逐行为有了充分的理由。(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
②内容上:a.与后文鄂伦春猎手放下猎枪,不猎杀老虎形成对照,反衬出鄂伦春猎手仁慈善良的形象。(2分)b.“动物都跑得无影无踪”一句,侧面表现了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士兵的凶残和暴戾。(2分)
(3)①人有兽性:日本士兵在面对两只老虎时,完全不为动物身上自然流露的温情与美好所动,而是一枪致命地将老虎猎杀掉,非常残忍冷酷,所以说“人有兽性”。(2分)②兽有人性:两只老虎嬉戏时表现出的那种脉脉温情,以及双双跳崖生死不离的情意,决绝地以生命捍卫尊严的刚烈,这些本是人类世界的美好情感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如此充分,所以说“兽有人性”。(2分)③人有人性:鄂伦春猎手被两只老虎的温情打动,进而放下猎枪,面对残忍的敌人最终还是选择放他一条生路,这种不忍与饶恕就是人性里伟大的仁善之心,所以说“人有人性”。(2分)
(4)①意料之外:倒数第二段写道,鄂伦春猎手已经端起了枪瞄准了日本士兵,并扣动了扳机,按常理,面对这样一个残忍的猎手、侵略我们国家的敌人,鄂伦春猎手应当毫不犹豫地将他置于死地。但从结尾一段却知道,猎手并没有要他的性命,而只是射伤了他的腿,所以说是“意料之外”。(3分)②情理之中:从前文可知,鄂伦春猎手虽是猎手,却不忍杀害两只老虎,可见他有着善良仁慈的内心,这种仁善使得他在面对一个“人”时更不忍下手,更何况这个“人”那样年轻,就像他自己家的小弟。所以虽然对手是个日本士兵,但善良的猎手还是只射伤了他的腿来惩罚他。这完全符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所以说是“情理之中”。(3分)③这个结局抛弃了一般的敌我善恶双方以牙还牙、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冷酷模式,传递了道德宽容暴力,仁善感化邪恶,饶恕换来忏悔的博大力量,赞美了大仁大善的人性,打动了人心,升华了主旨。(2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