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传播》阅读答案

时间:2017-03-21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到唐代时已发展劐历史上的极盛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唐文化无所顾忌地大量吸收外城文化。隋唐时期涌入中国的外域文化规模确乎巨大,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美术、音乐,中亚的袄教、景角、摩尼教、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等。这些文化从唐帝田开启的国门中一拥而入,而唐都长安,自然也就成了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公元6-8世纪的长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都市,长安的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长安的国子学和太学接纳了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
外域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唐人的文化生活也增添了万千风采。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胡汉文化冲突、融合时期后,隋唐皇室的高官责成中已有许多人具有了胡汉混杂的血统。血统的“胡化”,使得唐人能够坦然接受胡人风尚。胡食在唐代广为流布,胡曲与胡舞在唐代也大为流行。除此之外,唐人也对胡装颇为喜爱,女子化妆亦习胡风。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使唐人不仅在礼法上颇具“胡风”,而且在气质上也大有“胡气”。正是这种风气的熏陶,才使唐代文化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
唐文化在广泛摄取外来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却并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又加以能动地选择与改造,从而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井消化。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高度成熟,寺院经济也空前发达,高僧们制定独特教规,瓜分教区,以相对稳定的地盘创造性地发展佛教理论,进而推出纯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这就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这些佛教宗派在佛理和价值取向上都是中国式的。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当然,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能起补缺作用的就会被吸收并加以消化、改造,反之则会被淘汰。法相宗的创始者是大名鼎鼎的玄奘,这位著名高僧不辞劳苦,沿陆上丝绸之路西行取经,希望用从印度带回的正统的释迦教义统一唐代的佛学。然而,旨在坚持印度佛教理论纯洁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法相宗,在兴盛了三四十年后就骤然衰落,其命运颇值得人们深思。
一种民族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进行,缺少与外来文化信息  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丝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西方贸易商品,除了它自身的物质性文化内涵外,它还会使我们联想到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那段历史。今天,当中华民族再次敞开国门之际,抚令追昔,可以策励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大智大勇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丝绸之路在唐代以前就早已有之,只是在隋唐时期高度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应有了广泛的发展。
B.来自南亚、中亚、西亚的大量外域文化,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涌人中国,这些外来文化对唐代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C.在唐代,汉文化大量吸收了胡文化,这是胡汉文化长期冲突、融合的结果,它使唐文化在外在风貌和内在品质上都有了很大改变。
D.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因注重人世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    教宗派,是融人中国儒家思想而形成的教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唐代都城长安在6-8世纪时,接待了众多国家的外交使节和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长安是当时中外经济和文化汇聚的中心。
B.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隋唐皇室的高官贵戚中有许多人的血统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是唐代接受外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C.印度佛学传人中国后,到隋唐时期有所发展,变为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人世,这一现象说明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并非照搬照抄。
D.唐代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历尽艰辛从佛教的发源地获取原汁原味的释迦教义后创立的法相宗较快衰落,其命运值得人们去思考“对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行吸收、消化并改造”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这种往来使唐文化吸收了多种多样的外域文化。
B.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直接影响是使唐人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饮食习惯到穿着打扮,甚至政治体制也受到了影响。
C.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获得形式是唐人对外来文化能动地选择与改造,有的是将其吸收、消化并发展,有的则予以淘汰。
D.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现实价值之一是让我们有所借鉴,在当今时代要扩大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开拓创新。

参考答案
1、D
2、A
3、B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