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阅读答案
时间:2020-06-19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不时有以乡村为背景的故事出现。它们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故园美好,但无论是从类型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题材的突破来说,都乏善可陈。考察近年来网文的影视、动漫改编案例,不难发现,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与其庞大的用户群,与这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的。
乡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它们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在这个意义上,有20年发展历史的网络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缺席。文学不仅仅是供娱乐休闲的工具,而且要经世致用,与家国命运、时代兴衰紧密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故事,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民众的趣味与面貌,提升国民世界观与民族凝聚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文学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网络文学作者应该有乡土文学自觉,要有自觉创造乡村题材新经典的理想和追求。今天的网络文学作者自觉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以来中国现当代作家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自觉以新的媒介语言和叙事策略,讲好当代中国乡村故事,以创造新的乡土美学范式。尽管这个时代的“乡村”面临的是一个高度迭代、日新月异的世界,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无论如何变迁,乡土文化的内涵有国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这是共性的存在。守护乡愁与建设乡土文化家园是新一代网文作者的使命。
网络文学各个层面要有“网络文学+三农”的产业自觉。“网络文学+”成为网络文艺产业的一个主流。但是“网络文学+三农”的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如果从传播渠道与营销工具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依然可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原产地农副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产品(如民宿)、乡村生态保护等,都可以经由“网络文学+创意传播”的策略进行有效推广。如果网络文学产业的各个层面能够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则乡村振兴如虎添翼。
顶层设计上要有构建“大网络文学与小乡土故事”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自觉。今天的乡土网络文学,可以通过主流机制推动并发起的方式,打造由网络文学主流大平台、乡土主题网络文学平台、客户端、微博写作等不同社区,互通、互动、互联,充分发挥农民作者为主体的创造性,让他们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设置乡土文化、农村变革的议题,参与到大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新时代农民,不仅是被动的消费者、读者和用户,同时也应是故事的讲述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当下所处的网络时代,是乡村振兴的时代。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必将为乡村振兴铸就文化之魂,而乡村振兴也必将为网络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故事和动能。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个文学的、媒介的、娱乐的、产业多声部合奏的中国乡村文学大合唱将奏响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但因为缺少创新和突破,因而普遍乏善可陈。
B.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虽有庞大用户群,却不能完全适应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
C.乡村题材小说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镜像”价值,决定了网络文学必须经世致用。
D.乡村振兴需要网络文学产业各个层面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但目前还没有成熟案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乡村文学、网络文学和乡村振兴的话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网络文学应该为乡村振兴助力的观点。
B.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具体地论述了网络文学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
C.时代的变迁改变不了中国人已有的乡土文化的内涵,这是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有乡土文学自觉的立论依据。
D.文章第六段主要提出了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大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的构想,以此来论证顶层设计应有的战略自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聚焦三农的乡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将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
B鲁迅的《故乡》表达了对旧中国乡村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趣味与面貌。
C.要创作出乡村题材新经典,网络文学作者就必须要有关注农村和农民的乡土文学自觉。
D.乡村振兴的时代必将助推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会使相关产业得到发展。
答
1.(3 分)B (A 不是网络小说乏善可陈,而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故事”;C 乡村题材的小说对网络文学的经世致用没有必然的决定作用;D 原文是“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
2.(3 分)C (应该是改变不了乡土文化内涵中共性的东西)
3.(3 分)A (成为主流没有依据)
乡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它们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在这个意义上,有20年发展历史的网络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缺席。文学不仅仅是供娱乐休闲的工具,而且要经世致用,与家国命运、时代兴衰紧密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故事,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民众的趣味与面貌,提升国民世界观与民族凝聚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文学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网络文学作者应该有乡土文学自觉,要有自觉创造乡村题材新经典的理想和追求。今天的网络文学作者自觉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以来中国现当代作家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自觉以新的媒介语言和叙事策略,讲好当代中国乡村故事,以创造新的乡土美学范式。尽管这个时代的“乡村”面临的是一个高度迭代、日新月异的世界,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无论如何变迁,乡土文化的内涵有国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这是共性的存在。守护乡愁与建设乡土文化家园是新一代网文作者的使命。
网络文学各个层面要有“网络文学+三农”的产业自觉。“网络文学+”成为网络文艺产业的一个主流。但是“网络文学+三农”的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如果从传播渠道与营销工具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依然可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原产地农副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产品(如民宿)、乡村生态保护等,都可以经由“网络文学+创意传播”的策略进行有效推广。如果网络文学产业的各个层面能够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则乡村振兴如虎添翼。
顶层设计上要有构建“大网络文学与小乡土故事”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自觉。今天的乡土网络文学,可以通过主流机制推动并发起的方式,打造由网络文学主流大平台、乡土主题网络文学平台、客户端、微博写作等不同社区,互通、互动、互联,充分发挥农民作者为主体的创造性,让他们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设置乡土文化、农村变革的议题,参与到大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新时代农民,不仅是被动的消费者、读者和用户,同时也应是故事的讲述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当下所处的网络时代,是乡村振兴的时代。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必将为乡村振兴铸就文化之魂,而乡村振兴也必将为网络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故事和动能。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个文学的、媒介的、娱乐的、产业多声部合奏的中国乡村文学大合唱将奏响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但因为缺少创新和突破,因而普遍乏善可陈。
B.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虽有庞大用户群,却不能完全适应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
C.乡村题材小说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镜像”价值,决定了网络文学必须经世致用。
D.乡村振兴需要网络文学产业各个层面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但目前还没有成熟案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乡村文学、网络文学和乡村振兴的话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网络文学应该为乡村振兴助力的观点。
B.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具体地论述了网络文学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
C.时代的变迁改变不了中国人已有的乡土文化的内涵,这是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有乡土文学自觉的立论依据。
D.文章第六段主要提出了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大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的构想,以此来论证顶层设计应有的战略自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聚焦三农的乡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将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
B鲁迅的《故乡》表达了对旧中国乡村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趣味与面貌。
C.要创作出乡村题材新经典,网络文学作者就必须要有关注农村和农民的乡土文学自觉。
D.乡村振兴的时代必将助推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会使相关产业得到发展。
答
1.(3 分)B (A 不是网络小说乏善可陈,而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故事”;C 乡村题材的小说对网络文学的经世致用没有必然的决定作用;D 原文是“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
2.(3 分)C (应该是改变不了乡土文化内涵中共性的东西)
3.(3 分)A (成为主流没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