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秋天的音乐》阅读答案
时间:2020-11-10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②“秋天的音乐。”
③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乐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段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⑪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⑫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⑬“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
8.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9.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6.C(结合段意,这里“前行的列车”的正确含义当为喻指“时间的流逝",作者借“倒车”表达了让生命留驻、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
7.C(两句话形成“印证关系”错。梳理文意可知,“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表达的是对死亡的达观,而“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表达的是对现实的失望,二者不是“印证”关系。)
8.①"垂死的老树”所代表的“衰朽”“落寞"与前文“大地”“天空”所带来的“悠然”“平和”,以及后文“森林”“幼树”所带来的“庄严”“生机”构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②作者借不同的意象,结合不同的音乐共同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感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每个要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但必须紧扣“内容关联”来谈,且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成结构作用,诸如“过渡”“照应”之类的不给分。命题意图:考查审题能力。答题指导:关联角度一异 、同。)
9.艺术是安慰人生的。
①作者之所以觉得艺术是欺骗人生的,是因为音乐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与眼前冷漠、残酷的现实的反差。②两位老人并不能代表社会的全貌,正如悲伤的曲调、萧杀的景观不是“我”此行感受的主体一样,认识世界、感悟人生不能“一叶障目”。
③人生有起伏,正如风景有明暗、曲调有悲喜,艺术的价值便在于抚平创伤、激发善意,最终让人们感受美好,这才是艺术该有的意义。
④两种不同的观点折射出的是消极与积极的不同人生态度,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一心向阳,并积极倡导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
[可从“欺骗人生观的原因分析”(参考答案①②点)及“安慰人生观的理由阐述"(参考答案③④点)两个方面来回答,并结合原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两个方面各占3分,根据理由分析及结合文章内容的情况酌情给分。选择从“艺术是欺骗人生的“角度来答题,总得分不能超过3分。]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②“秋天的音乐。”
③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乐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段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⑪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⑫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⑬“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
8.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9.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6.C(结合段意,这里“前行的列车”的正确含义当为喻指“时间的流逝",作者借“倒车”表达了让生命留驻、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
7.C(两句话形成“印证关系”错。梳理文意可知,“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表达的是对死亡的达观,而“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表达的是对现实的失望,二者不是“印证”关系。)
8.①"垂死的老树”所代表的“衰朽”“落寞"与前文“大地”“天空”所带来的“悠然”“平和”,以及后文“森林”“幼树”所带来的“庄严”“生机”构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②作者借不同的意象,结合不同的音乐共同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感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每个要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但必须紧扣“内容关联”来谈,且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成结构作用,诸如“过渡”“照应”之类的不给分。命题意图:考查审题能力。答题指导:关联角度一异 、同。)
9.艺术是安慰人生的。
①作者之所以觉得艺术是欺骗人生的,是因为音乐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与眼前冷漠、残酷的现实的反差。②两位老人并不能代表社会的全貌,正如悲伤的曲调、萧杀的景观不是“我”此行感受的主体一样,认识世界、感悟人生不能“一叶障目”。
③人生有起伏,正如风景有明暗、曲调有悲喜,艺术的价值便在于抚平创伤、激发善意,最终让人们感受美好,这才是艺术该有的意义。
④两种不同的观点折射出的是消极与积极的不同人生态度,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一心向阳,并积极倡导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
[可从“欺骗人生观的原因分析”(参考答案①②点)及“安慰人生观的理由阐述"(参考答案③④点)两个方面来回答,并结合原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两个方面各占3分,根据理由分析及结合文章内容的情况酌情给分。选择从“艺术是欺骗人生的“角度来答题,总得分不能超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