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承智班)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7-09-09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承智班)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大不敬,被指控的罪名。对皇上犯了“大不敬”的罪,在当时是要处笞刑。)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指周瑜,④当时要处以极刑,⑤“公车”,政府机构。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军继续向韩半岛派遺重要战略武器,意在朝鲜接连发起的挑衅发出强烈的警告信号,重申协防韩国的决心。
B. 2016年 “招工难”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热议。因为“外出务工工资不高”“外出工作压力大”“老家经济发展有潜力”等原因,多数农民工选择留乡发展。
C. 根据我国老龄社会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政府提出实行多元化退休政策的建议。
D. 近日,2016年中国慈善蓝皮书发布。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总社会捐赠量达到近千亿余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必要的介词可在“朝鲜接连发起的挑衅”前加“向”。B项,句式杂糅“因为……原因”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D项,不合事理近”和“余”矛盾保留一个。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因为……原因”两种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3. 下列四个选项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B.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B项,“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是定语后置句,其他的为被动句。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145年光阴流转,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已随着那逝水年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这首低回婉转的《樱桃时节》,穿越了漫长时光,依然打动人心。
B. 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守卫了我们的家园,铸就了民族的魂魄,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并引领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胜利。
C. 一些西方人认为,“国强必霸”是普适的历史逻辑,他们一直有一种担心:中国不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威胁最大的。
D. 学会在一个感情上彼此牵绊,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相距甚远的庞大集体中磨砺韧性和从容,是每一个“返乡书写者”应该具有的品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不合逻辑,“引领了”去掉“了”;C语序不当,应为“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威胁”,D搭配不当“磨砺”和“韧性”“从容”搭配不当。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此题选项D“磨砺”和“韧性”“从容”搭配不当。
5.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过去的一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改革深水区的攻坚,有反腐败斗争的进取……以 的紧迫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蹄疾步稳的节奏全面深化改革,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全面依法治国,以 的勇气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着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 只争朝夕 壮士断腕 坚定
B. 时不我待 刮骨疗毒 树立
C. 只争朝夕 壮士断腕 树立
D. 时不我待 刮骨疗毒 坚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只争朝 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时不我待: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时间。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壮士断腕: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坚定:使坚强不动摇。树立:建立。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6. 概括本文论述思路。
7.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8. 实现“美美与共”境界有哪些方面困难?
【答案】6. 首先,(1-2段)提出中心论点,并分析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接着,(3-6段)具体分析实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之处,并举例说明实现的可能性,指出要善于“美人之美”。 最后,(7段)提出要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
7. ①举例论证,列举了日本访唐等例子;②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哲学思想;③对比论证,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
8. 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②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
【解析】本题属于论述文阅读,平时学习议论文时应当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议论文的技巧。如提取中心论点、梳理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方法等等,本题三个小题的设置都是围绕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设题,回答并不太难,只要注意语言的表述合理即可。
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理清本文的思路即给文章划分部分层次,通过阅读文章可知,1-2段是第一部分,是提出中心论点部分;3-6段是第二部分,是具体论证部分;7段是第三部分,是回扣中心部分。可以尽量运用文中语言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有哪些论证方法,然后对号入座即可。一般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类比论证、⑥因果论证、⑦引用论证等几种。通过把握原文内容,可以总结出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三种,分点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9. 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B. 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C. 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D. 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10.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B. 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D. 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11.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B. 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 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D. 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答案】9. D 10. A 11. A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混淆范围,原文第一段首句说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天文学“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D项,混淆范围,原文第一段首句说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天文学“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说法不当。原文第三段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七篇对大衍历进行了记载,而不是说大衍历的内容分为七篇。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说法不当。原文第三段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七篇对大衍历进行了记载,而不是说大衍历的内容分为七篇。
11.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因果关系错误,“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不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原文末段说,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没有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精度没有提高,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所以造成了天文学的停滞不前。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一、选择题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大不敬,被指控的罪名。对皇上犯了“大不敬”的罪,在当时是要处笞刑。)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指周瑜,④当时要处以极刑,⑤“公车”,政府机构。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军继续向韩半岛派遺重要战略武器,意在朝鲜接连发起的挑衅发出强烈的警告信号,重申协防韩国的决心。
B. 2016年 “招工难”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热议。因为“外出务工工资不高”“外出工作压力大”“老家经济发展有潜力”等原因,多数农民工选择留乡发展。
C. 根据我国老龄社会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政府提出实行多元化退休政策的建议。
D. 近日,2016年中国慈善蓝皮书发布。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总社会捐赠量达到近千亿余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必要的介词可在“朝鲜接连发起的挑衅”前加“向”。B项,句式杂糅“因为……原因”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D项,不合事理近”和“余”矛盾保留一个。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因为……原因”两种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3. 下列四个选项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B.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B项,“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是定语后置句,其他的为被动句。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145年光阴流转,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已随着那逝水年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这首低回婉转的《樱桃时节》,穿越了漫长时光,依然打动人心。
B. 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守卫了我们的家园,铸就了民族的魂魄,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并引领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胜利。
C. 一些西方人认为,“国强必霸”是普适的历史逻辑,他们一直有一种担心:中国不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威胁最大的。
D. 学会在一个感情上彼此牵绊,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相距甚远的庞大集体中磨砺韧性和从容,是每一个“返乡书写者”应该具有的品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不合逻辑,“引领了”去掉“了”;C语序不当,应为“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威胁”,D搭配不当“磨砺”和“韧性”“从容”搭配不当。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此题选项D“磨砺”和“韧性”“从容”搭配不当。
5.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过去的一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改革深水区的攻坚,有反腐败斗争的进取……以 的紧迫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蹄疾步稳的节奏全面深化改革,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全面依法治国,以 的勇气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着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 只争朝夕 壮士断腕 坚定
B. 时不我待 刮骨疗毒 树立
C. 只争朝夕 壮士断腕 树立
D. 时不我待 刮骨疗毒 坚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只争朝 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时不我待: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时间。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壮士断腕: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坚定:使坚强不动摇。树立:建立。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6. 概括本文论述思路。
7.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8. 实现“美美与共”境界有哪些方面困难?
【答案】6. 首先,(1-2段)提出中心论点,并分析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接着,(3-6段)具体分析实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之处,并举例说明实现的可能性,指出要善于“美人之美”。 最后,(7段)提出要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
7. ①举例论证,列举了日本访唐等例子;②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哲学思想;③对比论证,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
8. 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②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
【解析】本题属于论述文阅读,平时学习议论文时应当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议论文的技巧。如提取中心论点、梳理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方法等等,本题三个小题的设置都是围绕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设题,回答并不太难,只要注意语言的表述合理即可。
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理清本文的思路即给文章划分部分层次,通过阅读文章可知,1-2段是第一部分,是提出中心论点部分;3-6段是第二部分,是具体论证部分;7段是第三部分,是回扣中心部分。可以尽量运用文中语言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有哪些论证方法,然后对号入座即可。一般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类比论证、⑥因果论证、⑦引用论证等几种。通过把握原文内容,可以总结出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三种,分点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9. 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B. 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C. 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D. 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10.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B. 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D. 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11.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B. 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 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D. 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答案】9. D 10. A 11. A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混淆范围,原文第一段首句说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天文学“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D项,混淆范围,原文第一段首句说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天文学“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说法不当。原文第三段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七篇对大衍历进行了记载,而不是说大衍历的内容分为七篇。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说法不当。原文第三段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七篇对大衍历进行了记载,而不是说大衍历的内容分为七篇。
11.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因果关系错误,“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不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原文末段说,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没有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精度没有提高,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所以造成了天文学的停滞不前。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