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材料作文“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参考立意

时间:2017-03-19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有一个内容是“动物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历程。很多城市的小学生都在老师要求下养起了蚕宝宝,一时间杭州、成都等各大城市闹起了“桑叶荒”。有人计算,以杭州为例,三年级小学生2万多人,如果每人养10条,蚕宝宝就得20多万条。家长们抱怨:所有的孩子都养蚕,哪里去找那么多桑叶?而且孩子小,哪里会喂养?全是家长代劳,尽给我们添负担。但老师们则认为养蚕是相当有好处的,而且每个孩子都应该参与。此事经几家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热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社会生活,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
1.学生养蚕好处多;
2.学生的实践活动需要社会的配套支持;
3.要把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
4.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变通;
5.不要搞形式主义


新闻评论
劳动教育岂能在一棵桑树上吊死
文/于立生
杭州市的家长陈妈今年狠狠体验了下四五月间的“桑叶荒”。日前她在朋友圈发了张蚕宝宝的照片,N多朋友跳出来,好像全杭州的三年级小朋友都在养蚕,全杭州的家长都在为找不到桑叶发愁。养蚕,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规定动作”。按杭州市三年级小学生2万多人计算,如果每人养10条,蚕宝宝就得20多万条;不过,在老师们看来,养蚕是相当有好处的,而且每个孩子都应参与。(5月16日《钱江晚报》)
蚕,小时候我也养过。诚如长寿桥小学科学老师余文冲所说:“从人文角度来讲,养蚕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珍爱生命的意识。孩子们亲身体验蚕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这是生命教育很好的一课。”养蚕本来确实挺好,清代大学者段玉裁也曾称:“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可谓之小学”,意指小朋友到七八岁,除了该教读书识字,也得进行洒水浇花、打扫卫生的家务劳动教育,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节教育。养蚕,脱出“分分分,是命根;考考考,是法宝”的应试教育的桎梏,当然可以包含在家务劳动教育的范畴之内。
不过,科学教育也好,人文教育也罢,又或劳动教育,那也全无必要在一棵桑树上吊死。毕竟,城市不比乡村,哪来那么多的桑叶养蚕?这下可好,千篇一律运动式养蚕,搞得“杭城桑叶贵”,奇货可居,家长给折腾得有去公园偷摘桑叶的,有辗转托人找农科单位朋友要桑叶的,有驱车四五十公里下乡搜罗桑叶的,还有在网上求购桑叶的,五花八门。
去年7月,教育部、全国少工委等机构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中小学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开齐上好家政、园艺等劳技课,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木和农作物,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适当开展养殖;但可没说没条件养蚕,也得创造条件养蚕。无论推进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抑或劳动教育,那也得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完全可以灵活变通,搞多元化嘛。养不了蚕,可以养其他小动物,或者种点花木盆景,甚至小葱、大蒜、生姜,效果不是一样吗?又何必一窝蜂地去养蚕?
千篇一律一窝蜂运动式养蚕,其结果只能是苦了家长,还达不到教育效果。一则,没有桑叶家长还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搜罗桑叶;二则,蚕宝宝的日常料理,也是家长在忙活,甚至还有家长为了蚕宝宝长得快点,每隔个几小时就定时喂食,半夜也不拉下,定好闹钟起来的;而对养蚕没兴趣的小朋友,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过段时日看两眼。那这养蚕教育,究竟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教育家长?而于学校老师而言,这也不过是形式主义的应对了教学任务,纯属敷衍交差而已。
尊重和培养小朋友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孩子喜欢养什么,就让养什么,只要无毒无害,难道不好吗?推行劳动教育,又何至于搞得一窝蜂去养蚕,异化成形式主义?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