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11-18
参考答案
1.C “知人论世法”是后来文论家提出来的,不是孟子。
2.A 没有假设论证。不能解读的诗歌很少,不是人少。
3.D 正确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4. C (A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痛苦难受的心情。B项“犯了王法的项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窗户上作了伏笔”。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5.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6.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7. B(“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8. BC(B2分C3分B 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
9. 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蜒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10.C掌握、控制
11.C(解析:“釜"不是酒杯,而是煮炖食物用的炊具。)
12.B(解析:向皇帝进言是在担任监察御史之后的事情。)
13.(1)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将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经询问知道魏初是魏璠的后人,感叹夸赞了很久。(5分)(采分点:雅,方,直。句意2分)
(2)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务在于使它富庶强盛,建国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扰乱!(5分)(采分点:要,繁盛,讵。句意2分)
14.D E D3分,E2分。D项中的“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有误。E对比错误。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太尉是很高妙的,足见诗人对房太尉的推崇备至。诗人以季子自比,表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并没有形成对比。
15.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鸣阵阵。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的悲哀。)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芳与泽其杂糅兮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7.B(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和攻击。毁家纾难:指不惜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大义行为。引火烧身: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泛指理应接受。瞻前顾后: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十室九空: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18. D (A杂糅 B语序不当,应为“中国制造的低廉成本” C成分残缺,不可能后加“养成”)
19. A (B“莅临”敬辞C“笑纳”敬辞D“拜读”谦辞)
20. 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2分)②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2分)③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产生重要影响”)(2分)
21.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使用价值”、“象征意义”为答案的关键词)
22.作文指津:
①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他乐观自信地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许。这种浩然之气,种大我情怀,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一个精神的鞭策。
②这是诸葛亮的《戒子书》里的话,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③这句诗出自臧克家的《有的人》。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诗人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可就以鲁迅为代表的“野草精神”阐发所思所为。
④《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魄、一种义无反顾得决断、一种急昂奋进的斗志。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势在必争,刻不容缓,不能坐待历史作出结论,而必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争取时间,以加速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我们正处于世界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亚洲、美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定将给整个旧世界以决定性的摧毁的打击”(毛泽东《致阿尔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⑤泰戈尔要人们热爱生命,笑对生活,活得幸福快乐。若是陷在苦难折磨的沼泽里,心灵就会被悲观绝望灾难般地侵蚀,是无论如何也快乐不起来的。很难想象阳光与愁云惨淡的天空并存,天空布满了阴云,那么太阳的温暖就会被阻隔,人的心灵也一样。我们都知道,生活变幻无常,不知道幸福哪一天来敲门,更不知道灾祸什么时候将你砸得半死。福兮祸兮,都不可避免,何苦为其担忧呢?不如微笑着面对。
⑥年轻人在人生之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矛盾的碰撞、利益的冲突甚至挫折的考验,一定要把视野放远、把胸襟放宽,始终保持豁达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译文】
魏初,字太初,是弘州顺圣人。他的从祖父魏璠是金国贞佑三年的进士,补为尚书省令史。金宣宗让臣下对国家政治直率地提出意见,魏璠首先提出出任将相的人选不对,以及不应当立德陵的事,他的疏上奏后,没有答复。后来他再次上奏说:“现在国势已危在旦夕,还没有听到四方有勤王的举动,陇右地势险要,粮食充足,那里的元帅完颜胡斜虎也是个可以委托倚仗的人,应该派人前去同他商讨国家大计。”大臣们不喜欢他的建议,此事就中止了。过了几个月后,胡斜虎率军前来救助,但已经来不及了,金国君主后悔当时没有听从魏璠的建议。
魏初是魏璠的从孙,魏璠没有儿子,以魏初为后嗣。魏初喜爱读书,尤其精于《春秋》,写作文章简练而有章法,二十岁就已经有了声望。中统元年,朝廷开始设置中书省,魏初被辟为掾史,兼掌书记职。不久,他就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辞去官职回乡,隐居在那里教书。恰巧朝廷诏命左丞许衡、学士窦默以及在京师的诸儒,让他们各自陈述经史诸书所记载的以前各代帝王好的言论及好的政绩,选拔进读的人,有关的衙司推选了魏初应朝廷诏令。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将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经询问知道魏初是魏璠的后人,感叹夸赞了很久。于是就任命魏初为国史院编修官,很快就再任他为监察御史。他首先上言说:“法律是掌握控制天下的工具,御史台则是守护法律的部门。现在法律还没有制定下来,各官署没有可以依仗引据的东西,应该参酌制定出这些法律,颁行于天下。”
皇帝在上都行宫宴请群臣,大臣中有些人不能喝完大卮中酒的,就被命令摘去帽子和脱去朝服。魏初上疏说:“臣下听说君就像是天,臣就像是地,尊卑贵贱的礼节,不可不严格区分。现在在朝廷之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他们是用以讨论典章礼制、记述君王言行的;在外有高丽、安南的入贡使者,他们是来观摩中国礼仪的。昨天听说宴会大臣时,威仪不谨慎,这不是尊崇朝廷、更正上下尊卑所应该做的。上奏给皇帝后,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还告诉侍臣们从今以后不要再造样做。当时襄樊二城还没被攻下,朝廷准备搜求民间壮丁,将他们征召到军队中去,有的人请求此事从大兴做起。魏初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务在于使它富庶强盛,建国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扰乱。”于是免去了在大兴搜取壮丁的事。魏初又上言说:“根据旧的制度,常参官任诸州刺史的,上任后三日,应推荐一人取代他的原职。况且有关风纪的职务同平常官员不同,请从现在开始,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员,在任上一年后,各推荐一人取代他的原职,推荐人员不合适,要给予处分,这样做不仅能砥砺风节,还可以为国家得到人才。”于是他举荐了劝农副使刘宣以替代自己。他出任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任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朝任治书侍御史。又以侍御史职到扬州行御史台事,提升为江西按察使,不久即被征任侍御史。行御史台迁移到建康,他出任中丞,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一岁。
1.C “知人论世法”是后来文论家提出来的,不是孟子。
2.A 没有假设论证。不能解读的诗歌很少,不是人少。
3.D 正确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4. C (A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痛苦难受的心情。B项“犯了王法的项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窗户上作了伏笔”。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5.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6.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7. B(“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8. BC(B2分C3分B 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
9. 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蜒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10.C掌握、控制
11.C(解析:“釜"不是酒杯,而是煮炖食物用的炊具。)
12.B(解析:向皇帝进言是在担任监察御史之后的事情。)
13.(1)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将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经询问知道魏初是魏璠的后人,感叹夸赞了很久。(5分)(采分点:雅,方,直。句意2分)
(2)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务在于使它富庶强盛,建国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扰乱!(5分)(采分点:要,繁盛,讵。句意2分)
14.D E D3分,E2分。D项中的“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有误。E对比错误。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太尉是很高妙的,足见诗人对房太尉的推崇备至。诗人以季子自比,表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并没有形成对比。
15.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鸣阵阵。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的悲哀。)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芳与泽其杂糅兮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7.B(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和攻击。毁家纾难:指不惜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大义行为。引火烧身: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泛指理应接受。瞻前顾后: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十室九空: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18. D (A杂糅 B语序不当,应为“中国制造的低廉成本” C成分残缺,不可能后加“养成”)
19. A (B“莅临”敬辞C“笑纳”敬辞D“拜读”谦辞)
20. 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2分)②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2分)③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产生重要影响”)(2分)
21.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使用价值”、“象征意义”为答案的关键词)
22.作文指津:
①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他乐观自信地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许。这种浩然之气,种大我情怀,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一个精神的鞭策。
②这是诸葛亮的《戒子书》里的话,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③这句诗出自臧克家的《有的人》。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诗人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可就以鲁迅为代表的“野草精神”阐发所思所为。
④《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魄、一种义无反顾得决断、一种急昂奋进的斗志。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势在必争,刻不容缓,不能坐待历史作出结论,而必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争取时间,以加速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我们正处于世界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亚洲、美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定将给整个旧世界以决定性的摧毁的打击”(毛泽东《致阿尔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⑤泰戈尔要人们热爱生命,笑对生活,活得幸福快乐。若是陷在苦难折磨的沼泽里,心灵就会被悲观绝望灾难般地侵蚀,是无论如何也快乐不起来的。很难想象阳光与愁云惨淡的天空并存,天空布满了阴云,那么太阳的温暖就会被阻隔,人的心灵也一样。我们都知道,生活变幻无常,不知道幸福哪一天来敲门,更不知道灾祸什么时候将你砸得半死。福兮祸兮,都不可避免,何苦为其担忧呢?不如微笑着面对。
⑥年轻人在人生之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矛盾的碰撞、利益的冲突甚至挫折的考验,一定要把视野放远、把胸襟放宽,始终保持豁达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译文】
魏初,字太初,是弘州顺圣人。他的从祖父魏璠是金国贞佑三年的进士,补为尚书省令史。金宣宗让臣下对国家政治直率地提出意见,魏璠首先提出出任将相的人选不对,以及不应当立德陵的事,他的疏上奏后,没有答复。后来他再次上奏说:“现在国势已危在旦夕,还没有听到四方有勤王的举动,陇右地势险要,粮食充足,那里的元帅完颜胡斜虎也是个可以委托倚仗的人,应该派人前去同他商讨国家大计。”大臣们不喜欢他的建议,此事就中止了。过了几个月后,胡斜虎率军前来救助,但已经来不及了,金国君主后悔当时没有听从魏璠的建议。
魏初是魏璠的从孙,魏璠没有儿子,以魏初为后嗣。魏初喜爱读书,尤其精于《春秋》,写作文章简练而有章法,二十岁就已经有了声望。中统元年,朝廷开始设置中书省,魏初被辟为掾史,兼掌书记职。不久,他就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辞去官职回乡,隐居在那里教书。恰巧朝廷诏命左丞许衡、学士窦默以及在京师的诸儒,让他们各自陈述经史诸书所记载的以前各代帝王好的言论及好的政绩,选拔进读的人,有关的衙司推选了魏初应朝廷诏令。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将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经询问知道魏初是魏璠的后人,感叹夸赞了很久。于是就任命魏初为国史院编修官,很快就再任他为监察御史。他首先上言说:“法律是掌握控制天下的工具,御史台则是守护法律的部门。现在法律还没有制定下来,各官署没有可以依仗引据的东西,应该参酌制定出这些法律,颁行于天下。”
皇帝在上都行宫宴请群臣,大臣中有些人不能喝完大卮中酒的,就被命令摘去帽子和脱去朝服。魏初上疏说:“臣下听说君就像是天,臣就像是地,尊卑贵贱的礼节,不可不严格区分。现在在朝廷之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他们是用以讨论典章礼制、记述君王言行的;在外有高丽、安南的入贡使者,他们是来观摩中国礼仪的。昨天听说宴会大臣时,威仪不谨慎,这不是尊崇朝廷、更正上下尊卑所应该做的。上奏给皇帝后,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还告诉侍臣们从今以后不要再造样做。当时襄樊二城还没被攻下,朝廷准备搜求民间壮丁,将他们征召到军队中去,有的人请求此事从大兴做起。魏初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务在于使它富庶强盛,建国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扰乱。”于是免去了在大兴搜取壮丁的事。魏初又上言说:“根据旧的制度,常参官任诸州刺史的,上任后三日,应推荐一人取代他的原职。况且有关风纪的职务同平常官员不同,请从现在开始,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员,在任上一年后,各推荐一人取代他的原职,推荐人员不合适,要给予处分,这样做不仅能砥砺风节,还可以为国家得到人才。”于是他举荐了劝农副使刘宣以替代自己。他出任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任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朝任治书侍御史。又以侍御史职到扬州行御史台事,提升为江西按察使,不久即被征任侍御史。行御史台迁移到建康,他出任中丞,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