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8-01-31
江苏省南京市2017 —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试题
一、语言运用题
1. 下面是某位同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学习感悟,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学习语文,要善于将阅读和写作融汇贯通。
②“珍爱生命”讴歌向死而生的精神,“和平的祁祷”关注战争中底层人物的命运,“历史的回声”深刻反思历史。
③认真研读这些专题,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深化我们的认识。
④美国作家 的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的结尾,《荷塘月色》细腻的情景交融的描写,《 》中入木三分的祥林嫂肖像刻画,异彩纷呈。
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汲取、揣摩、运用。
(1)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第一处:“ ”改为“ ”;第二处:“ ”改为“ ”。
(2)文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第 句,改为: 。
(3)请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的文学知识补全。
第一处: 。
第二处: 。
【答案】(1)“汇”“会”“祁”“祈”
(2)⑤ 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揣摩、汲取、运用。
(3)欧•亨利 《祝福》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考查字形,要求从上面五句感悟中找出两个错别字。①中“融汇贯通”的“汇”应为“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融会贯通”,意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②中“和平的祁祷”的“祁”应为“祈”,“祈”,指向神求福或请求;“祈祷”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2)考查的是病句,要求从文段中找出病句并进行修改。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汲取、揣摩、运用”,“汲取、揣摩、运用”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为“揣摩、汲取、运用”。(3)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的文学知识补全。第一处要根据“美国作家”和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来推断,应为“欧•亨利”;学生要了解“欧·亨利式结尾”,即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第二处问哪篇文章中“入木三分的祥林嫂肖像刻画”,根据我们所学的课文知识,应是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出现了“祥林嫂”形象,《祝福》中祥林嫂肖像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2.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
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________。
我多么想成为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______。
【答案】 (1). 我多么想成为一只鸟,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方蓝天; (2). 我多么想成为一朵飘渺无尽的白云,内心纯洁,安静地在天空中游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句题时要注意:(1)找出模仿母句;(2)分析要仿写的母句结构;(3)确定保留骨骼;(4)明确填充内容;(5)寻找搭配语词。如第(1)句“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子骨干为“我多么想成为……,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每……”,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棵树”“一束阳光”“一场雨雪”,要注意量词的使用。第(2)句“我多么想成为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子骨干为“我多么想成为……,内心……,……”,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注意短语结构,搭配的词性。
点睛:句子仿写四统一:(1)话题要统一。话题在此指所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b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3)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4)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必须做到前三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调,在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
3. 阅读华君武漫画《科学分工》,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
【答案】(1)漫画中,吹奏笛子的人只用嘴吹,出调的是另一个人在按笛子的发音孔。(2)比喻在某一事情上工序分工太细,表面好像科学,实际上本来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却要两个人去做,反而导致工作的繁琐、疲沓、浪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题,题干给出了两个小问题,第(1)题要求“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即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作答时要细察画面,(人、物、景不遗漏),分析细节,抓住矛盾。本题漫画中有两个人坐在一起吹笛子,一个人按孔,一个人吹。第(2)题问“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这是分析漫画的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这幅漫画的标题是“科学分工”,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吹得笛子,非得两个人分工,看来这“分工”并不“科学”,而且还浪费资源,使得工作效率太低,答题时据此回答即可。
4.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阅读《红楼梦》第 56 回的片段,回答问题。
“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人?” 口内说道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李纨等见他说得恳切,又想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也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他:“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 利剔弊的事情,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要紧的事情做什么?”
这里的“他”是谁?请写出文中所说的两件“兴利剔弊的事情”。
(2)《边城》将端午节作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大情境,主要写了三次,每次都和翠翠的爱情发展有关,请分别简要解说。
【答案】(1)“他”指的是探春;兴利剔弊的内容:在大观园里施行承包制;免去了宝玉和贾环的上学补贴及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钱。(2)①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傩送安排伙计送回翠翠,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②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再去看赛船,牵挂外出青浪滩的傩送,暗示翠翠情窦初开;③第三次端午节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后又有人替大佬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示爱情的悲剧。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与情节概括能力。这是《红楼梦》中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的故事。要学生根据《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进行概括,作答时根据本段中“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可以推断“他”为“探春”,因为探春是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身份地位比较尴尬,内心有苦楚。“兴利剔弊的事情”指免掉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钱,并取消了姑娘们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的费用;让婆子们承包大观园的果树花草。收取年租,节省开支,还能赚钱。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与情节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围绕翠翠的爱情发展,将《边城》中三次端午节的情节作简要概括。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两个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笔。端午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时,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这对翠翠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她对傩送的爱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了。于是当傩送与翠翠热情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点睛:《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学生对于这类名家作品需要有很好的掌握。另外,《边城》中的端午节不但为故事的发生及发展提供了浪漫的时空环境,而且是人物进入故事情节的关键之所在。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深入展开,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整个悲剧情调的高扬,都与端午这一民俗事象的描摹融为有机的整体。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 穿过一个与我无关的、我所陌生的世界,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 楼去,经过尼采、赫耳墨斯、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画像前,再慢慢地走到楼下挂 着《美狄亚》的过道里,然后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这是被禁止的。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一定把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抬 到楼下放死人的地方去了。也许那些死人就躺在比尔格勒那间灰蒙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 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 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整无缺 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 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 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 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5. 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器械(______) ②赫然(______) ③震颤(______)
6. 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7. 小说为什么强调用六种字体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8. 有同学认为,结尾处“牛奶”换做“怎么会这样”效果更好,你是怎样认为的?请分条简述理由。
【答案】5. (1). xiè (2). hè (3). chàn
6.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战争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我”内心的无奈与对战争的愤恨。
7. 这句话是解开“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也是“我”在半昏迷中还幻想自己的名字能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原因。这更是纳粹德国法西斯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见证,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8. “牛奶”更好一些。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事实的确认,也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给加点的汉字注音”,题中加点字分别为“械”“赫”“颤”,字音分别为“xi蔓h蔓chàn”,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要结合字义、词义辨识注音。同时,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作答时要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抓句子的修辞。“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看到的自己的模样,“土色纱布襁褓”“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有战争的情况下就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所以说“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了“我”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对战争的愤恨之情。
7.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回答这道题,关键要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含义:公元480年,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表示纪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法西斯用这句话来教育青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们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卖命。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最终凭借这句话来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像这样一个年轻的、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就这样被战争逼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用“骗”更合适,因为从他对战争的认识,从他认为炮声是“惬意的、深沉而又粗犷的、高雅的”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早就已经被扭曲了,他在学校受的教育是看打仗的图画书,是“必须要”写那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铭文。这段铭文本来是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死的事迹,但在这里却成了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罪证,纳粹德国就是这样给青少年们灌输着军国主义的思想,给青少年洗脑,让他们盲从、为法西斯卖命。
8.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能力。用“牛奶”作为结尾是非常妙的。学生应该注意到前文中提到“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喝牛奶”,所以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一、语言运用题
1. 下面是某位同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学习感悟,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学习语文,要善于将阅读和写作融汇贯通。
②“珍爱生命”讴歌向死而生的精神,“和平的祁祷”关注战争中底层人物的命运,“历史的回声”深刻反思历史。
③认真研读这些专题,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深化我们的认识。
④美国作家
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汲取、揣摩、运用。
(1)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第一处:“
(2)文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第
(3)请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的文学知识补全。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1)“汇”“会”“祁”“祈”
(2)⑤ 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揣摩、汲取、运用。
(3)欧•亨利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考查字形,要求从上面五句感悟中找出两个错别字。①中“融汇贯通”的“汇”应为“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融会贯通”,意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②中“和平的祁祷”的“祁”应为“祈”,“祈”,指向神求福或请求;“祈祷”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2)考查的是病句,要求从文段中找出病句并进行修改。⑤“这些,又都值得我们好好汲取、揣摩、运用”,“汲取、揣摩、运用”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为“揣摩、汲取、运用”。(3)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段中空缺的文学知识补全。第一处要根据“美国作家”和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来推断,应为“欧•亨利”;学生要了解“欧·亨利式结尾”,即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第二处问哪篇文章中“入木三分的祥林嫂肖像刻画”,根据我们所学的课文知识,应是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出现了“祥林嫂”形象,《祝福》中祥林嫂肖像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2.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
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________。
我多么想成为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______。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句题时要注意:(1)找出模仿母句;(2)分析要仿写的母句结构;(3)确定保留骨骼;(4)明确填充内容;(5)寻找搭配语词。如第(1)句“我多么想成为一棵树,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一束阳光,每一场雨雪”,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子骨干为“我多么想成为……,身体里有生命中的每……,每……”,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棵树”“一束阳光”“一场雨雪”,要注意量词的使用。第(2)句“我多么想成为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内心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分析句子结构,保留句子骨干为“我多么想成为……,内心……,……”,省略部分要分别对应“一座终生休眠的火山”“火热”“静默地在大地上沉睡”,注意短语结构,搭配的词性。
点睛:句子仿写四统一:(1)话题要统一。话题在此指所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b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3)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4)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必须做到前三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调,在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
3. 阅读华君武漫画《科学分工》,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
【答案】(1)漫画中,吹奏笛子的人只用嘴吹,出调的是另一个人在按笛子的发音孔。(2)比喻在某一事情上工序分工太细,表面好像科学,实际上本来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却要两个人去做,反而导致工作的繁琐、疲沓、浪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题,题干给出了两个小问题,第(1)题要求“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即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作答时要细察画面,(人、物、景不遗漏),分析细节,抓住矛盾。本题漫画中有两个人坐在一起吹笛子,一个人按孔,一个人吹。第(2)题问“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这是分析漫画的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这幅漫画的标题是“科学分工”,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吹得笛子,非得两个人分工,看来这“分工”并不“科学”,而且还浪费资源,使得工作效率太低,答题时据此回答即可。
4.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阅读《红楼梦》第 56 回的片段,回答问题。
“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人?” 口内说道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李纨等见他说得恳切,又想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也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他:“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 利剔弊的事情,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要紧的事情做什么?”
(2)《边城》将端午节作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大情境,主要写了三次,每次都和翠翠的爱情发展有关,请分别简要解说。
【答案】(1)“他”指的是探春;兴利剔弊的内容:在大观园里施行承包制;免去了宝玉和贾环的上学补贴及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钱。(2)①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傩送安排伙计送回翠翠,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②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再去看赛船,牵挂外出青浪滩的傩送,暗示翠翠情窦初开;③第三次端午节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后又有人替大佬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示爱情的悲剧。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与情节概括能力。这是《红楼梦》中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的故事。要学生根据《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进行概括,作答时根据本段中“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可以推断“他”为“探春”,因为探春是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身份地位比较尴尬,内心有苦楚。“兴利剔弊的事情”指免掉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钱,并取消了姑娘们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的费用;让婆子们承包大观园的果树花草。收取年租,节省开支,还能赚钱。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把握能力与情节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围绕翠翠的爱情发展,将《边城》中三次端午节的情节作简要概括。第一次描写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甜而美”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就为日后兄弟两个去碧溪姐唱歌埋下了伏笔。端午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还一直“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时,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这对翠翠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她对傩送的爱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生长了。于是当傩送与翠翠热情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点睛:《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学生对于这类名家作品需要有很好的掌握。另外,《边城》中的端午节不但为故事的发生及发展提供了浪漫的时空环境,而且是人物进入故事情节的关键之所在。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深入展开,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整个悲剧情调的高扬,都与端午这一民俗事象的描摹融为有机的整体。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 穿过一个与我无关的、我所陌生的世界,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 楼去,经过尼采、赫耳墨斯、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画像前,再慢慢地走到楼下挂 着《美狄亚》的过道里,然后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这是被禁止的。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一定把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抬 到楼下放死人的地方去了。也许那些死人就躺在比尔格勒那间灰蒙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 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 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整无缺 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 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 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 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5. 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器械(______)
6. 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7. 小说为什么强调用六种字体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8. 有同学认为,结尾处“牛奶”换做“怎么会这样”效果更好,你是怎样认为的?请分条简述理由。
【答案】5.
6.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战争的情况下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我”内心的无奈与对战争的愤恨。
7. 这句话是解开“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也是“我”在半昏迷中还幻想自己的名字能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原因。这更是纳粹德国法西斯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见证,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8. “牛奶”更好一些。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事实的确认,也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给加点的汉字注音”,题中加点字分别为“械”“赫”“颤”,字音分别为“xi蔓h蔓chàn”,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要结合字义、词义辨识注音。同时,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作答时要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抓句子的修辞。“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看到的自己的模样,“土色纱布襁褓”“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状态。“我”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为什么要有战争的情况下就被推上了战场;“我”在根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人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希望。所以说“我”就是一个早产儿,命运的早产儿!表达出了“我”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对战争的愤恨之情。
7.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回答这道题,关键要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含义:公元480年,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表示纪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法西斯用这句话来教育青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们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卖命。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最终凭借这句话来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像这样一个年轻的、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就这样被战争逼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用“骗”更合适,因为从他对战争的认识,从他认为炮声是“惬意的、深沉而又粗犷的、高雅的”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早就已经被扭曲了,他在学校受的教育是看打仗的图画书,是“必须要”写那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铭文。这段铭文本来是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死的事迹,但在这里却成了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罪证,纳粹德国就是这样给青少年们灌输着军国主义的思想,给青少年洗脑,让他们盲从、为法西斯卖命。
8.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能力。用“牛奶”作为结尾是非常妙的。学生应该注意到前文中提到“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喝牛奶”,所以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