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赣榆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初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3-10
赣榆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学情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D(“绘声绘色”指描写、叙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2. D(畅所欲言:畅快地说自己想要说的话,适用于不受限制,与”自由交流语义衔接好;各抒己见:各人抒发自己的见解,"金融大腕"都是有自己见解的人;推心置腹:一般指好友之间,说一些非常真诚的话。)
3.C.(A.“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后面的分句位置颠倒。B缺少主语。由于和使去掉一个。D.“切忌”和“不要”,否定不当)
4.C【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和”后面应该加个“与”;C项汉语中不可以用“减少一倍”这样的说法,只能用分数或百分数表达;D项搭配不当,“范围”不能说“提高”。
5.D(A项,赋予“轻云”以鸟的动作,是拟物;B项,“羌笛”怨“杨柳”,是拟人;C项,赋予明月人的情感,是拟人;D项,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飘摇的柳絮,将自己的一生比作雨打的浮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6.A(借代,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7.B(这是秋夜,不是夏夜)
8.A衔接题,衔接的就是因果逻辑。“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这是个提示语,读之自然会形成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插上柳条?”下文定要回答这一原因,而且还要接住“柳条”这一话题。显然,⑥和③是紧接前文提示语之后的。而③又将话题转移到“生命力”上,那么紧承其意的应该是④了,然后④又抛出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自然是①了。既然这样,自然就有接下去的行为②⑤。
9.C(本题是一个说明性的语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繁盛历史。横线前面交代,剪纸在清代中期以后真正繁盛,原因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横线处内容应是介绍剪纸如何由乡间进入城市,从业者如何由农家妇女转变为专业艺人的。A项首句①直接说剪纸进入城市,显然不当,可以先排除。D项首句⑥直接说剪纸艺人如何剪纸,亦不恰当,可以排除。剩下的B、C两项中,由关联词“不仅……而且”可知,有“而且”的⑤应在有“不仅”的①后,据此可得出正确选项为C。)
10.D A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可改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不能表现出读书乐趣。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雪压冬林的景象。可改为“一树梨花百里春,冰霜无力减缤纷”。D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作蒙蔽,欺骗解;殆,指危险。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故D项运用恰当。
11.D “忝列”本是自谦之词,“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芳龄”是指年轻女子的年龄。以上三项都没有注意到受话人的心理、年龄等因素。“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
12.D (A项,“忝列”表自谦;B“莅临指导”指上级对下级;C“令”,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
13.C(爱:喜欢的人)
14.A(B“者”:代词,“……的人”;语气词,引出原因。C“其”:代词,“那”;连词,“如果”D“乎”:介词,“被”;介词,“在”)
15.D(②是说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给燕王写信的原因)
16.(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注意“娴”“习”“举”“图”,句子通顺即可)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交绝”“恶”“去”“洁”,句子通顺即可)
17.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淡红色的野花比作酒后脸上泛着淡淡红晕的少女,(1分)将水面泛起的涟漪比作少女脸上的浅浅笑涡,(1分)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春夏之交的傍晚,泥溪路边野花娇美动人、溪面静中有动的景象,(1分,说对其中一个就给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1分,喜爱或愉悦有其一即可)
或: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野花、溪流当作少女来写:野花在余晖下呈浅红色,说成是酒后泛起淡淡红晕(1分);平静的水面泛起涟漪,说成是脸上露出浅浅笑涡(1分)。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春夏之交的傍晚,泥溪路边野花娇美动人、溪面静中有动的景象,(1分,说对其中一个就给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1分,喜爱或愉悦有其一即可)
18. ①诗人因为贪看泥溪美景,一路不时在树荫下停驻欣赏,误了赶路;(2分)②因为夕阳西下,天色昏暗,(2分)③因为乡村人家已经在做晚饭,飘出了让人觉得比珍馐佳肴还美味的饼的香气,让人顿觉饥肠辘辘,(2分)因此屡次询问轿夫还剩下多少路程。
19.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2分),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2分)。
20.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三组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联想和排比,2分;概括内容,1分;效果1分)
21.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2分);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2分)。
22.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题的同时(1分),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1分),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2分)。
23.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2分);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2分)。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D(“绘声绘色”指描写、叙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2. D(畅所欲言:畅快地说自己想要说的话,适用于不受限制,与”自由交流语义衔接好;各抒己见:各人抒发自己的见解,"金融大腕"都是有自己见解的人;推心置腹:一般指好友之间,说一些非常真诚的话。)
3.C.(A.“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后面的分句位置颠倒。B缺少主语。由于和使去掉一个。D.“切忌”和“不要”,否定不当)
4.C【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和”后面应该加个“与”;C项汉语中不可以用“减少一倍”这样的说法,只能用分数或百分数表达;D项搭配不当,“范围”不能说“提高”。
5.D(A项,赋予“轻云”以鸟的动作,是拟物;B项,“羌笛”怨“杨柳”,是拟人;C项,赋予明月人的情感,是拟人;D项,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飘摇的柳絮,将自己的一生比作雨打的浮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6.A(借代,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7.B(这是秋夜,不是夏夜)
8.A衔接题,衔接的就是因果逻辑。“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这是个提示语,读之自然会形成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插上柳条?”下文定要回答这一原因,而且还要接住“柳条”这一话题。显然,⑥和③是紧接前文提示语之后的。而③又将话题转移到“生命力”上,那么紧承其意的应该是④了,然后④又抛出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自然是①了。既然这样,自然就有接下去的行为②⑤。
9.C(本题是一个说明性的语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繁盛历史。横线前面交代,剪纸在清代中期以后真正繁盛,原因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横线处内容应是介绍剪纸如何由乡间进入城市,从业者如何由农家妇女转变为专业艺人的。A项首句①直接说剪纸进入城市,显然不当,可以先排除。D项首句⑥直接说剪纸艺人如何剪纸,亦不恰当,可以排除。剩下的B、C两项中,由关联词“不仅……而且”可知,有“而且”的⑤应在有“不仅”的①后,据此可得出正确选项为C。)
10.D
11.D “忝列”本是自谦之词,“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芳龄”是指年轻女子的年龄。以上三项都没有注意到受话人的心理、年龄等因素。“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
12.D
13.C(爱:喜欢的人)
14.A(B“者”:代词,“……的人”;语气词,引出原因。C“其”:代词,“那”;连词,“如果”D“乎”:介词,“被”;介词,“在”)
15.D(②是说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给燕王写信的原因)
16.(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注意“娴”“习”“举”“图”,句子通顺即可)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交绝”“恶”“去”“洁”,句子通顺即可)
17.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淡红色的野花比作酒后脸上泛着淡淡红晕的少女,(1分)将水面泛起的涟漪比作少女脸上的浅浅笑涡,(1分)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春夏之交的傍晚,泥溪路边野花娇美动人、溪面静中有动的景象,(1分,说对其中一个就给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1分,喜爱或愉悦有其一即可)
18. ①诗人因为贪看泥溪美景,一路不时在树荫下停驻欣赏,误了赶路;(2分)②因为夕阳西下,天色昏暗,(2分)③因为乡村人家已经在做晚饭,飘出了让人觉得比珍馐佳肴还美味的饼的香气,让人顿觉饥肠辘辘,(2分)因此屡次询问轿夫还剩下多少路程。
19.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2分),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2分)。
20.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三组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联想和排比,2分;概括内容,1分;效果1分)
21.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2分);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2分)。
22.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题的同时(1分),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1分),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2分)。
23.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2分);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