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中学2019届高三一诊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12-21
成都市龙泉中学2016级高三一诊模拟试卷语文答案
1.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A项,偷换概念,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不是“道”;C项,张冠李戴,原文为“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D项,误解文意,“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且“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是冯友兰的观点。】
2.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法错误,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没有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3. C【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说法错误,原文为“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而非主要体现;B项,“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说法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陈寅恪的话也不是对“科学性”的证明;D项,“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说法错误,原文为“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还有“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于文无据,原文并无相关信息说明“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4. C【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心理描写表现小民受到古老生命力的震撼,强调了民俗文化的厚重。”过度解读文本,此处心理描写就是表现了小民内心的好奇和村子的古朴。】
5. ①讲述了小民母亲爱珍的故事,使内容更加丰富;②表现了小民爸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引发了小民的心理转变,使小民对父亲的理解显得更加真实。【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作的内容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作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作品的主题上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从内容上小民爸唱出了自己的命运,唱出了小民母亲的身世,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一位坚强的父亲的形象。从小民的心理变化上是一个推动性的作用。】
6. ①突出环境的地域特色,展现原始、古老的风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兰莹莹”“漫天漫地的黄土”“红褐色的石头”等;②突出人物的淳朴美丽,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肉“白羊肚毛巾”“红袄绿裤”等。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对题干的把握出发,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入手进行答题。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中较多使用表颜色的词语来写环境和人物,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考生要找到文中的写颜色的词语,青天白日、蓝莹莹的天底下、黄土、白羊肚手巾、白布坎肩、浓重的黑色、红衣服。然后从和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用:以上写颜色的词语勾画出的具有民俗特色的环境,同时也体现出了当地人的习俗,以上都是为了表现民俗文化而服务的颜色的描写。】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7. 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苏轼……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说法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8. 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一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C项,“不同类型文章”说法错误,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D项,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9. 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出文中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貌似探究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10.B【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11.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
12.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掾史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
13.(1)每天才走几里地,无法赶路,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得分点:裁、伪、阴各1分,大意2分)
(2)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得分点:竟夕、若、其……乎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王莽末年,盗贼兴起,宗族闾里之人争相前往依附他们。第五伦便依据险要坚固地势建起营壁,一旦有贼来,便激励他率领的人,拉开强弓抵御他们,铜马、赤眉等前后来过数十批,都攻不下来。第五伦开始以营壁之长的身份去见郡尹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数年之后,鲜于褒把第五伦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就召第五伦来让他担任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跟从(淮阳国)王到京师朝见,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皇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于是应对施政的方略,皇帝十分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同他一直谈到傍晚。第五伦出朝廷之后,帝下诏书封他为扶夷长,还未到官,又追拜为会稽太守。会稽风俗中有过多的祭祀,喜好卜术。百姓常用牛祭神,因而财产贫乏。第五伦到任后,发送公文给下属县,通告百姓,那些假借鬼神恐吓诈骗愚昧百姓的巫祝,都要审查问罪。永平五年,因犯法被征召,老少百姓抓着车拉着马,呼喊着跟随着,每天才走几里地,无法赶路,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众人知道后,又追了上来。等到了廷尉狱,官吏百姓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当时,显宗正审理梁松的事,也有许多为梁松申辩的人。皇帝对此很忧虑,下诏给公车不再接受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的人。但正好赶上皇帝到廷尉狱审理囚徒,第五伦得以免罪回归故里。
几年后,第五伦被任为宕渠令。第五伦在职四年,升任为蜀郡太守。蜀土地肥沃丰饶,百姓官吏富足,掾史家资财多至千万,都是漂亮的车和高大肥壮的马,凭着财货担任上了官职。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于是争着用钱财买官职的现象便被杜绝了,所举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当时人都认为他知人。第五伦在职七年,肃宗初立,将他从边远之郡提拔上来,代替牟融为司空。皇帝因明德太后的原因,尊崇舅氏马廖,他们兄弟同居要职。马廖等人屈尊结交,官吏们争先恐后去与他们交往。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过盛,想让朝廷抑制削减他们的权力。于是上奏章说,我今天如此说,的确是想要上忠于陛下,下保全太后家族。
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谈论事情从不违心阿附。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送马的人,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他连续以年老有病而上书请求退休,几年后去世,当时八十多岁。
14. 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说法错误,该词并未做细腻描写。】
15. 本词表面是写男女别愁,实则寓意深远。①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②旅途中词人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所恋之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③鸿雁无情离去、家书阻隔(或倚栏独立无语),则表达了词人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的无奈和痛苦。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清人张惠言的意思是:非常注重描写民间歌谣里常见的那种男女离合悲欢之情,用来抒写贤人君子幽微郁结难以表达的心意,呈现婉转低回深微隐约的意态和情致。也就说本题是要求学生赏析本词是如何借助表面写男女别愁,实际上表达深远寓意。通读全词,可知本词是一首借伤别离以挥发胸中积忧的词。上阕写初登离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难以分舍,令人思恋。“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之句,以对报晓邻鸡的憎怨写出了不愿离别之心情。“回首高城音信阻”表达他登上离途后,回头远望那渐离渐远的高大城楼已不得见,音信阻绝。接下来“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中前两句写晓行夜宿,所经之处有浓霜覆盖的板桥、月光笼罩的驿馆、绿水环绕的村庄、烟雾蒙蒙的城市,无一处不使人加深思念、触景伤情。结合该词的创作背景,可知词中“催人去”的无情的“邻鸡”、看不见的“高城”、“思君”里的“君”,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前者是指不可抗拒的邪恶不正的势力;而“高城”与“君”则是指正义所在之处与高义之人。那么,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写旅途中词人自己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下片写身在离途,思归无计的痛苦。“裛残别袖燕支雨,漫留得、愁千缕”前句泛写离亲别友时常出现的情景:执手话别,泪落如雨,沾湿了衣袖。“燕支”即红色胭脂,女子用以妆饰面颊;“燕支雨”,指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后面则是说:踏上了越去越远的离别路,心头别无所有,只留下斩不尽的愁丝千万条。“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是说:本想求助归飞的鸿雁捎去我的思念,但是冷漠无情的鸟儿却展翅高空渐飞渐远。到这里,愈来愈明显地看到词人是在借题发挥:表面上句句似乎都是写别家乡、别妻子、别父老,写要托归鸿给家人捎信言情,写自己仿佛是在应召赴京的途中;实则不然,词人在这里是跨前一步,想到时间的前面,他想到此次被召返京的不幸结局,必然是被秦桧迫害罢官免职,那时自己必然是含着不能辩解的冤情、谢皇恩辞帝京,返归故里;所以这里的“愁千缕”愁的便是奸相当道、国耻难消、自己壮志难酬;“归鸿”在这里象征飞向帝京的步步荣升之人;世态炎凉,人情浇薄,飞向帝京的“归鸿”怎肯为罢官归田的失势之人在君王面前呈上陈情表呢?结尾句“倚栏无语,独立长天暮”,既然厄运必然会到来,还有什么可说?倚着栏干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这里平淡地叙述,却把词人的无可奈何、孤寂惆怅、满腹愤慨欲诉无门的心情,无一遗漏地表达出来。】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6. (1)覆压三百余里 (2)隔离天日 (3)苟非吾之所有 (4)虽一毫而莫取 (5)巴山楚水凄凉地 (6)二十三年弃置身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覆压、隔、苟、毫、凄、置。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B【本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为宾语残缺,在“去多地古代窑址考察”后面加上“的方式”,为保持句式完整性,B和D更恰当;第二处为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把“古代”挪到“瓷片”前面,选B。】
18.D【依据后面“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力所能及”一句,其施事对象应该是“色彩”,所以“色彩七分天成,三分人力”或“色彩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应该在其前面,因此排除A、C两项;“三分人力,七分天成”符合语言常规,排除B项。】
19.B【风姿绰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风度翩翩:举止文雅优美。根据语境“造型”前宜用“风姿绰约”;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巧夺天工”更为强调人工事物,故宜用“巧夺天工”;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一五一十: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如数家珍”和“一五一十”都可以表示讲得很清楚。“如数家珍”着眼于对内容的熟悉;“一五一十”着眼于讲得完整而且正确。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指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侃侃而谈”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0.①“贵校”改为“本校”;②“一把手”改为“负责人”或“社长”;③“打算”改为“拟定”或“计划”;④“落实”改为“帮助”;⑤“不甚”改为“不胜”。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某校国学社社长李明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的一则申请书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欠妥”,要求“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申请书的初稿片段,可发现:①“贵校”,敬辞,称对方学校。此处是说说自己的学校,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本校”。②“一把手”,指组织、单位、世界最高领导人。口语色彩较为浓重,本语段是申请书,要用书面语,表达不得体,可改为“负责人”或“社长”。③“打算”,为口语,本语段是申请书,要用书面语,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拟定”或“计划”。④“落实”,指使计划、措施、政策等得以实现。此处是向总务处借用礼堂和相应设备,希望总务处能帮忙,可改为“帮助”。⑤“不甚感激”,意思是不怎么感激。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得到帮助,自己感激到了极点,可将“不甚”改为“不胜”。】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设立激励机制激发人们去努力,(1分)如果加之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1分)则会产生绩效,(1分)而公平地评价绩效会使人满足,(1分)从而形成自觉的努力。(2分)
22.【写作指导】
(1)合并立意,有机的关联
命题者意图——本题是三则新闻材料加一则名人警句,目的是引导考生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社会问题、时代风云,时代感强烈,不同于以往多则材料作文,需立足当下。考生可以从两至三则材料中找到契合点,确定写作方向,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立意角度:
① ③——共创和平,命运共同
①④——慎为顾他人,存善为自己
②③——封闭与开放;主导与被动;对立与对话;互损与共赢;反对逆全球化
②④——妄为作恶,自省成善
① ② ④——理性处世
① ② ③——弃战争,不妄作;存希望,共担当
1.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A项,偷换概念,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不是“道”;C项,张冠李戴,原文为“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D项,误解文意,“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且“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是冯友兰的观点。】
2.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法错误,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没有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3. C【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说法错误,原文为“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而非主要体现;B项,“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说法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陈寅恪的话也不是对“科学性”的证明;D项,“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说法错误,原文为“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还有“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于文无据,原文并无相关信息说明“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4. C【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心理描写表现小民受到古老生命力的震撼,强调了民俗文化的厚重。”过度解读文本,此处心理描写就是表现了小民内心的好奇和村子的古朴。】
5. ①讲述了小民母亲爱珍的故事,使内容更加丰富;②表现了小民爸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引发了小民的心理转变,使小民对父亲的理解显得更加真实。【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作的内容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作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作品的主题上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从内容上小民爸唱出了自己的命运,唱出了小民母亲的身世,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一位坚强的父亲的形象。从小民的心理变化上是一个推动性的作用。】
6. ①突出环境的地域特色,展现原始、古老的风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兰莹莹”“漫天漫地的黄土”“红褐色的石头”等;②突出人物的淳朴美丽,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肉“白羊肚毛巾”“红袄绿裤”等。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对题干的把握出发,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入手进行答题。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中较多使用表颜色的词语来写环境和人物,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考生要找到文中的写颜色的词语,青天白日、蓝莹莹的天底下、黄土、白羊肚手巾、白布坎肩、浓重的黑色、红衣服。然后从和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用:以上写颜色的词语勾画出的具有民俗特色的环境,同时也体现出了当地人的习俗,以上都是为了表现民俗文化而服务的颜色的描写。】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7. 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苏轼……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说法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8. 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一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C项,“不同类型文章”说法错误,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D项,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9. 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出文中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貌似探究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10.B【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11.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
12.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掾史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
13.(1)每天才走几里地,无法赶路,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得分点:裁、伪、阴各1分,大意2分)
(2)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得分点:竟夕、若、其……乎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王莽末年,盗贼兴起,宗族闾里之人争相前往依附他们。第五伦便依据险要坚固地势建起营壁,一旦有贼来,便激励他率领的人,拉开强弓抵御他们,铜马、赤眉等前后来过数十批,都攻不下来。第五伦开始以营壁之长的身份去见郡尹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数年之后,鲜于褒把第五伦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就召第五伦来让他担任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跟从(淮阳国)王到京师朝见,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皇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于是应对施政的方略,皇帝十分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同他一直谈到傍晚。第五伦出朝廷之后,帝下诏书封他为扶夷长,还未到官,又追拜为会稽太守。会稽风俗中有过多的祭祀,喜好卜术。百姓常用牛祭神,因而财产贫乏。第五伦到任后,发送公文给下属县,通告百姓,那些假借鬼神恐吓诈骗愚昧百姓的巫祝,都要审查问罪。永平五年,因犯法被征召,老少百姓抓着车拉着马,呼喊着跟随着,每天才走几里地,无法赶路,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众人知道后,又追了上来。等到了廷尉狱,官吏百姓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当时,显宗正审理梁松的事,也有许多为梁松申辩的人。皇帝对此很忧虑,下诏给公车不再接受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的人。但正好赶上皇帝到廷尉狱审理囚徒,第五伦得以免罪回归故里。
几年后,第五伦被任为宕渠令。第五伦在职四年,升任为蜀郡太守。蜀土地肥沃丰饶,百姓官吏富足,掾史家资财多至千万,都是漂亮的车和高大肥壮的马,凭着财货担任上了官职。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于是争着用钱财买官职的现象便被杜绝了,所举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当时人都认为他知人。第五伦在职七年,肃宗初立,将他从边远之郡提拔上来,代替牟融为司空。皇帝因明德太后的原因,尊崇舅氏马廖,他们兄弟同居要职。马廖等人屈尊结交,官吏们争先恐后去与他们交往。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过盛,想让朝廷抑制削减他们的权力。于是上奏章说,我今天如此说,的确是想要上忠于陛下,下保全太后家族。
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谈论事情从不违心阿附。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送马的人,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他连续以年老有病而上书请求退休,几年后去世,当时八十多岁。
14. 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说法错误,该词并未做细腻描写。】
15. 本词表面是写男女别愁,实则寓意深远。①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②旅途中词人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所恋之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③鸿雁无情离去、家书阻隔(或倚栏独立无语),则表达了词人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的无奈和痛苦。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清人张惠言的意思是:非常注重描写民间歌谣里常见的那种男女离合悲欢之情,用来抒写贤人君子幽微郁结难以表达的心意,呈现婉转低回深微隐约的意态和情致。也就说本题是要求学生赏析本词是如何借助表面写男女别愁,实际上表达深远寓意。通读全词,可知本词是一首借伤别离以挥发胸中积忧的词。上阕写初登离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难以分舍,令人思恋。“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之句,以对报晓邻鸡的憎怨写出了不愿离别之心情。“回首高城音信阻”表达他登上离途后,回头远望那渐离渐远的高大城楼已不得见,音信阻绝。接下来“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中前两句写晓行夜宿,所经之处有浓霜覆盖的板桥、月光笼罩的驿馆、绿水环绕的村庄、烟雾蒙蒙的城市,无一处不使人加深思念、触景伤情。结合该词的创作背景,可知词中“催人去”的无情的“邻鸡”、看不见的“高城”、“思君”里的“君”,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前者是指不可抗拒的邪恶不正的势力;而“高城”与“君”则是指正义所在之处与高义之人。那么,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写旅途中词人自己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下片写身在离途,思归无计的痛苦。“裛残别袖燕支雨,漫留得、愁千缕”前句泛写离亲别友时常出现的情景:执手话别,泪落如雨,沾湿了衣袖。“燕支”即红色胭脂,女子用以妆饰面颊;“燕支雨”,指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后面则是说:踏上了越去越远的离别路,心头别无所有,只留下斩不尽的愁丝千万条。“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是说:本想求助归飞的鸿雁捎去我的思念,但是冷漠无情的鸟儿却展翅高空渐飞渐远。到这里,愈来愈明显地看到词人是在借题发挥:表面上句句似乎都是写别家乡、别妻子、别父老,写要托归鸿给家人捎信言情,写自己仿佛是在应召赴京的途中;实则不然,词人在这里是跨前一步,想到时间的前面,他想到此次被召返京的不幸结局,必然是被秦桧迫害罢官免职,那时自己必然是含着不能辩解的冤情、谢皇恩辞帝京,返归故里;所以这里的“愁千缕”愁的便是奸相当道、国耻难消、自己壮志难酬;“归鸿”在这里象征飞向帝京的步步荣升之人;世态炎凉,人情浇薄,飞向帝京的“归鸿”怎肯为罢官归田的失势之人在君王面前呈上陈情表呢?结尾句“倚栏无语,独立长天暮”,既然厄运必然会到来,还有什么可说?倚着栏干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这里平淡地叙述,却把词人的无可奈何、孤寂惆怅、满腹愤慨欲诉无门的心情,无一遗漏地表达出来。】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6. (1)覆压三百余里 (2)隔离天日 (3)苟非吾之所有 (4)虽一毫而莫取 (5)巴山楚水凄凉地 (6)二十三年弃置身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覆压、隔、苟、毫、凄、置。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B【本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为宾语残缺,在“去多地古代窑址考察”后面加上“的方式”,为保持句式完整性,B和D更恰当;第二处为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把“古代”挪到“瓷片”前面,选B。】
18.D【依据后面“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力所能及”一句,其施事对象应该是“色彩”,所以“色彩七分天成,三分人力”或“色彩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应该在其前面,因此排除A、C两项;“三分人力,七分天成”符合语言常规,排除B项。】
19.B【风姿绰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风度翩翩:举止文雅优美。根据语境“造型”前宜用“风姿绰约”;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巧夺天工”更为强调人工事物,故宜用“巧夺天工”;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一五一十: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如数家珍”和“一五一十”都可以表示讲得很清楚。“如数家珍”着眼于对内容的熟悉;“一五一十”着眼于讲得完整而且正确。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指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侃侃而谈”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0.①“贵校”改为“本校”;②“一把手”改为“负责人”或“社长”;③“打算”改为“拟定”或“计划”;④“落实”改为“帮助”;⑤“不甚”改为“不胜”。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某校国学社社长李明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的一则申请书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欠妥”,要求“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申请书的初稿片段,可发现:①“贵校”,敬辞,称对方学校。此处是说说自己的学校,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本校”。②“一把手”,指组织、单位、世界最高领导人。口语色彩较为浓重,本语段是申请书,要用书面语,表达不得体,可改为“负责人”或“社长”。③“打算”,为口语,本语段是申请书,要用书面语,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拟定”或“计划”。④“落实”,指使计划、措施、政策等得以实现。此处是向总务处借用礼堂和相应设备,希望总务处能帮忙,可改为“帮助”。⑤“不甚感激”,意思是不怎么感激。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得到帮助,自己感激到了极点,可将“不甚”改为“不胜”。】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设立激励机制激发人们去努力,(1分)如果加之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1分)则会产生绩效,(1分)而公平地评价绩效会使人满足,(1分)从而形成自觉的努力。(2分)
22.【写作指导】
(1)合并立意,有机的关联
命题者意图——本题是三则新闻材料加一则名人警句,目的是引导考生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社会问题、时代风云,时代感强烈,不同于以往多则材料作文,需立足当下。考生可以从两至三则材料中找到契合点,确定写作方向,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立意角度:
① ③——共创和平,命运共同
①④——慎为顾他人,存善为自己
②③——封闭与开放;主导与被动;对立与对话;互损与共赢;反对逆全球化
②④——妄为作恶,自省成善
① ② ④——理性处世
① ② ③——弃战争,不妄作;存希望,共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