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北遵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6-14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履至尊而制六合              制:控制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欢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诚实,可靠
D. 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 ①收天下之兵                   ②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人
C. ①因河为池                          ②因利乘便
D.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9.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 赢粮而景从
C. 百有余年矣                                                           D. 合从缔交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
A. 却匈奴七百余里                                                    B. 天下云集响应
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 有席卷天下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
A. 弃甲曳兵而走                                                       B. 因河为池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论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B.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C.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D.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3. 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最后一段文意的一项(    )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 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实行仁政。
14. 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A. 他参加官府军队,是从百姓中奋起,能够率领着老弱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
B. 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是从百姓中奋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俘获数百钱财。
C. 他参加官府军队,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老弱的士兵,俘获数百钱财。
D. 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
1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A. 一个戍卒发难就一下子毁掉了七座庙,但被别人杀死,这件事成为天下笑谈,为什么呢?
B. 陈涉聚众起义国家就灭亡了,而他本人也被人杀害,但是为了天下人欢笑,这是为何呢?
C. 一个戍卒起事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D. 陈涉聚众一下子就毁掉七座宗庙,但被皇子皇孙杀死,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7. B    8. D    9. A    10. A    11. D    12. C    13. B    14. D    15.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B项“爱”应该解释为“吝惜”。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A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这;C项,①介词,凭借②动词,顺着;D项,①②都是目的连词,来。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对于课本里的知识,考生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同时归纳一些通假的规律,将知识迁移到课外。B项,“景”同“影”;C项,“有”同“又”;D项,“从”同“纵”;A项没有通假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临时充当某种语法成分。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辨识词类活用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拿现代汉语语法作参照。学完课文,考生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此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例句“斗”是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争斗”;A项“却”,使动用法,使……退却;B项,“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C项,“瓮”,名词作状语,把破瓮当作……;D项“席”,名词做状语,像席子一样。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改音变意等现象。A项,古义:跑;今义:步行;B项,古义:黄河;今义: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C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省份名称;D项,古今都解释为“天下”。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如果熟悉课本可直接选C。本题为选择题,也可以找准切入点。画波浪线的语句连用一系列的动词短语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所以“奋、振、吞、履、执”这几个动词前面应断开,构成一致的句式。只有C项符合,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劝说“后世”不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蹑足”:参加,置身于;“倔起”,突然兴起;“行伍”,军队;“阡陌”,田野。“数百之众”,几百人的队伍。综上,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作难”:起事;“七庙”,代指国家,“隳”,毁灭;“为”:被;“笑”,耻笑。综上,选C。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并吞四海的意愿,吞并各国的野心。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从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向上攻打秦国的关隘。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天下的诸侯就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中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C. 第四联,诗人写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7.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6. B    17.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表现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标题,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这类题先注意审题,题干问的是“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对于第一问注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如第二联的意象有:云、薄暮、雪、风。云用了一个“乱”字来形容,雪是急雪,风用了“舞”、回(回旋)来形容,综上,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对于用意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来把握。内容上联系全诗(“野哭多新鬼”)、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作者等可以知道作者借哀景是要抒哀情,这样的景越发衬托出作者战乱中的悲凉,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结构上,雪景的描绘照应标题“对雪”,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这一句情景交融,也为下文写个人感遇写对战事时局的忧虑做了铺垫。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三、名篇名句读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诗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环境描写染了诗人送客时落寞伤感的情绪。
(2)《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强调耕作收获要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这样就会粮谷满仓。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一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句子,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观点相近。
【答案】    (1). 醉不成欢惨将别    (2). 别时茫茫江浸月    (3). 不违农时    (4). 谷不可胜食也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式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运用,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注意从题干中寻找提示性的信息。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本题基本没有难写易错的字,就是要注意与情境契合。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