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11-25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管种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伸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丛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递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储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
权,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候、功臣以领地或食邑,被封邑的人通常只负责收取其领地
的租赋。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入贡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二谓贡生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是前
一种释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
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统一天下。
    B.当管仲处于贫困时和窘迫时,鲍叔能理解帮助他。后来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隋愿
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鲍叔也因而得到人们的赞美。
    C.管仲执政能够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
除。并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D.管仲的富贵可以跟国君相比,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过分。他死后,齐国仍遵循他的
政策,且齐国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5分)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林景思
尤  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后夜相思眇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眇,同“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留恋与不舍。
    15.“后夜相思眇空阔”一句在表达惜别深情时,与柳永的《雨霖铃》中某些诗句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是:
“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用对偶句表现秦朝统治者对掠夺来的财富毫不珍惜、大肆挥霍。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点染了蜀地的传奇色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 ____  。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    )。更有      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 ____ 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性,是百年新诗历史特别是中国诗人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    ,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联袂    激进者    惊世骇俗    心灵历程   B.携手    激进者    惊世骇俗    心路历程
    C.携手    冒险者    石破天惊    心路历程   D.联袂    冒险者    石破天惊    心灵历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一些人这样认为
    B. 一些人这样认为,诗歌面貌模糊已成事实
    C.以致出现了诗歌面貌模糊的现实,一些人这样认为
    D.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特点,这一诗之大道已被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
证明。
    B.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需要提升,这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早已证明的诗之
大道。
    C.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
    D.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这是百年新诗历史特别是中国诗人早已证明的诗之
大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阅读是一种责任,一种如繁衍生息一样的天职。不论阅读是严肃庄重的,是轻松愉悦的,还是枯燥繁复的,    。向知识和道德进化是人类永恒的方向,阅读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重要路径。阅读是件寻常事,它须臾不离人们的生活,让寻常的日子过得坚定有力,充满情感。    ,阅读每前进一步,人的进化就更深一步。既然如此,    ?阅读,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常态。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日前,国学英才系统化教育高层研讨会暨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仪式在京举行。院长蔡恒奇介绍,国学院将搭建平台,每年从全国遴选25名优秀学子组成国学“长城班”,以熟悉经典、能解经和力行为标准,实施国学英才系统化培养。国学教育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让经典活起来,让经典走进生活。与会学者建议,“长城班”的课程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过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煞费苦心。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一些家长也开始“迁徙”。孩子备战高考,父母全职陪同;孩子报考艺校,母亲天南地北地陪考;甚至孩子上大学,还有父母租房陪读……陪读,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内到国外,父母陪读者都不罕见。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陪读,究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正在求学的你是否有亲人陪读?如果有,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陪读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向校报投稿,结合所见所闻所思,自拟标题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格式和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