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黄冈中学新兴学校2020年6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7-08
6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但在当时大家都不认可”错,原文第二段第2行说“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可见,不是完全没有人认可。)
2.D( “采用了引用和类比的手法”错,应该是引用和对比。如段1和段2对比。)
3.C(A“这类作品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本色”错,“本色”应包含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此处表述以偏概全。B“词和诗一样”错,原文第二段4、5行说“可是,词毕竟是词”,可见词是不同于诗的。D“是因为有超越的一面”错,原文第5段说“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
4.C( “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见,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的是网络文学,而不是新媒介。)
5.A(B“不再关注”“而是注重”错,原文材料二第5段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见,表层要关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将不会”错,太绝对,改成“难以”更好。D“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从材料三最后一段“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6.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对四点得6分)
7. A(B “不愿意麻烦左邻右舍”不当,旺老倌不肯请人割稻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最后一次割稻”。C小说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的手法,“秘书、办公室主任”个性并不鲜明。D“倒叙的写作手法”错,本文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是“顺叙”的手法。)
8.①对比。②小说用了五个层次的对比:父亲拿草帽给儿子戴,儿子却嫌脏;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的稻谷,就累得不行,父亲把他拉下十多米依然埋头苦干;儿子喝三块钱一瓶的矿泉水,父亲喝自家的大叶茶;儿子怕中暑抹防晒霜吃人丹,父亲对此十分反感;对晒谷、交粮等后续之事,儿子想的是让邻居去办,而父亲要自己干。③通过反复对比,制造了情节波澜,具体展现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新时代的干部,怎样才能真正与农民达成默契的关系。(每点2分,只答“对比”没有分析不得分)
9.示例一: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①小说标题是“农民父亲”,暗示小说的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②小说通过旺老倌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旺老倌是作者着力赞美的对象,他是一个倔强、吃苦耐劳,对土地和庄稼有着深厚感情的本色农民,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赞颂了像旺老倌一样的人。③写儿子是为了衬托父亲的形象。小说中虽也花费了很多笔墨来写儿子,突出了儿子的养尊处优,脱离实际,忘记根本,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与旺老倌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父亲旺老倌的形象。
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局长儿子。①小说情节围绕局长儿子展开。小说从儿子回家写起,到儿子内心发凉结束,中间写儿子帮父亲割稻,所有情节都围绕儿子展开。②小说通过局长儿子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儿子生在农村,当上领导却失去了应有的传统美德,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儿子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批判了像儿子一样养尊处优忘本的领导。③写父亲是为了衬托儿子的形象。小说中虽然花费了很多笔墨写父亲,突出了父亲的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但目的是与儿子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儿子的形象。
(任答一种示例即可,每点2分)
10.C(划线句的意思是“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求按法论处。” “错不称陛下德信”“德信”,并列关系词语,都是不称颂陛下的内容,之后断开,排除BD;“欲疏群臣百姓”“群臣百姓”,并列关系词语,之后断开,排除A。)
11.D( “即汉景帝刘启的庙号”错误,“景帝”是谥号。“祖”“宗”是庙号。)
12.A( “在担任内史时”错误,张冠李戴,“担任内史”是在汉景帝时,而“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是在汉文帝时。)
13.(1)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数,多次;间,秘密,暗中;辄,总是;倾,超过、胜过。大意2分。)
(2)退朝后,就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原本就错了。(谓,对……说;先斩以闻,先斩后奏;乃,却;固,原本。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汉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齐国有伏生,研究《尚书》。太常就遣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趁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文帝下诏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由于他的善辩得宠于太子。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晁错又论守边备塞,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当世的两件紧急要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募民迁徙到边塞去。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才。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但又无力加以伤害。趁机说晁错擅自凿开庙的墙作门,请求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此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牵扯到法律。”丞相谢罪。退朝后,就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原本就错了。”丞相于是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 药自杀。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 杀晁错。当时窦婴正推荐袁盎,袁盎受诏入见。皇上问袁盎说:“如今吴、楚反叛,你怎么看?” 袁盎回答说:“如今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那么不会流血就可以全都罢兵。”于是皇上默不作声。十几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上奏弹劾晁错说:“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求按法论处。”皇上批示:“可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
14.B(“踏莎行”是词牌,并不是标题,所以“照应标题的‘行’”不对。)
15.这两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离别之时的场景。“惊禽”一句从听觉角度形象地描绘禽鸟在空寂的春空中受惊鸣叫的景象,“平沙”一句从视觉角度生动描绘出平沙空阔、月光零乱的凄清场景。这两句结构上承接前文,细致描写春天早晨的景物,为下片抒发各种感伤之情做铺垫。
16.(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B(①“深义的”和上文“狭义的”“广义的”相照应。②“最为特别”和后文“最具有特征”意思重复。③“不事雕饰”指不加以任何修饰,也指文章不做修改。“不加修饰”的词义更符合上文所讲日本文化“简单质朴”的特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的痕迹。浑然:完整不可分割。一方面这个词使用对象有局限,专用于诗文;另一方面,词义所强调的重点和文段不符合。④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开导:以道理启发劝导。)
18.C(此处衔接主要看上文,“从简原则”排除A B。“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是对前文所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的补充。故选C。)
19.C( “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随意调换词序;按多个定语顺序规律,数量短语在前,可排除A B。)
20.①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预防此类病毒 ②有效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 ③使其和鼻梁紧贴(每句2分)
21. 标题2:改变了学生的“学”。 标题3:改变了学校的“管”。 标题4:改变了教育的形态(答对一空得1分,答对两空得3分,答对三空得5分,综合考虑句式与内容因素。)
22.【审题指导】
1.意图。材料交代了疫情的大背景,人物(袁婆婆、女儿李华),事件(李华由抗疫表现不好转变成志愿者),命题人意在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疫情),学会辨识判断是非,建立正确价值观。
2. 内容。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对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进行深刻的思想反思。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大局意识;存在侥幸心理等。其次,要表达出自己的正确认识。比如要有责任担当——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等。详见“立意参考”。最后,要展现出自己的切实行动。主动加入防控疫情的志愿服务队中。
3.形式。第一,写作对象必须明确,或是给妈妈(袁婆婆),或是给村民;第二,写作身份必须准确,必须是女儿李华;第三,写作文体是致歉信(书信),信的格式必须正确,有称呼,有落款,但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参考】
1.要有责任担当。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2.要有奉献意识。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要有生命意识。人的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疫情防控时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命健康。
4.要有大局意识。个人的行为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做事不能只顾自己的喜好。
5.要有勇敢精神。在防疫过程中,人人须奋勇争先,耻于最后。
6.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受到别人的批评教育,要及时反思自我,认真纠正错误做法。
1.B( “但在当时大家都不认可”错,原文第二段第2行说“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可见,不是完全没有人认可。)
2.D( “采用了引用和类比的手法”错,应该是引用和对比。如段1和段2对比。)
3.C(A“这类作品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本色”错,“本色”应包含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此处表述以偏概全。B“词和诗一样”错,原文第二段4、5行说“可是,词毕竟是词”,可见词是不同于诗的。D“是因为有超越的一面”错,原文第5段说“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
4.C( “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见,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的是网络文学,而不是新媒介。)
5.A(B“不再关注”“而是注重”错,原文材料二第5段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见,表层要关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将不会”错,太绝对,改成“难以”更好。D“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从材料三最后一段“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6.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对四点得6分)
7. A(B “不愿意麻烦左邻右舍”不当,旺老倌不肯请人割稻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最后一次割稻”。C小说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的手法,“秘书、办公室主任”个性并不鲜明。D“倒叙的写作手法”错,本文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是“顺叙”的手法。)
8.①对比。②小说用了五个层次的对比:父亲拿草帽给儿子戴,儿子却嫌脏;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的稻谷,就累得不行,父亲把他拉下十多米依然埋头苦干;儿子喝三块钱一瓶的矿泉水,父亲喝自家的大叶茶;儿子怕中暑抹防晒霜吃人丹,父亲对此十分反感;对晒谷、交粮等后续之事,儿子想的是让邻居去办,而父亲要自己干。③通过反复对比,制造了情节波澜,具体展现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新时代的干部,怎样才能真正与农民达成默契的关系。(每点2分,只答“对比”没有分析不得分)
9.示例一: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①小说标题是“农民父亲”,暗示小说的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②小说通过旺老倌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旺老倌是作者着力赞美的对象,他是一个倔强、吃苦耐劳,对土地和庄稼有着深厚感情的本色农民,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赞颂了像旺老倌一样的人。③写儿子是为了衬托父亲的形象。小说中虽也花费了很多笔墨来写儿子,突出了儿子的养尊处优,脱离实际,忘记根本,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与旺老倌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父亲旺老倌的形象。
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局长儿子。①小说情节围绕局长儿子展开。小说从儿子回家写起,到儿子内心发凉结束,中间写儿子帮父亲割稻,所有情节都围绕儿子展开。②小说通过局长儿子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儿子生在农村,当上领导却失去了应有的传统美德,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儿子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批判了像儿子一样养尊处优忘本的领导。③写父亲是为了衬托儿子的形象。小说中虽然花费了很多笔墨写父亲,突出了父亲的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但目的是与儿子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儿子的形象。
(任答一种示例即可,每点2分)
10.C(划线句的意思是“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求按法论处。” “错不称陛下德信”“德信”,并列关系词语,都是不称颂陛下的内容,之后断开,排除BD;“欲疏群臣百姓”“群臣百姓”,并列关系词语,之后断开,排除A。)
11.D( “即汉景帝刘启的庙号”错误,“景帝”是谥号。“祖”“宗”是庙号。)
12.A( “在担任内史时”错误,张冠李戴,“担任内史”是在汉景帝时,而“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是在汉文帝时。)
13.(1)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数,多次;间,秘密,暗中;辄,总是;倾,超过、胜过。大意2分。)
(2)退朝后,就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原本就错了。(谓,对……说;先斩以闻,先斩后奏;乃,却;固,原本。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汉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齐国有伏生,研究《尚书》。太常就遣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趁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文帝下诏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由于他的善辩得宠于太子。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晁错又论守边备塞,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当世的两件紧急要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募民迁徙到边塞去。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才。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但又无力加以伤害。趁机说晁错擅自凿开庙的墙作门,请求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此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牵扯到法律。”丞相谢罪。退朝后,就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原本就错了。”丞相于是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 药自杀。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 杀晁错。当时窦婴正推荐袁盎,袁盎受诏入见。皇上问袁盎说:“如今吴、楚反叛,你怎么看?” 袁盎回答说:“如今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那么不会流血就可以全都罢兵。”于是皇上默不作声。十几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上奏弹劾晁错说:“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求按法论处。”皇上批示:“可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
14.B(“踏莎行”是词牌,并不是标题,所以“照应标题的‘行’”不对。)
15.这两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离别之时的场景。“惊禽”一句从听觉角度形象地描绘禽鸟在空寂的春空中受惊鸣叫的景象,“平沙”一句从视觉角度生动描绘出平沙空阔、月光零乱的凄清场景。这两句结构上承接前文,细致描写春天早晨的景物,为下片抒发各种感伤之情做铺垫。
16.(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B(①“深义的”和上文“狭义的”“广义的”相照应。②“最为特别”和后文“最具有特征”意思重复。③“不事雕饰”指不加以任何修饰,也指文章不做修改。“不加修饰”的词义更符合上文所讲日本文化“简单质朴”的特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的痕迹。浑然:完整不可分割。一方面这个词使用对象有局限,专用于诗文;另一方面,词义所强调的重点和文段不符合。④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开导:以道理启发劝导。)
18.C(此处衔接主要看上文,“从简原则”排除A B。“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是对前文所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的补充。故选C。)
19.C( “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随意调换词序;按多个定语顺序规律,数量短语在前,可排除A B。)
20.①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预防此类病毒 ②有效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 ③使其和鼻梁紧贴(每句2分)
21. 标题2:改变了学生的“学”。 标题3:改变了学校的“管”。 标题4:改变了教育的形态(答对一空得1分,答对两空得3分,答对三空得5分,综合考虑句式与内容因素。)
22.【审题指导】
1.意图。材料交代了疫情的大背景,人物(袁婆婆、女儿李华),事件(李华由抗疫表现不好转变成志愿者),命题人意在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疫情),学会辨识判断是非,建立正确价值观。
2. 内容。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对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进行深刻的思想反思。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大局意识;存在侥幸心理等。其次,要表达出自己的正确认识。比如要有责任担当——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等。详见“立意参考”。最后,要展现出自己的切实行动。主动加入防控疫情的志愿服务队中。
3.形式。第一,写作对象必须明确,或是给妈妈(袁婆婆),或是给村民;第二,写作身份必须准确,必须是女儿李华;第三,写作文体是致歉信(书信),信的格式必须正确,有称呼,有落款,但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参考】
1.要有责任担当。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2.要有奉献意识。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要有生命意识。人的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疫情防控时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命健康。
4.要有大局意识。个人的行为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做事不能只顾自己的喜好。
5.要有勇敢精神。在防疫过程中,人人须奋勇争先,耻于最后。
6.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受到别人的批评教育,要及时反思自我,认真纠正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