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8-04
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思孟特别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改变,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足而望之所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了解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篇》)
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
思孟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如果从成圣的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类似的,都在肯定普通的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的善性或者良心,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对荀子来说,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而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家内部的学思两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返回到生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人性是恶的,没有所谓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学来了解作为生命之衡的道,进而由此道来规范自己的自然生命。
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学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强调内在的发掘。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对两者的侧重关涉到对生命的基本理解: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看法。徐复观说:“孟子认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养心、尽心,便会感到万物皆备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但荀子认为性恶,只能靠人为的努力向外面去求。由小人进而为士君子,由士君子进而为圣人,当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别注重学,而学之历程则称之为积;积是由少而多的逐渐积累。”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所以偏重内向的思。荀子不同,性恶的主张决定了其认为生命必须通过外向的努力才能获得改变。
(摘编自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普通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
C.思以致圣把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以学来规范生命。
D.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在多个论述层次中对两派观点都是并列对举,没有明显偏倚。
C.文章以《劝学》中“登高而招”为例,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
D.文章末段引用徐复观的话,不仅有效总结了上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意识到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能看到学习的重要性。
B.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荀子和思孟对生命的基本理解。
C.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前者表现的是生命的悲观,后者表现的是生命的乐观。
D.只有多学多积累,小人才可能进而成为士君子,再由士君子进而成为圣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远程办公”彻底火了。虽然远程办公这个概念早有企业在推广,但真正获得如此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恐怕尚属首次。
虽然是一种应急手段,但远程办公已显示出最直接的好处——突破了空间限制。在此之前,“人人足不出户,企业单位也能正常运转”简直不可想象。但远程办公软件的出现,让许多原先组织生产时必不可少的“前提”,如今都变成了“选项”。其次,远程办公还将释放出一波“人才红利”。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但在现有模式下,人们在择业时考虑的不只是自己与岗位的匹配度,还要忧心房租贵不贵、交通堵不堵、家人能否适应……这些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造成许多人才与企业失之交臂的遗憾。而远程办公则可以解除这些“包袱”,让人才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让企业对人才的吸纳突破地域和国界,真正做到“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2020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认知调查》)
材料三:
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稳定的商业结构,全民居家、开工开学延后,引发了一系列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纷纷开启线上问诊、远程办公和网络教学模式。
多平台数据显示在线咨询激增。网上问诊,不仅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交叉感染问题的风险,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平安好医生称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10倍, 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表被推迟了,而家庭办公模式又为之前不温不火的在线办公室注入了活力。钉钉数据显示,自2月3日以来,全国有超过上万家企业和近两亿人在家工作,以降低集中办公室传播疾病的风险。企业微信平台也在一天内涌入了百万家企业,是去年同期的三倍。钉钉、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办公软件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协助企业进行远程办公。
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将开学延期,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讯课堂等平台都被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众多师生“被迫”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仅在1月29日,数十家知名的在线教育机构,向全国用户提供免费直播课,同时还与各地学校展开合作,开启线上教学。
(新浪网《青峰财经》)
材料四:
“COVID-19”疫情下, 教育部于1月27日下发通知, 要求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 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不参加集中性活动。
那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的发展概况如何呢?
在疫情影响下,线下机构纷纷取消课程,但学生的学习需求依然存在,在线教育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学生可通过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在线教育机构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优势进一步凸显,将迎来重大发展。同时,随着线下课程取消,大量学习需求涌入在线教育平台,头部企业积累了海量优质教师资源、完整课程体系和先进教学方法,具有品牌优势和口碑优势,更容易受到用户青睐。用户优先选择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拓展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加速马太效应,促进巨头企业崛起。另外,传统线下机构线下课程取消,现金流可能受到影响,而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及技术,面临较大挑战,中小企业线下机构将难以度过疫情寒冬。随着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在线教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愈加得到家长和学生认可,在线教师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艾媒网)
4.下列对材料中“远程办公”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程办公能够摒除所有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让人才在择业时,能够选择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B.受工作地点影响小、办公安排较为灵活、节省了通勤时间与交通费用、方便快捷,这些是当下人们选择远程办公的主要原因。
C.依赖软件、易受硬件条件影响、办公环境易受干扰和协作对象难以协同等客观外力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远程办公体验的重要因素。
D.在疫情影响下,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讯课堂等平台都被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学生开始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突破了空间限制,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不再成为组织生产时的必要前提,因此远程办公对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B.对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差异性感受,是当下人们被迫接受远程办公的客观体现,也说明人们对远程办公还需适应和磨合。
C.各类远程办公的企业宜提升远程办公产品的服务能力,贴合用户需求,培养用户习惯,帮助传统企业办公模式等进行转变。
D.网上问诊,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效舒缓了医疗资源的问题,让用户体验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免费、安全和便捷。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情况。(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两棵香椿树
李桂芳
春天来了,屋后两棵香椿树都萌出了嫩嫩的绿芽,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清香。过些日子,就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了。香椿树旁,就是村里的核桃园。此时,村主任刘光明带着一行人,正站在树下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
“歪嘴儿,你来一下。”刘光明对着我吼。
我埋头在屋侧的菜园里忙活,举起锄头拼命挖,一下又一下。耳边是锄头捎带的呼呼风声。我假装没听见。
“歪嘴儿,喂,你聋了?赶快来一下!”刘光明大吼。我依然埋头挖地。
“刘主任,你叫人家绰号,仿佛不太妥当哟。”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我抬头好奇地看一眼。那女人四十来岁,瘦瘦的,戴副眼镜,秀里秀气的,不像农村女人。
女人和刘光明三两步来到了我的菜园边。
我依然假装没看见。
“歪嘴儿,哦,不,张大财,这是县上派来的扶贫第一书记张书记。”刘光明和那女人转到我的正面,站在地边,看着我。
我不得不停下飞舞的锄头。
“张大哥,您好!”女人朝我伸出手。
我很诧异,从来没有村组干部跟我握过手。我没理她,拄着锄把站着,冷冷地说:“找我有啥事?”
“是这样的,张大哥,你屋后是村里规划的核桃园,这两棵香椿树呢,有点……”
“有点啥?树长在我家屋后,碍谁的事了?”我冷冷地说。
“遮着集体核桃园了,你没看见吗?”刘光明又暴跳如雷。
“刘主任,好好说话嘛。是这样的,张大哥,希望你配合一下,把地边那两棵香椿树砍了,好不好?”女人和颜悦色,语气温柔得像猫叫,又像轻拂的春风。
我淡淡地说:“香椿树贵重,我不砍!”
“我看你是狗坐箢篼——不识抬举。香椿树值几个钱?好嘛,你不砍,我找人来!”刘光明像只疯狗,凶巴巴地对我龇牙咧嘴。
“你敢!谁敢砍,我就要谁的命!”我霍地举起锄头。一生气,嘴巴就更歪了。
“好了,好了,刘主任,我们走吧,让张大哥先想想,以后再说,再说。张大哥,您别生气,您先忙着。”女人柔声细气的话,让我高举的锄头缓缓从空中落下。
傍晚,挖地刚回家,院门口站着个女人,似曾相识,老远朝我笑,才想起是上午所说的啥第一书记。
我依然阴着脸。
她笑眯眯地说:“我知道你对村组干部有意见。不过,我了解了一下,不给你评定低保,村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啥道理?他们当官的亲戚都能评,为啥我就不能?我腿不好,嘴巴歪着,打工没人要,好不容易贷款买个农用四轮,给人拉点货赚点小钱,他们就说有车就不符合评定标准。为啥?你看我这木头房子,风吹雨淋的,年久失修,歪歪倒倒的都要垮了,女儿读大学,老娘去年得癌症才去世,给她看病花了不少,还……说起老娘,我就心酸。她老人家含辛茹苦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就去了,我无能,对不起她呀。”
“这样吧,我再到上面咨询一下,争取给你最好的回答。你这房子的确该维修了,关于资金,我尽量给你争取。”女人慢条斯理,说得字字恳切。
女人还询问了女儿上学的地方,家里的经济情况,我们父女俩的身体情况。末了说:“张大哥,那我先走了,你慢慢忙。”
临走,她只字未提砍树的事。
打开虚掩的破旧厨房门,我猛然看到乱糟糟的厨房地上赫然摆着两样东西:一件方便面,一件酸奶。
正迷糊着,女人打电话来了:她咋知道我的号码?
因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我腿瘸了,嘴巴歪着,只得打光棍。我习惯了独来独往,更没多少人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女人在电话里说:“张大哥,那些东西,是我的一点心意。我听大家说,你一个人在家,又忙着搞运输,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的,那可不行。有方便面和牛奶,你凑合一下也好啊,一定要注意身体。”
挂了电话,我顿时傻了。
长这么大,除了自己的老娘,仿佛还从来没人这样关心过我。领养的女儿呢,正在读大学,也是鞭长莫及,顾不上我,除了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我想对她说谢谢,却半天不知她姓啥了,抓抓乱糟糟的头发,只得声音颤颤地说:“书记,谢谢您!”
当天夜里,正辗转反侧,女儿来电话了。她说:“爸爸,我们村新来的第一书记真好啊。她让我叫她张阿姨,说我们是本家呢。爸爸您知道吗,张阿姨说,她刚来,很多工作刚刚理出点头绪,她会想办法解决我们家的困难,包括我后面三年的学费,就不用再贷款了,她认识一个爱心企业家,愿意赞助我读完大学。爸爸,我们碰到好人啦,您在听吗?”
我说:“她怎么知道你的电话?”
女儿说:“张阿姨是从村里统计表上看到的。她还发给我一个200元的微信红包,说我快过19岁生日了,到时去买件新衣服,爸爸,我……”女儿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的眼眶也湿了。
那个夜晚,我做了个美好的梦,梦见破旧的房子变成了砖房,白墙红瓦,真漂亮啊。
第二天一早,我含着笑,举着雪亮的斧子,朝两棵香椿树走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香椿树的描写,既开门见山呼应标题,又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还暗示了故事情节中“我”不愿砍树的原因,有一石三鸟之妙。
B.“我”对“第一书记”的态度,从抵触、冷漠到后来的充满感激,表现了“我”个性倔强、淳朴,而同时也是一个通情达理、懂得感恩的农民。
C.小说的结尾再次写到两棵香椿树,与开篇呼应。“我含着笑”,是因为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更是在党的关怀下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真实流露。
D.小说以小见大,围绕“两棵香椿树”的故事来表现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的作风,结尾以“美好的梦”来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以刘主任、女儿为例,赏析小说如何在对话中凸显出人物个性。(6分)
9.与《祝福》中的“我”不同,本文中的“我”在表达上有独特的功能,请结合作品评析。(6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思孟特别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改变,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足而望之所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了解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篇》)
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
思孟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如果从成圣的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类似的,都在肯定普通的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的善性或者良心,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对荀子来说,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而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家内部的学思两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返回到生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人性是恶的,没有所谓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学来了解作为生命之衡的道,进而由此道来规范自己的自然生命。
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学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强调内在的发掘。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对两者的侧重关涉到对生命的基本理解: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看法。徐复观说:“孟子认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养心、尽心,便会感到万物皆备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但荀子认为性恶,只能靠人为的努力向外面去求。由小人进而为士君子,由士君子进而为圣人,当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别注重学,而学之历程则称之为积;积是由少而多的逐渐积累。”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所以偏重内向的思。荀子不同,性恶的主张决定了其认为生命必须通过外向的努力才能获得改变。
(摘编自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普通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
C.思以致圣把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以学来规范生命。
D.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在多个论述层次中对两派观点都是并列对举,没有明显偏倚。
C.文章以《劝学》中“登高而招”为例,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
D.文章末段引用徐复观的话,不仅有效总结了上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意识到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能看到学习的重要性。
B.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荀子和思孟对生命的基本理解。
C.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前者表现的是生命的悲观,后者表现的是生命的乐观。
D.只有多学多积累,小人才可能进而成为士君子,再由士君子进而成为圣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远程办公”彻底火了。虽然远程办公这个概念早有企业在推广,但真正获得如此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恐怕尚属首次。
虽然是一种应急手段,但远程办公已显示出最直接的好处——突破了空间限制。在此之前,“人人足不出户,企业单位也能正常运转”简直不可想象。但远程办公软件的出现,让许多原先组织生产时必不可少的“前提”,如今都变成了“选项”。其次,远程办公还将释放出一波“人才红利”。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但在现有模式下,人们在择业时考虑的不只是自己与岗位的匹配度,还要忧心房租贵不贵、交通堵不堵、家人能否适应……这些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造成许多人才与企业失之交臂的遗憾。而远程办公则可以解除这些“包袱”,让人才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让企业对人才的吸纳突破地域和国界,真正做到“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2020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认知调查》)
材料三:
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稳定的商业结构,全民居家、开工开学延后,引发了一系列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纷纷开启线上问诊、远程办公和网络教学模式。
多平台数据显示在线咨询激增。网上问诊,不仅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交叉感染问题的风险,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平安好医生称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10倍, 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表被推迟了,而家庭办公模式又为之前不温不火的在线办公室注入了活力。钉钉数据显示,自2月3日以来,全国有超过上万家企业和近两亿人在家工作,以降低集中办公室传播疾病的风险。企业微信平台也在一天内涌入了百万家企业,是去年同期的三倍。钉钉、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办公软件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协助企业进行远程办公。
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将开学延期,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讯课堂等平台都被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众多师生“被迫”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仅在1月29日,数十家知名的在线教育机构,向全国用户提供免费直播课,同时还与各地学校展开合作,开启线上教学。
(新浪网《青峰财经》)
材料四:
“COVID-19”疫情下, 教育部于1月27日下发通知, 要求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 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不参加集中性活动。
那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的发展概况如何呢?
在疫情影响下,线下机构纷纷取消课程,但学生的学习需求依然存在,在线教育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学生可通过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在线教育机构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优势进一步凸显,将迎来重大发展。同时,随着线下课程取消,大量学习需求涌入在线教育平台,头部企业积累了海量优质教师资源、完整课程体系和先进教学方法,具有品牌优势和口碑优势,更容易受到用户青睐。用户优先选择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拓展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加速马太效应,促进巨头企业崛起。另外,传统线下机构线下课程取消,现金流可能受到影响,而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及技术,面临较大挑战,中小企业线下机构将难以度过疫情寒冬。随着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在线教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愈加得到家长和学生认可,在线教师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艾媒网)
4.下列对材料中“远程办公”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程办公能够摒除所有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让人才在择业时,能够选择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B.受工作地点影响小、办公安排较为灵活、节省了通勤时间与交通费用、方便快捷,这些是当下人们选择远程办公的主要原因。
C.依赖软件、易受硬件条件影响、办公环境易受干扰和协作对象难以协同等客观外力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远程办公体验的重要因素。
D.在疫情影响下,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讯课堂等平台都被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学生开始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突破了空间限制,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不再成为组织生产时的必要前提,因此远程办公对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B.对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差异性感受,是当下人们被迫接受远程办公的客观体现,也说明人们对远程办公还需适应和磨合。
C.各类远程办公的企业宜提升远程办公产品的服务能力,贴合用户需求,培养用户习惯,帮助传统企业办公模式等进行转变。
D.网上问诊,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效舒缓了医疗资源的问题,让用户体验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免费、安全和便捷。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情况。(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两棵香椿树
李桂芳
春天来了,屋后两棵香椿树都萌出了嫩嫩的绿芽,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清香。过些日子,就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了。香椿树旁,就是村里的核桃园。此时,村主任刘光明带着一行人,正站在树下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
“歪嘴儿,你来一下。”刘光明对着我吼。
我埋头在屋侧的菜园里忙活,举起锄头拼命挖,一下又一下。耳边是锄头捎带的呼呼风声。我假装没听见。
“歪嘴儿,喂,你聋了?赶快来一下!”刘光明大吼。我依然埋头挖地。
“刘主任,你叫人家绰号,仿佛不太妥当哟。”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我抬头好奇地看一眼。那女人四十来岁,瘦瘦的,戴副眼镜,秀里秀气的,不像农村女人。
女人和刘光明三两步来到了我的菜园边。
我依然假装没看见。
“歪嘴儿,哦,不,张大财,这是县上派来的扶贫第一书记张书记。”刘光明和那女人转到我的正面,站在地边,看着我。
我不得不停下飞舞的锄头。
“张大哥,您好!”女人朝我伸出手。
我很诧异,从来没有村组干部跟我握过手。我没理她,拄着锄把站着,冷冷地说:“找我有啥事?”
“是这样的,张大哥,你屋后是村里规划的核桃园,这两棵香椿树呢,有点……”
“有点啥?树长在我家屋后,碍谁的事了?”我冷冷地说。
“遮着集体核桃园了,你没看见吗?”刘光明又暴跳如雷。
“刘主任,好好说话嘛。是这样的,张大哥,希望你配合一下,把地边那两棵香椿树砍了,好不好?”女人和颜悦色,语气温柔得像猫叫,又像轻拂的春风。
我淡淡地说:“香椿树贵重,我不砍!”
“我看你是狗坐箢篼——不识抬举。香椿树值几个钱?好嘛,你不砍,我找人来!”刘光明像只疯狗,凶巴巴地对我龇牙咧嘴。
“你敢!谁敢砍,我就要谁的命!”我霍地举起锄头。一生气,嘴巴就更歪了。
“好了,好了,刘主任,我们走吧,让张大哥先想想,以后再说,再说。张大哥,您别生气,您先忙着。”女人柔声细气的话,让我高举的锄头缓缓从空中落下。
傍晚,挖地刚回家,院门口站着个女人,似曾相识,老远朝我笑,才想起是上午所说的啥第一书记。
我依然阴着脸。
她笑眯眯地说:“我知道你对村组干部有意见。不过,我了解了一下,不给你评定低保,村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啥道理?他们当官的亲戚都能评,为啥我就不能?我腿不好,嘴巴歪着,打工没人要,好不容易贷款买个农用四轮,给人拉点货赚点小钱,他们就说有车就不符合评定标准。为啥?你看我这木头房子,风吹雨淋的,年久失修,歪歪倒倒的都要垮了,女儿读大学,老娘去年得癌症才去世,给她看病花了不少,还……说起老娘,我就心酸。她老人家含辛茹苦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就去了,我无能,对不起她呀。”
“这样吧,我再到上面咨询一下,争取给你最好的回答。你这房子的确该维修了,关于资金,我尽量给你争取。”女人慢条斯理,说得字字恳切。
女人还询问了女儿上学的地方,家里的经济情况,我们父女俩的身体情况。末了说:“张大哥,那我先走了,你慢慢忙。”
临走,她只字未提砍树的事。
打开虚掩的破旧厨房门,我猛然看到乱糟糟的厨房地上赫然摆着两样东西:一件方便面,一件酸奶。
正迷糊着,女人打电话来了:她咋知道我的号码?
因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我腿瘸了,嘴巴歪着,只得打光棍。我习惯了独来独往,更没多少人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女人在电话里说:“张大哥,那些东西,是我的一点心意。我听大家说,你一个人在家,又忙着搞运输,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的,那可不行。有方便面和牛奶,你凑合一下也好啊,一定要注意身体。”
挂了电话,我顿时傻了。
长这么大,除了自己的老娘,仿佛还从来没人这样关心过我。领养的女儿呢,正在读大学,也是鞭长莫及,顾不上我,除了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我想对她说谢谢,却半天不知她姓啥了,抓抓乱糟糟的头发,只得声音颤颤地说:“书记,谢谢您!”
当天夜里,正辗转反侧,女儿来电话了。她说:“爸爸,我们村新来的第一书记真好啊。她让我叫她张阿姨,说我们是本家呢。爸爸您知道吗,张阿姨说,她刚来,很多工作刚刚理出点头绪,她会想办法解决我们家的困难,包括我后面三年的学费,就不用再贷款了,她认识一个爱心企业家,愿意赞助我读完大学。爸爸,我们碰到好人啦,您在听吗?”
我说:“她怎么知道你的电话?”
女儿说:“张阿姨是从村里统计表上看到的。她还发给我一个200元的微信红包,说我快过19岁生日了,到时去买件新衣服,爸爸,我……”女儿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的眼眶也湿了。
那个夜晚,我做了个美好的梦,梦见破旧的房子变成了砖房,白墙红瓦,真漂亮啊。
第二天一早,我含着笑,举着雪亮的斧子,朝两棵香椿树走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香椿树的描写,既开门见山呼应标题,又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还暗示了故事情节中“我”不愿砍树的原因,有一石三鸟之妙。
B.“我”对“第一书记”的态度,从抵触、冷漠到后来的充满感激,表现了“我”个性倔强、淳朴,而同时也是一个通情达理、懂得感恩的农民。
C.小说的结尾再次写到两棵香椿树,与开篇呼应。“我含着笑”,是因为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更是在党的关怀下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真实流露。
D.小说以小见大,围绕“两棵香椿树”的故事来表现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的作风,结尾以“美好的梦”来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以刘主任、女儿为例,赏析小说如何在对话中凸显出人物个性。(6分)
9.与《祝福》中的“我”不同,本文中的“我”在表达上有独特的功能,请结合作品评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