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11-04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A项,对象颠倒。不是借助《愚公移山》阐释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而是借助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来阐释《愚公移山》语言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C项,“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D项,“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理解偏差,原文说“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并非贺裳认为,且“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相关”不能说成“就是”。
2.(3分)C.原文“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标明了时间范围
3.(3分A.A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强调不论今人、古人,还是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一致。
4.(4分)参考答案:①材料二开端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②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以钟峡、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事例为论据,揭示“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挖掘“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的内涵。③最后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即“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全文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论证充分。(每答对1点得1分,全对给4分。意思相符即可。)
5.(6分)参考答案:①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1分)通过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1分)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文本意蕴。(1分)②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1分)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1分)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1分)③采用互文性文本解读,(1分)审视文本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1分)“互文性文本解读”不重复给分。意思对即可。(例如如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1分)、更立体地认识人物形象(1分)、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观点态度(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6.(3分)D.A项“担忧”理解错误,结合文本主题可知,作者对秦腔所折射的乡土文化和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充满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B项“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原文是一种“假设”,且指的并非“作者”本人。C项“鄙视”理解错误,曲解文意。
7.(3分)C.不是“比喻”修辞,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8.(4分)答案示例:(示例一)排戏的场景描写:“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分析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如场景一里面的“抱”“趴”,说明喜爱秦腔的人,从年龄来看,上至老叟下至童稚都有。此外,运用环境描写“冬天里四面透风,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着力刻画排戏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这个事实,环境恶劣与秦人观看排戏时的执着,二者表现出来的张力,极力地反衬了秦人对于秦腔的痴迷程度。(示例二)盼戏的场景描写:“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分析效果:以一言一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秦人盼戏时的拥挤场面、热闹非凡,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渴求描写的淋漓尽致。(示例三)演戏的场景描写:“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分析效果:运用动作描写,抓住了演员动作与观众动作惊人的一致性,刻画了观众和演员已经融为一体,十分投入,由此感受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演员的演唱,声如炸雷,全场每一个观众都为之震撼;迷醉于演唱的感觉,传遍每一个观众的全身上下。这句话,写出了秦腔演员唱腔的高亢雄壮,震撼之大、传播之广,更写出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热爱。(具体的场景描写给1分,分析效果给3分,满分4分。没有单独点明场景描写,但分析效果时所指的场景明确,也不影响得分。)
9.(6分)(1)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并提供了秦腔的生存空间。地平线是“辽阔的”;一处一处的土屋“粗笨而庄重”;白杨“冲天而起”;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八百里秦川大地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2)秦腔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秦人粗犷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秦人实在,他们“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常常“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秦人“敦厚”,他们“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他们“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地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他们的质朴、粗犷和说话习惯,都决定了他们只有在秦腔的高亢嘹亮与撕心裂肺中才能获得共鸣。(3)秦腔是秦人生命中的一种必需的存在,是秦人表达喜怒哀乐的载体。“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4)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使秦腔文化生生不息,处处折射着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生命意识。秦人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痛苦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的愁苦的皱纹。”收获的时候,更要唱秦腔,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可以让“伟大的永恒的爱情”都显得“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在秦人眼里,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5)秦腔是秦地的文化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只要秦腔不离开秦地、秦人,秦腔就“死不离窝”,即使“死不离窝”,“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6分。)
10.(3分)D.造:至,到
11.(3分)B.
12.(3分)A.赵奢没有建议赵王不要让赵括任将军,赵奢的话是以前对赵括的母亲说的,并没有直接向赵王说。
13.(8分)(4分)(1)秦国所怕的,只是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啦!(“独”“与”“且”各1分,大意1分。)(2)(4分)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弹瑟般不知变通。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灵活应变。(“胶柱鼓瑟”“徒”“合变”各1分,大意1分。对“胶柱鼓瑟”不作具体解释或解释不准确,但出现了“不知变通”意思的(例如“像胶柱鼓瑟般不知变通”),算对。)
14.(3分)赵王(1分)中了秦国反间计(1分),不听蔺相如和赵母的意见(1分),任用(1分)只会纸上谈兵(1分)的赵括(1分)代替了廉颇(1分)做赵军将领(1分),还对秦国将领的变化情况一无所知(1分)。本题最多得3分。
15.(3分)A.结合“君向潇湘我向秦”,不是留别。
16.(6分)改得不好。①原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放在最后,耐人寻味,余韵无穷。改诗把这句放在开头,使整首诗直白寡味。②原诗“扬子江头杨柳春”点染景色,以乐景反衬离愁,益增愁情,更有美感;改诗“落日空江不见春”结束全诗,疲乏无力,有似蛇足。(表明态度1分,解释理由每点3分,本题最多得6分。只表明态度而未作解释,不给分。认为改得不好而从其他方面鉴赏解释的、以及认为改得好的,酌情给分)
17.(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第(3)题的答案不局限于推荐背诵的范围,只要是含有“酒”的意象的名句即可,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
18.(3分)C.
19.(3分)D.
20.(5分)①排比句是由“时而谈到……时而谈到……时而谈到……也时而谈到……”的句式构成的,(1分)“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坚韧倔强的江姐”“勇敢沉着的成岗”“长期装疯的华子良”都是定语加中心语的偏正结构。(1分)四个句子句式结构一致。(1分)第一问答对最多给2分。②将《红岩》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优秀品质简练而集中地写了出来。(2分)句式整齐,结构相同,节奏感强,(1分)读起来朗朗上口,文意贯通,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1分)第二问答对最多给3分。
21.(3分)B.
22.(6分)答案示例:①更善动脑②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③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意思对、符合语境即可。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