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11-04
答案以及解析
1.B
2.C
3.D
4.C
5.D
6.(1)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政府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搭建平台,构筑社区服务体系,调动各治理主体积极深度参与。(2)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社区管理形态,使社区管理更智慧、便捷。借鉴其他国家建设经验,鼓励社区居民深入参与社区建设。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做好社区治理就能做好国家治理”错误,“就能”说法绝对,“社区治理”只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但是欧洲发展最好”错误,于文无据,据材料四“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早、发展好的地区”可知,“最好”说法错误。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材料二谈的是社区管理问题,材料三、材料四谈的是智慧社区的建设问题。因而,我国要提高社区管理效能,可以从社区管理和智慧社区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据材料一“涵盖政府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诸多利益群体,必须构建起一个……的工作格局”“只有构筑起一个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才能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便利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集成,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材料二“社区模式应对重大公共事件能力不足,社区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可知,从社区管理机制的完善来看,政府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为各方的参与搭建平台,构筑社区服务体系,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深度参与,才能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据材料三“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可知,从智慧社区的建设来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社区管理形态,使社区管理更智慧、便捷;
据材料四“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将智慧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指挥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早、发展好的地区”等可知,国外其他国家拥有智慧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借鉴他国经验,鼓励社区居民深入参与社区建设,也能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7.B
8.(1)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9.(1)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3)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4)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如“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并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可看出他的坦诚、热情和乐于助人;他也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可见他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
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
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可以看出他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文章的结尾的作用,文章的结尾,属于情节的内容,小说的结尾主要有自然结尾,或意外结尾,此题属于后者,效果是耐人寻味,然后注意分析和人物以及主旨的关系,人物的特征是痛苦的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信念,主旨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渡夫精神的赞扬。从这几点分析即可。
先分析结尾的方式,本篇小说属于急转直下的方式,前面渡夫说起他的悲苦,儿子被抓走做伕子,儿媳改嫁,把孙子也带走了,只剩他一个人不顾身体的衰老苦苦和命运抗争;却以渡夫任性高歌结尾,以歌声作结,这种突转引发戏剧效果,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
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前面的内容主要讲述其悲苦的经历,结尾写高歌,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他的歌声不仅不能使他的苦难减轻,反而给人更加悲凉的感受,因此这个结尾能够丰富人物的形象,触发读者的同情;
从情感上来看,歌声比之前的哭泣更能打动人心,在经历了人生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人还要继续生活,逼迫自己活下去,这歌声比诉苦更动人,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从小说主题上来看,任性的高歌和前面的悲苦经历形成对比,使小说主题由批判社会的黑暗转为歌颂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主题,也加深了主题内涵,引发读者深思。
10.B
11.B
12.C
13.(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贬官,作《进学解》来说明自己的心志。
(2)(韩愈)颇能引导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给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14.D
15.相同点:两首诗的尾联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
不同点:王建的诗尾联侧重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练自己;而王勃诗尾联侧重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解析】
14.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错在“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正确的是:中间四句是诗人的想象,应为虚写。
故选D。
1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道题属于诗歌的对比阅读题,题干要求分析该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在读懂这两首诗的基础上,精读尾联,先回答其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王建的《送李评事使蜀》,首联,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想象出友人旅途之艰险与孤寂。颈联,意思是啼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虚写出友人此去蜀地的景象。尾联,诗人劝勉并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趁着蜀地大好春光,在外多磨练自己,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写景,描绘送别时的环境。颔联,突出诗人自己与杜少府的共同点。颈联,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鼓励友人乐观对待人生,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继续劝勉朋友,壮其行色,鼓其勇气,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所以,这两首诗的尾联的相同点均表达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不同点:王建的诗尾联侧重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练自己;而王勃诗尾联侧重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点睛】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衡”“作”“征”“喻”“谤讥”“寡”“谨”“庠”“申”“孝悌”。
17.B
18.C
19.D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后感到震惊。结合后文“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分析,“绝非”后应选用“耸人听闻”,排除AD。
第二空,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应选用“触目惊心”,排除C。
第三空,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不能拖延,应选用“刻不容缓”。
第四空,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结合后文“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可知家长对孩子近视不重视,应选用“不以为意”。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删去其一,排除AB;
二是成分赘余,“超过6亿多”成分赘余,删去“多”,排除D。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关’上”与“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甚至”表递进关系,排除BC;“看不清”和眼睛近视直接相关,所以“看不清美丽未来”应放在前面,排除A。
故选D。
20.批判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仅仅有批判精神把建设的义务让给别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情景补写。
文段的中心话题是“批判精神”,强调“批判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①空,“诚哉斯言”意思是对前文“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的肯定,故本句的意思与之相同或相近;下文又有“哥白尼”“共产党人”等批判精神在历史进程的作用,故应填写“批判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②空,“然而”,表转折,本句与前文意思相对,故应填写“仅仅有批判精神”。
第③空,“却”,表转折,本句与前文“有些人把批判的权利留给自己”意思相对,可判定句式“把……留给别人”;再据前文“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可判定,此处涉及的话题是“建设”,故可填写“把建设的义务让给别人”。
21.(1)“敬赠”改为“惠赠”(或“慨赠”)(2)“鄙乡”改为“贵乡”(3)“封疆大吏”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4)“老朽”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5)“指教”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1)“敬赠”,指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一般指谦辞。此处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改为“惠赠”(或“慨赠”)。
(2)“鄙乡”,谦辞,用于称自己的家乡。此处指对方的家乡,改为“贵乡”。
(3)“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级长官,一般指大官。此处应用谦辞,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
(4)“老朽”,衰老陈腐。常喻无用。老人自谦之词。此处应用敬辞,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
(5)“指教”,指点教导,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此处指自己接受教诲,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22.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话题作文。
首先分析话题。话题是“青春”。首先理解何为“青春”?所谓“青春”是指人的青年时期。接着要思考青春时代的特点,这是最美好的时光,最珍贵的年华。然后从青春时代的特点可以想到青春之于人的价值,可以想到青春应该怎样度过,青年人要追求什么,以及青年人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应该有怎样的姿态和行动,如青年人要大胆追求梦想,要为了梦想努力奋斗,要敢做先锋,不做人生、社会的旁观者、懈怠者。
然后分析材料和写作要求。材料是习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说的一段话,“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这段话指出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以及所担当的责任,再结合“作为正值芳华的青年,你对自己的青春有什么认识和思考”“立足自身、放眼天下”可知,考生需要把“青春”与“时代”“家国天下”以及“责任”结合起来,来展现青年人在国家建设、民族振兴中的积极担当和远大抱负。
从文体和行文构思方面来看,本题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先解读“青春”的内涵,解决“是什么”;然后列举当今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是如何展现“青春风采”的事例,解决“怎么办”;最后发出呼吁,收束全篇。
立意:
1.砥砺奋斗,不负芳华。
2.践行青春使命,诠释青年担当。
3.青春追梦,奋斗不止。
4.让青春在时代大潮中绽放绚丽之花。
5.舞青春姿态,唱时代赞歌。
6.指点江山,激扬青春。
7.燃青春之芳华,就泱泱之大国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